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讲台丨杨临萍:努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
导读
8月29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临萍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现对该文进行全文转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郭声琨书记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上强调,要着力破解权责平衡和监督制约难题,全面强化执法司法责任、增强执法司法公信。周强院长在全国法院贯彻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精神专题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司法责任既包含审判组织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的责任,也包括院庭长依法行使审判监督管理权的责任,还包括人民法院对司法裁判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可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背景下,审判管理“七大职责”的有效发挥尤为重要,其“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执行工作的功能作用日益彰显。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必须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实现有序放权与有效监管的有机统一。
一
科学的理论是指引审判管理工作发展的根本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审判管理作为人民法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因此,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必须持续强化司法理论素养,确保始终以先进的思想理论认知指引研究方向、驱动实践发展。
学深悟透改革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司法权是判断权和裁量权”“司法权是中央事权”的权力属性,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久前召开的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安排部署。全国法院贯彻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精神专题会议,对扎实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新时代司法工作水平提出具体要求。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首先应当自觉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有关会议精神、政策文件的学习消化,准确领会中央改革精神实质,进而克服狭隘经验主义,确保审判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政治方向正确、人民立场坚定、时代特点鲜明。
充分尊重司法规律。透过历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通过的有关司法改革决定不难看出,遵循司法规律是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司法文明的必由之路。审判管理承担着“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执行工作的职能作用,其职责发挥显然不是简单的管人管事,而在于有效管理人案关系,全面促进人案匹配和审判信息对称,进而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法官办案、服务群众诉讼。因此,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必须持续强化对司法规律的理解和认知,充分遵循司法亲历性和权责一致性规律,善用司法逻辑、司法方式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
牢牢把握研究重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既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履行好审判责任、审判监督管理责任、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开展审判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绝不能无的放矢、避重就轻,而应在推动解决重大审判问题中把握脉络、寻找规律。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标对表中央关于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决策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审判管理理论研究,准确体现新修订的法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及“五五改革纲要”等法律政策精神,以高品质的理论成果,推动审判管理实践提档升级,切实保障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二
完备的制度是健全审判管理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司法权力运行监督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正确处理有序放权和有效监管的关系。显然,以放权为由放弃监督,或者以监督为名不愿放权,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有害的。正确做法是,通过健全科学完备的审判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一体两翼”有机统一、规范运转。
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促进审判权依法规范运行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的审判权,事关分毫归属、定分止争乃至“生杀予夺”,每一个裁判结果无不昭示着是非善恶,无不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然而,当前员额法官的知识结构、司法素养与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及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通过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等制度机制来予以弥补。因此,具体实践中应紧紧围绕促进审判权依法规范运行根本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审判监督管理制度,进而确保审判权放权不放任,始终沿着法治轨道规范运行。
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理念先进、内容科学和务实管用基本思路。审判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人民法院为确保司法公正、高效而对审判权运行全过程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活动。显然,审判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审判质效的优劣。因此,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应当秉持服务理念,践行法治原则,突出问题和结果导向,坚持系统协调和务实管用,注重合法性与整体性,严格按照程序法、实体法或相关政策文件制定管理规范,有效促进审判执行工作的标准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应当有利于解决审判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大,这些新的形势为人民法院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风云变幻的内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执法办案任务,审判管理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必须着力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基于此认识,当下审判管理制度构建的重心应立足于如何更好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如何更好深化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如何更好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如何更好明晰典型案件台账、院庭长监督管理权力清单,防范审判风险,打造精品案例;等等。总之,必须始终围绕保证公正司法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展开,推动实现规则之治、良法善治。
三
先进的技术是提升审判管理工作效能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当前,全球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的新阶段,给政法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实现政法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审判管理作为人民法院三大管理之核心,是各级法院党组科学组织执法办案工作的重要依靠,有必要亦有责任主动拥抱新科技,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进而推动执法办案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以互联网思维重塑诉讼流程。互联网技术不仅是诉讼方式的工具变革,更是诉讼程序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规则重塑,是诉讼制度体系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当前,全国法院正在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可积极探索在线诉讼规律的程序规范、审判流程、工作机制,为诉讼主体提供网络化、全流程、协同化、一站式服务。还可大力探索针对繁案与简案、特定主体与普通当事人、庭审与非庭审阶段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信息技术策略,充分激活各类程序的运转活力,提升诉讼效率。
以智慧化司法创新审判模式。司法人工智能具有辅助法官裁判、提升审判效率、引导当事人诉讼预期、促进良法善治等功能效用,是深度应用现代科技助力审执工作发展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所在。计算机通过对个案法律规则的深度学习可生成司法人工智能,但这一应用只有达到适度规模才能真正产生提升审判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的效应。因此,可以围绕促进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则的深度融合,以及扩大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等问题展开积极探索,聚力攻克制约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提档升级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法官减负、质效提升、群众认可的融合效应。
以司法大数据“富矿”倾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司法大数据是一座富矿,拥有无限价值。但从当前实践来看,许多法院对司法大数据的运用往往局限于司法决策或审判质效评估领域,其巨大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鉴于此,可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挖掘司法大数据指导审判实践的“体检仪”功能,不断提升数据集聚能力,洞悉各类案件总体趋势,科学预测数据指标变化,智能预警异动规律,更好服务领导决策,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更好服务法官办案,提高审判质效;更好服务群众诉讼,提升司法公信力。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的“晴雨表”功能,针对发展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度剖析大数据所蕴含的案件特征、法律因素、社情民意、经济信息,使其功能作用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切实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评价社会行为的“度量衡”作用,将司法案例大数据资源打造成民众评价道德失范行为,判断是非曲直、好坏对错的重要参照,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