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候选导师展示(第二期)

华农研究生会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2022-12-11


“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第二期来啦


上次展示了7位老师的风采 ,本期将要展示的分别是:动物科学学院习欠云老师动物科学学院刘德武老师资源环境学院王德汉老师
资源环境学院章家恩老师
生命科学学院王海洪老师工程学院王海林老师(导师排名不分先后)


 

赶快来看看吧~

 

08

动物科学学院习欠云老师





习欠云,理学博士,现为动物科学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分会和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饲料企业标准评审专家,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表观遗传学,动物生长调控与基因工程技术,饲料原料开发与功能性营养调节剂等研究。


习欠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3 项。主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点)专项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广东省联合基金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1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3 项等,发表SCI论文、国家 1 类核心刊物以及教改论文等 70 多篇,其中SCI论文 40 多篇;参编教材1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1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2),国家一流本科饲料生物技术线下课程(排3),广东省一流本科动物生物化学线上课程(排1),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动物生物化学(排1),广东省一流本科饲料生物技术线下课程(排3),华南农业大学成果一等奖(排1,排2)等。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导师,习欠云老师他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传授我们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还以其温文尔雅、怀珠抱玉的优良品性,对我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进行指导与培养。授自由之思想,传独立之人格,这便是我们心中对习老师所给出的诠释。德艺双修,爱岗敬业
习老师爱岗敬业、踏实工作,不断加强党性锤炼,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上紧跟学术发展前沿,不断学习创新,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严于律己,做学生学习的典范。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习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的,然后开始处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实际行动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科研上,习老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或新的实验思路,他总是第一时间查阅最新文献,紧跟学术前沿,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习老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不一样的指导方式,针对性的设计实验课题。有些同学刚入学时,由于基础较差,实验操作能力弱,习老师都会特别关注,经常亲自指导他们开展实验。习老师非常善于启发学生,培养我们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为而且习老师特别擅长将复杂的知识用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让我们易于理解掌握。润物无声,教书育人习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对我们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为人处事、诚信感恩等方面也给与我们正确的引导,另外,习老师非常善于为学生考虑,替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关心学生成长。授业解惑,培养专业扎实的学生。习老师善于发现,留心学生的学业进展,他坚持每天到实验室转一转,了解同学们的实验情况并开展讨论,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和建议;在我们实验不顺的时候,习老师总是边分析原因,边鼓励我们,说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给予我们信心,并细致的与我们讨论,启发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做出更恰当的选择,真正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习老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为人处事方面对学生细心教导,也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重要职责,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与性格给予他相应的指导与建议,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毕业时,习老师总是比我们着急和忙碌,他要为升学的同学联系学校和导师、准备报考材料;为就业的同学介绍工作、联系企业,甚至带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以做最好的选择。即使毕业离校后,习老师也与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关心大家的成长,为大家排异解惑,真正做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爱生如子,为人师表习老师爱生如子,在生活中对学生也是关怀有加、无微不至。习老师非常关心家庭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总是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的同学,总是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回报社会;也有同学因为不适应研究生生活产生厌学情绪,习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和疏导,助他们走出低谷,顺利完成学业。习老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家人,无时无刻都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到食堂就餐,以了解大家的饮食习惯,他经常说我们研究营养的,最讲究的就是均衡,希望大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是做好科研的前提条件;另外,习老师还经常自己下厨做一些北方的面点,以缓解北方学子的思乡之情。这些关爱之举,无时无刻不温暖着我们。春华秋实,习老师用热情与大爱浸润着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坚守引领学生知农爱农学农,他还将与这份理想与责任相伴,持续为学生导航,培养担强农兴农使命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09

动物科学学院刘德武老师

  



刘德武,男,1966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南方现代草牧业(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草食动物产业联盟理事长,广东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标记学分会和养猪学分会理事,广东省养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草地畜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草食动物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动物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


刘德武,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教材和专著2部,副主编和参编3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一等奖1项、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的品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多项。荣获华南农业大学“十佳班主任”、“十佳创业导师”和“教学名师”等称号。筚路蓝缕,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刘德武教授是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研工作者,二十多年来躬耕农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刘德武教授为保护华南地方优秀畜禽资源品种,深入基层,上山下乡,调研地方黄牛的一手资料。抢救性保护优质的地方畜禽资源,避免华南地方黄牛基因库的流失。为了解决农民收入低,增收难的问题,刘德武教授花费大量精力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养殖户沟通,了解农民朋友最为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刘德武教授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查阅大量文献,几易其稿最终完成《生猪优质高产实用技术手册》,《畜禽养殖实用技能》和《小猪场实用技术问答》等书籍。后来为了向大众介绍家畜的生产加工,提高民众对畜产品的了解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刘德武教授参编了《深圳市场食用家畜产品图谱》。刘德武教注重授务实精神,强调科学研究以服务人民为目的,优先解决农民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教书育人,潜心栽培满园桃李刘德武教授以严师慈父著称。刘德武教授一直担任本科班级的班主任,关心学生的成长。在新动科楼的218室永远是最热闹的办公室。晚饭过后总能看到同学的身影在刘德武教授的办公室出现,在这里同学们向刘德武教授请教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到每年的毕业季,刘德武教授办公室更是人影闪动,刘德武教授向同学推荐毕业后的工作,指导同学报考理想的院校,也会帮助同学联系心仪的导师,为创业的同学分析市场等等,从218室走出了众多技术专家,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每年教师节,刘德武教授的学生都会拖家带口回母校看望这位昔日的领路人。刘德武教授主张有教无类,挖掘每个同学的优点,引导同学认识自己,鼓励同学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人生价值。勇于担责,再闯科研难关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是限制华南地区肉牛和奶牛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因为华南地区肉牛产业基础薄弱,前期积累不足,解决问题难度大,未有相关单位开展持续,细致的研究。为解决华南地区肉牛和奶牛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积极筹划建立新的反刍动物实验室。但新实验室成立缺乏一位懂牛羊产业,有丰富管理和扎实科研基础的带头人。在学院为难之际,已经五十多岁的刘德武教授勇于担责,离开自己一手建设完善的国家级实验室,组建新的实验团队,又一次与年轻人一起从基础做起。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刘德武教授招募了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一个包含奶牛营养,新饲料开发,牛羊遗传解析等研究团队,培养研究生50多名。

 



10

资源环境学院王德汉老师





王德汉,男,1965年8月出生,湖北人,1986年6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9年5月,留任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牲畜废弃物治理首席专家。


王德汉教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现已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5人,科研教学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王德汉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宽厚仁慈的胸怀和平易近人的处事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尊敬与喜爱。厚积薄发,耕耘农业环保廿载王德汉教授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于1990和1997年取得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造纸工业废物处理与农用资源化、缓释/控释肥料研究,1999年5月,留于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王教授长期致力于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业废物处理技术、城市垃圾处理、污泥生物干化与建材化利用、农业废物处理与新肥料资源开发等环境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王教授现担任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牲畜废弃物治理首席专家、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专业委员会与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主持过“从猪场废水中回收磷资源生产肥料技术与设备(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产地环境安全共性技术创新团队(广东省农业厅项目)”和“模块化发酵柜中猪粪干式发酵产沼气与堆肥一体化研究(广东省农业厅项目)”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60余篇,SCI、E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获奖10余项,其中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变废为宝,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的需求量尤其是猪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猪养殖产业带来的农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乡村生猪养殖业振兴工作中重要的一个内容。王德汉教授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生猪养殖业的环保问题,不仅是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是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王教授研究的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环保和产业振兴这一命题刚好相契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王教授在养殖业领域所作的研究,正旨在使养殖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有所保证。通过厌氧消化处理猪场粪污沼气发电、粪渣制备有机肥料以及沼液中养分资源回收等方法与技术,将废物转化为无害之物后排放,甚至能将废物变为有用之物。王教授说:“环保事实上是蕴藏很多效益的,就经济效益而言,通过沼气发电,不仅让养殖场的老板少了用电的开销,还能以此赚钱;就社会效益而言,减少了废水的排放,乡村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做到美丽乡村,益处良多”。当农业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自然就更快更高质量发展。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王教授在华农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对待科研和教育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秉承着一丝不苟、立德树人的精神。他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经验,给我们研究生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为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到目前,已指导硕士毕业生35人,博士毕业生7名,博士后2名,为社会、政府单位、科研院所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学生已有评上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副教授。其中在近三年,指导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罗子锋在读期间发表了5篇高水平SCI论文,2017级硕士研究生杨洁在读期间发表4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国家奖学金2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人。王教授总是能满怀激情而又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学习,提醒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科研学习,多立足实际生产的科学问题,去夯实专业基础,勇于开拓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王教授擅以生活平常小事为我们解释科学技术的原理,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王教授崇高的教师职业精神,处处体现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王教授工作虽然繁忙,但总能在学生科研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给到学生准确的指导和帮助。即使是出差在外,仍然坚持挤出晚上的时间与学生讨论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有时甚至到凌晨也不辞辛劳。王教授这种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育人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而在生活中,王教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与我们感情融洽,亦如良友,跟王教授谈话时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王教授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或推荐工作岗位,或推荐继续深造。与学生一起开展技术研讨交流会、师生篮球赛等活动,让大家能有机会保持交流,共同进步。严于律己,敏以求学。王教授以其身其行教导学生,满腔热忱,引领着学子向一座又一座高峰攀登,给予了学生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与知识水平,是我们心目中最喜爱最敬爱的好导师。

 



11

资源环境学院章家恩老师





章家恩,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生态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家理科(生态学)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对外合作办公室)处长(主任)、广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华南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章家恩教授20多年来从事生态学方面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管理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研究领域广,科教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效应大。现已培养出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等130余人,目前正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含农业推广硕士生)和博士后30多人,教学科研成绩斐然,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致力科技发展  三十载潜心钻研章家恩教授1991、1994、1997年先后于湖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8月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1999年出站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自求学起,章教授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始终秉承求真务实、奋发向上、拼搏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着眼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身不离农,心不离土”,聚焦“三农”,在土壤生态、农业生态和入侵生态3个基础研究方向以及生态规划设计应用方向,潜心钻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含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境外合作项目、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及一系列横向合作项目等。带领团队在酸雨对华南典型农田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效应、稻田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系统集成及应用实践,以及外来入侵生物(入侵植物和福寿螺)的防控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科技成果,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共9项,为农业健康绿色发展和入侵生物防控及其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创新系列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助推区域现代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数十项实践创新时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当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章教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多次组织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相关的论坛报告,深入调研,承担乡村振兴建设规划与技术对接服务。先后组织举办了“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花都)”、“2018南粤古驿道广州从化北回归线钱岗论道”、“北回归线农耕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调研会(增城)”“北回归线农耕文明溯源学术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并作为主笔之一,在《广东科技报》上先后发表了多份不同主题的《羊城倡议》,大力倡导“推进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加强北回归线地区联动共赢发展助力国家战略实施”、“携手促进北回归线农耕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与利用”。另外,他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从专业视角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了解读和拓展,还提出了广东粤东西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联动的“前湾后园”发展模式和战略思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响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章教授带领团队先后为惠州海纳产业园、增城丝苗米产业园、清远连山产业园、连南产业园、阳山县丝苗米产业园、罗定市丝苗米产业园、五华茶叶产业园、海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儋州园等10余个省内外产业园编制实施方案或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与全省10多家水稻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并集成了一系列可供在不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使用的“稻田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套餐”。章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常下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生态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与辐射应用,编制了水稻绿色生产系列技术标准以及《水稻高效健康生产365问》,建立了6套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和O2O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以及一系列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学院、农技推广分布式服务站和特派员工作站,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研成果落到田间地头,为促进水稻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倾力人才培养  满天下桃李芬芳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章教授在完成科研、行政工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并尽心尽力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他每学期都要承担多门课堂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毕业实习和课外科技创新训练等方面的任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他提倡并始终践行“教学相长、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构建其整体的学科框架体系,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立足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联合培养的锻炼机会,拓宽学生视野,助力个人成长。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紧跟学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新动向。在其指导的研究生中有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和南粤优秀研究生,有6人次在读期间出国联合培养。有不少毕业生现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有不少在读研究生已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良好成绩。如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家新,在章家恩教授的指导下,在读4年发布7篇高水平论文,被学校官方公众号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G8aGubUnE7QvTtbshB8PQ)。除日常的教学任务外,章教授还积极投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迄今,他共承担了近30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研究项目,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学校教书育人奖、“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在日常生活中,章教授也时常牵挂着学生。他在采访时曾说,“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章教授格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每周都会参与实验室的集体体育活动,言传身教,倡导学生健体魄、重感情、添活力、担责任,成为有灵魂、有品格、有温度、健康向上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党员干部,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其讲解分析党的有关政策,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章家恩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与学生们形成了和谐的导学关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深受学生们的崇敬和喜爱。

 



12

生命科学学院王海洪老师





王海洪,1966年出生,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微生物遗传和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细菌功能基因组学,细菌脂肪酸合成多样性和脂肪酸合成代谢调控机理;2.细菌生理生化,革兰氏阴性细菌群体感应与脂肪酸合成代谢关系。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在Sci Rep,mBio,Front Microbiol,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Appl Environ Microb,BMC Microbi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古人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意思是指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老师难遇到。而王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师。亲切和蔼,是王老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一头白发,一把胡子,有神的眼睛看着你,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爷爷。王老师不会过多干预我们的生活,但只要在我们生活上、工作上自己难以抉择的时候,找导师谈谈,他就会像长辈一样倾听我们的困惑,给我们建议。在疫情期间、学生出国访学期间,王老师经常会在线上联系我们,聊聊家常,减轻在外学生的忧虑,如同慈父一般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实验室的氛围总是轻松活泼的,这也得益于导师的开明和凝聚力。王老师就像一道光,照在实验室里每一位学生身上,洋溢着团结互助、开朗友善的气息。王老师几乎不发脾气,每周一次的组会,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们的实验提出建议,实验上有需求,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在学生文献汇报时,讲到我们实验室比较少接触的实验方法时,导师会让做汇报的同学停下来,自己耐心地、详细地给我们介绍相关实验。为了顾及低年级学生和跨专业学生,讲解完毕后王老师还会询问大家是否都理解,如若有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王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再次讲解。在学生课题开题前,毕业答辩前,甚至博士面试前,王老师都会抽空帮学生一遍遍地修改PPT,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去做汇报。不同于对学生“放任型”不管不问的管理,王老师经常会在上午进来实验室了解我们的实验情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王老师反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科研问题的探讨上,王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教授、博导,将自己的位置放的很高,反而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给予肯定。导师的肯定增强了我们对做科研的自信,激发了我们对科研的兴趣。“润物细无声”,这大概是我们在科研上对王老师的感受。王老师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比待在家里的时候还要长。在每日傍晚六点过后、周末、节假日,几乎都能在办公室看到王老师的身影。彼时我们便会想,导师都这么努力,在科研上尚无造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松懈?这就在无形之中,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压力,这一份压力,其实就是来自对王老师的敬佩和崇拜。有时候实验遇到阻力、进度缓慢,我们思想会比较消极,王老师并不会责备我们、催促我们、给我们压力,反而会以过来人的角度鼓励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实验是比较难、比较花时间,让我们心里少了一份对自己的不认可,以及害怕面对导师的心理。来自导师的鼓励就是我们走出迷茫的动力。如此,我们更能沉得住气,慢慢摸索,在紧和松之间有着平衡,保持着刚刚好的压力。王老师看重学生的毕业,他知道“毕业”,是每一个学生最朴实的目标。他认为学生到了毕业的年限就该毕业,如若学生还想继续深造,则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科研空间、提升途径,如考取博士生、出国访学、做博士后等。王老师总是会想着怎么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好,给我们最好的、最大的帮助。正因此,导师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在高校任教的,有在国外深造的,许多学生正在科研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我们也经常能从其他实验室的同学口中听到对王老师的赞誉。有同学在课题上遇到困难,需要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总是会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学生,都无一不尽他所知给予详细的指导或答复,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他们,在实验的设计、结果分析上给予他们帮助。有同学需要借用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菌种、质粒载体等,王老师也总是大方地分享,让大家在科研道路上一起前进。值此学校评选“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之际,我们忆起与王老师相处的点滴,写下这些或许平凡但却感动我们的小故事,为我们敬爱的导师王海洪教授,投上发之内心、充满祝福的一票!

 



13

工程学院王海林老师





王海林,河北宣化人,2001年11月到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聘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为本科生院院长、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毕业38名。担任研究生导师19年来,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恪尽职守,带领团队和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铸人铸魂,育才育德王海林老师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和每一个新入学的学生见面时,都首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讲起,讲做人、做事、做学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进而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目标。经常在实验室和学生谈心谈话,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有益的指导。敬业务实,率先垂范近年来,王海林老师担任本科生院院长、工程学院院长等行政职务,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院、学校的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上,周末、晚上是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时候。尽管如此,王老师经常和学生讲,“我24小时都开机,你们有事情、有问题随时联系我”,“要时时在学习、事事是学习,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在事上学”。王老师对待教学、科研的态度一贯认真执着。在实验室经常讲,学习也好、科研也好,第一是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把课题做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不能等靠要,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创新创造;第二是要有奉献精神,一个人的收获大小首先是和其奉献、付出多少挂钩的;第三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科研工作不是一个人埋头搞出来的,是需要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共同完成的,经常讲“横向要合作、纵向要传承”。目前已带领团队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编写教材10余部,荣获教学、科研及荣誉奖励多项。真心呵护,宽严适度王老师很温和,也很严厉,但是学生感受得到他的真心呵护。他的温和,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一方面在学术上,他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当一名良师;另一方面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做一名益友,总是能在思想品德、学习方法、人生目标、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给予耐心的指导。他能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板,鼓励学生正确认识优缺点、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短板,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如一位学生不善于表达,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就让他每天朗诵一篇文章;另一位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就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个个可以靠自己的坚持完成的计划,帮助他树立信心,改进提高。他的严厉,体现在对待学习态度和学术的要求上。对学生学习、工作的态度有很高的标准,对待惰性、散漫、自我约束差、工作不认真等,王老师从不客气,严厉批评,严加要求。对学生,王老师十分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习惯,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图片,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严格规范,对于不符合科学规范的,耐心指导,但是再错的,则严厉批评。王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不迷信文献,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出现的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解决办法,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申请专利20余项,毕业学生都为各自单位的学术或技术骨干,多人走向领导岗位。学术引领,孜孜以求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王海林老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既要筑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要掌握学科研究前沿,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展交流讨论,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善于运用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受到研究生的好评。在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方面,积极和企业合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尤其是专业型研究生,指导学生要紧密结合技术需求,结合生产实践,把科研做在车间、做在田间。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积极探索和创新,经常告诉学生“要脚踏实地,更要抬头看路”。王老师指导研究生每一个都要经历一个“找路”的艰难过程,在研究生入学后,会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广泛阅读、多方面参加高年级的研究内容、深入企业实践、组会的研讨等多种方式,让研究生在没有具体研究项目的背景下,摸索、探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术前沿,进行选题,可称之为“找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刚刚从本科生过来,习惯于我要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新生来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他经常会找学生谈心、聊天,探讨学术问题,帮学生树立信心,帮学生及时纠偏。王老师经常讲“我给你们一个课题简单,但是你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不能等别人叫你做事,而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做事,这个过程是每个研究生都要经历,要正确认识”,他不希望学生成为“工具人”,而是要从“找路”变为“引路”,这就是导师的“导”的要义吧。王海林老师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人,在思想的高度、在生活的广度、在学习的态度、在学术的深度等全方位给予学生指导的平凡导师,但他在每个研究生心中确有一个高大的非凡的形象。王老师经常讲“要指导你们,我也要经常学习”,鼓励学生要把学习当成习惯、把研究当成意识、把奉献当成人生目标。


这一期都是男导师哎,严师与挚友的组合,我喜欢~

下期还有美丽与智慧的化身,都安排上啦~

End

 

图文丨 各研究生导师及其学生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

编辑丨 宋伊然

初审丨 梁颖欣

复审丨 杨姗姗 陈亚励

终审丨 陈宇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