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这半年——世界(下),英法间16点差异和所谓文明

李先生 一毫厘 2019-11-23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推文已经陆续发布了四篇,但近期繁忙,没来得及更新。

近日得闲,写两篇文章,一是《留学这半年》系列的最后一篇,对比英法,反观中国,即为本篇;二是回应之前有朋友提到的“只关注经济是否不妥”,讨论关于中国经济的若干问题。

 

 

1、英法之间的16点不同

我是在半个月前去了法国才意识到这一点。面对资本主义,单纯去挑它有什么短板并不容易,很空洞;但是拿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来互相对比,对比它们各自的短板,找出异同点,大概就看出来了。


去年12月,旅法10天,下面直接列出英国和法国之间的16点不同:

第一,英国大街上穿西装者多,法国都是穿休闲服者多。这意味着什么?所谓“绅士风度”只是表象,西装背后的含义是阶级区分,休闲服装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注重。

所以就引申出第二个不同,英国注重阶级分层,法国社会注重和谐的生活享受。

第三,英国大街上单人行走,法国的大街上成对行走;这个能说明什么,我就不点破了。

第四,英国大街上行走的是年轻人,法国(马赛)的大街上行走的更多是银发老人。

第五,坐火车穿过英国,平原多半是小块小块;坐火车路过法国,平原却是大片大片。作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法国出口更多的是农业附加值,葡萄变葡萄酒;植物变香水。而英国纬度本身较高,土地相对贫瘠,农业产值占GDP不足2%。

第六,英国火车时速一般100公里/时,堪比中国的特快;法国至少两倍于这个数值,堪比中国动车甚至高铁。可以认为英国工业基础薄弱,其工业产值只占到GDP的20%,且主要产值于轻工业即可说明问题。

由此总结出第七点不同,英国金融业(其金融业产值占GDP75%)完爆法国,然而几乎没有工业底子;法国的工业完爆英国,然而论起金融和高新创科能力,却远远比不上英国。

第八,英国首都伦敦有高楼,法国首都巴黎建筑普遍偏矮。这背后说明什么?城市里没有高楼,空间面积哪里来?都是低矮的民居,带来三种结果。第一在于可居住、可办公面积太少,房价奇高;第二,房子老旧,而且还是可预见的,将会一直老下去,二十年后或许还是这个颜值;第三,城市产业固化,既然被时尚奢侈品、金融债券业占据,那么以后还是会被这些小门面的小店占据,根本不可能像深圳那样动辄盖一个大楼设置一个总部。那么城市的创新活力在哪?

第九,英国大街上建筑风格混杂,有现代建筑有老式建筑;法国的建筑风格很统一,在城东看到的建筑是什么样,在城西也都是一个样。

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出第十点,伦敦要比巴黎更加国际化,英语的语言优势、金融的国际优势;这些都是巴黎不具备的。

当然也可以引申到文化层面,第十一点,城市建筑限高的背后是法国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更强。英国的文化基本上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而被人难以察觉,但法国以旅游、美食、时尚、文艺、空客输出自己的文化。法国文化注定也是除英美之外的发达文化体系。

第十二,军事和非洲。我在法国听到阿尔及利亚这个名字两次。马赛的博物馆里展出阿尔及利亚的城市模型,巴黎的博物馆里有一名保安也来自阿尔及利亚。都只知道美国常常在海外驻军,其实海外驻军人数第二多的国家正是法国。而这些军队正驻扎在西非和北非,这些地方的人们使用法语,这些地方的货币依然是法郎,法国在西非北非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第十三,法国的乞丐比英国明显少很多。这背后可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福利制度,一个是社会再分配的平均化程度。倘若法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别不大,优点在于有利于社会稳定,缺点在于高层次群体无法获取更高收入。

第十四,英国的厕所,要远远比法国的厕所整洁,且设施更加齐全。进了英国的厕所,觉得啥都有,进了法国的厕所,总觉得缺点啥。

第十五,英国人遛狗,狗主人会清理狗粪;法国人遛狗,拉了就拉了,管它呢。背后实则是两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第十六,法国的小卖部往往更像是中国的供销社,一应俱全,但每件商品就一个牌子一个款式。零售业垄断之后,似乎不需要连锁大超市。虽说都是资本主义,但英国更像官僚主义,法国更像社会主义。

 

综合第四点和第八点来看,问题就是,法国(巴黎)的年轻人能在巴黎买得起房吗?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看成是家庭的经济实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钱在老子手里,儿子手里没钱;一种是钱在儿子手里,老子手里没钱。上升到国家那就是,倘若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相等,其中一个国家的年轻一代没钱,只等着领爹妈的遗产;而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一代挣钱能力超过他们的爹妈。

我现在所怀疑的就是这个。一个国家,到底是儿子有钱还是老子有钱,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趋势。如果是儿子们更有钱,那毫无疑问国家在将来会发展得更好;如果是老子们有钱,儿子们穷光蛋,那这个国家顶多维持稳定的繁荣。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稳定的繁荣,其实就是一种衰败。

几十年过去,巴黎的墙头依然很美。法国大街上的小店更富有艺术感。但也老旧,抬头一望能看见破败的管道、崩裂的墙面。限高也好,文化保护也好。无限次的粉刷只能让它变得漂亮,却无法加固,早晚有一天会崩掉。所以世上的美都有有效期限,繁华也是。

 

2、所谓文明

整体而言,对于发达国家,未来的路是看得见的,继续维持稳定的繁荣,但正是因为看得见,所以感到恐慌,因为不知道奔头在哪啊。对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路是看不见的,却也正是因为看不见而欣慰,因为有很多条路可以选,别国走过的错路都可以不必再走,别国的经验,却正好拿来可以用用。

和英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个刚富起来的国家,物质基础刚刚丰厚,意识形态尚未尊贵,仿佛是辛苦打拼、月入上万的年轻人,唯快不破成信仰,锐意进取成习惯;英国仿佛已经是家财万贯、坐享其成的中老年人,脚步放慢显仪态,雍容华贵成自然。

而英国,却有一样中国一直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那就是所谓文明。这种文明带来和“中国式”的稳定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稳定,规范简洁,鲜有灰色地带。人性化程度非常高,超市收银台会有传送带帮助收拣物品,每个卫生间里永远都有纸,洗手池旁有洗手液,车站有专人负责答疑,以及随处可见的残疾人。

在伦敦生活半年,见识到四种包容。一是对残疾人,公交车车门会专门伸出平板到站台上供轮椅上下车,图书馆会专门配有导盲犬活动区域,道路上经常见到盲人,商场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均有残疾人通道,这里的残疾人在城市里生活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且大家看待他们没有任何歧视眼光;中国城市里都有盲道,然而经常堆满自行车,中国6000万残疾人,大部分待在家里,他们敢出门吗?


二是对差生,淡化成绩和排名,以匿名形式召集差生进行补课,而不是像中国学校那样,简单粗暴地区分优生差生,优生优待,差生虐待。这种包容体现在教育中是争取大家都通过,而不是像中国在学生之间挑起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三是服务业中的包容,超市、车站、商场,无论是刷卡付现购物找洗手间,即使是再简单的操作,只要询问服务员,都会非常礼貌细心地给你讲解,给你带路,帮你操作;不会像中国,求助的人得看人家的脸色说话,而被求助的人则看对方的身价回话。

第四种包容范围更大,整个城市对事故的容忍度很强。

地铁罢工?没事!忍一忍!

火车晚点?没事!习惯了!

学校罢课?没事!应该的!

XX地有枪袭?有事没?没事我继续开工了!

对于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要么激起民愤,要么引发暴动,因此外国政治的动力在于民主,中国政治的动力在于民愤。英国胜在制度,中国胜在风气。干得不好就骂你。民众的惩罚之心可比军阀官僚们厉害多了。

当然,此处也不得不说,英国的事故着实太多,其原因于第二篇推文中已经探讨。但另一方面,当年这个民族对待二战的态度,却着实冷静,当整个伦敦面临德军轰炸机的轰炸,伦敦人民冷静地“keep calm and carry on”,不躲不逃不喧嚣,轰炸机来了进防空洞,轰炸机走了该干啥干啥——但当时的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西南联大。其余的,多是“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民众的恒心和信心,实则极其脆弱。

熙熙攘攘的中国,物质财富已经积累足量,精神上的财富却上线不足。如今的中国,价值体系在两个方向达到了极致,其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快的物质发展和价值体系重新建构,因此价值体系的灵活性极强;其二,千百年传统价值体系根基已深,新者很活,旧者很深,新旧碰撞,谁占上风?

留学这半年足以知道英国人确是爱排队的人民,而鲁迅在一百年前已经写过,中国人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那现在的中国人呢?是爱排队的人民或者依然是爱抢先的人民?

 

3、鲁迅的事做成了没有?

这就是中国底层的社会变化。一国的经济只属于一国,人民的变化才属于人民。

听说越南国家海关的边检人员,特别喜欢向中国游客索要小费,因为他们会嫌麻烦而乐意给;

听说泰国某机场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中国游客表示一定要给个说法,实际含义就是“给点好处”;

听说飞机上开通WIFI之后,中国的网红主播也要上飞机,熊孩子在飞机上都能看动漫,而且直接公放不戴耳机,家长的理由是,孩子小,戴耳机多伤耳朵啊。于是飞机成了菜市场,熙熙攘攘多热闹。


这些事情应该不会发生在英国人身上,倘若边检人员索要小费,英国人会以索贿罪名起诉他;倘若航班延误,英国人会表示理解;倘若飞机上开通WIFI,英国人也会保持安静,尽量不打扰别人。

可以很直白地说,英国在国家经济、基建方面、社会服务方面不如中国,但其国人素质、文明程度却远远超过中国。所以鲁迅的事情做成了没有?

的确,这是建设的先后顺序,先进行物质建设,再进行精神建设。但问题是,当物质建设已经富足,不要沾沾自喜于物质建设,而忘了精神建设。我在第一篇推文里说过,这一代人是中国处于转折点的一代人。原本有钱的家庭开始思考如何用钱,没钱家庭的子女开始思考如何挣钱。但关键就在于,“思考如何用钱”是围绕理想、抱负、对世界的探索展开,而不是演变成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从社会公平程度来考虑,也的确是应该先满足大部分普通人的需要,再满足少部分人的需要。就好比,先建好足够多足够好的厕所,再建残疾人专用厕所。但问题是,中国的残疾人专用厕所里怎么都是些正常人?

这岂不是悖论?中国的大街上,有几个残疾人敢出来自由走动的?另一方面,修个残疾人专用厕所,浪费空间浪费财力,何必呢?有没有必要?

答案当然是有。我大三时听刘伟教授讲中国政治:文化的确达不到相应层次,但要用先进的制度去引导先进的文化。所以这就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问题。没有文明咋办?先建制度,就算让制度空转也行。至于其它的,就让社会底层去发生变化。

 

4、社会底层

在武大读书四年,经常骑车四处转悠,每次路过光谷,都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路上的清洁工人忙于收拾漫天飞舞的传单,可是只要遇到红灯,当车流停下来,就会立马有身手利索的老太太在每辆车的车窗、雨刷各个部分塞进各种传单。那么城市传单污染,究竟是该怪清洁工还是怪发传单的?


所以问题就在这,你要保护环境,你不让乱发传单,那么那些发传单的人就会被管制,面临失业,失业后,他们又能干什么?不管他们干什么,他们都得活下来,要么是被区委会招去当清洁工,就算清洁工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国家也必须多发一个人工资;要么是拿着社会的低保,刷着老龄免费公交卡,整天和上班的年轻人挤公交。你又能怎么办?

有文化的人要活着,不识字的人也要活着;年轻的白领要挣钱,年迈的清洁工也要挣钱。有能耐的人要生存,没能耐的人也要生存,那么你怎么办?

对于执政者,处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好短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很多时候短浅利益比长远利益所占的比重更大,底层人民没有饭吃,让他设计理想,就不实际;而不把这些事情安排好,要么引发社会情绪,要么引发社会动乱,所以主政者面临的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所以必须优先解决


而对于有些社会事情,谁都知道疏导比堵塞要好啊,但是疏导要花十年八年,堵马上就能见成效。有些幼儿园不正是这么干的吗?所以说这个社会弱势群体还是挺多的。被堵的人都是啊。

真是“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社会问题,个人不幸,仿佛眼睛一闭就不存在了。真所谓“无声的中国”,“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所以你觉得鲁迅的事到底做完了没?

拿到教育改革里面来说,对于极少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方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一旦改革将要触及习惯势力,马上进行“善意的组织”。因此可笑,所有人期盼一场改革,但却无人期望这种改革发生于自己身上。

中国经济世界第二不假,但是国家的进步体现在民间,却是极其缓慢的。国家的经济臻臻日上,但是经济不能代表所有,大部分国民的生活日复一日。又能如何?

从秦始皇到道光帝,两千年了,中国的GDP几乎一直占据世界25%以上,但中国真的一直都是一个大国吗?

到鲁迅的事情做完的那一天,每个国人有着正当的心态和胸怀,中国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大国。但至少现在不是。

三年前听钱理群谈鲁迅,中国底层社会的变化有三种,它是缓慢的,比期待的慢得多;他是分散的,所以它不显眼;它是重要的。

“中国的关键和希望,都在地平线下。而希望就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