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心里有点数吧”——从王菊取代杨超越谈起

李怡豪 一毫厘 2019-11-23

朋友圈里每逢周六就会被刷出杨超越、王菊这两个名字。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朋友圈看《创造101》的人还真不少。

 

“你心里有点数吧”

新一期节目已经出来,36强最新排名中,孟美岐蝉联第一,重点在于第二,杨超越终于“万望所归”一般跌下来了,但“竟然”是王菊上位,这就有意思了。

节目中,学长魏大勋说,你们以为我是个优秀的人?

一向“会说话”的王菊对魏大勋坦言道“你心里有点数吧”。也就是这句话促使我写下这篇推文。

 


从“女团创始人”说起

说起“女团创始人”,之前很长时间我对这个概念都不理解:创造女团的难道不应该是演艺公司吗?为什么把观众称为“女团创始人”?

虽说后来得知,这个节目是由观众投票选出票数最高者出道,但也是被某位朋友带着看了几期之后,透过几位选手,才明白观众被称为是“女团创始人”,是因为女团成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而女团选手的成功秘诀,就是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去吸引别人给自己投票。

很早的时候一位前辈指点过,21世纪竞争法则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名片,然后在自己名字上输入某些价值加成之后,随手打出就是自我营销。

所以一场选秀本身就是各种营销方案的互相较量。

任何一个投票现场的观众其实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约定俗成、早已决定好要投谁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正儿八经需要看看选手的现场表现进而决定要投谁的一部分。现场实力的发挥实际上只作用于后者。很多情况下的投票,其实只是认准了那个人而已。这就是名为粉丝的存在。

所以,谁最能赚得大众青睐,谁的粉丝就越多,谁的市场营销就最成功。

优秀需要实力来定义,如果选拔女团成员的标准是颜值、身材、演艺这些个人实力,那么可以说无论是王菊,还是杨超越,严格来说都不算是完全的实力派,一个是会说话,而另一个是村花。

所以,如果问我看这个选秀节目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卖点;无论这些卖点是出于自己的刻意营销,还是无心之举,总之,每个人都有机会。

 

 

努力也是政治正确

但无论每个人以怎样的方式推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努力。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努力都是成功最体面的一种方式,也是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这世上辛苦付出的人很多,但最终成功的人不多;但恐怕只有努力是最不容易引人嫉妒的理由。

只要现在哪位选手被爆出是某省长的女儿,她的选票肯定大跌。这是无关于个人实力的原因,只在于挑起了观众的嫉妒心。

所以,不管怎么成功的,先把观众捧上去,然后再强调自己多么努力,肯定是没错的。即使是孟美岐,首先得谦虚,然后也得不停强调自己也很努力;这样才能站得稳。

而对于某些实力不那么强劲的选手,我可以不优秀,但是我努力。只要努力,都是情有可原;就好像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只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切都可以变得情有可原,是一个道理。本质都是价值观正确。

 

而从评选方来看,所谓投票可能只是投票

在学生会里待过的人都知道投票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年前亲身经历过武汉大学的风云学子排名,到后来也发现,选手拼命为自己拉票其实更像是在帮主办方做宣传。

但另一方面,只要投票过程不是完全公开,那么微调甚至大调都有可能。所谓观众投票的用意在于粗略地统计观众意见并加以参考,而并非一定要按照观众的数据来决定结果。

主办方首先确定大致的实力范围,在这个实力范围里考虑不同获奖者的“组合”,这些被选手的成员是否多元,是否互补,某一人是否带有某种特质。

与此同时,考虑价值观——或者美其名曰“政治正确”。高大上的价值观需要被肯定,偏颇的价值观需要被杜绝。实力差距有时候很容易被其它的东西“补”过来。所以并不是高手就一定能入选,也并不是二流选手一定不能入选。

 


王菊是个明白人

王菊就不说了,她很会说话,节目里表现得很明显。她是个明白人。

拿杨超越来说,朋友圈或者知乎圈子,很少出现力挺村花的声音,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圈子里有村民,但都只是悄悄投票,从不张扬;另一种是,圈子里压根没有村民,“圈内人”都不看好这个选手;而反过来说,看好她的人,却是“圈外人”。

知乎里有个答案解释杨超越之谜,说是杨超越的水准当然达不到“精英”的审视标准;但是达到了“大众”的期望值。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村花”逆袭上位,是多么可观又可喜的故事啊。

想想“村花”这个旗帜打出来,中国现在城镇化比率刚过半,剩下还有6亿农民啊。村花可都是村里人的希望,农民肯定都乐于给村花点赞。所以并不是实力配不上人气,而是杨超越身上寄托着很多“普通大多数”的梦想,“大多数”自会给她投票。

——为什么?

——因为她是“上进”的典型啊。

 

 

杨超越也不容易啊

看杨超越的节目,两个感受,一个感受是她确实没什么文化,说话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而她的仪态,跟和她站在一起的落落大方的山支(输入法默认是山治啊……)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但是另一个感受却是,她挺可怜的

今天“杨超越车祸现场”上热搜,第一反应是的确很车祸,第二反应却是,她真的很努力了。

她的实力的确配不上她的人气,如果批判,针对的应该是这个“一个水手占据高位”这个事实,而不是她本人;如果谈及审美,她的票不是她自己投的,是那些看好她的人投的;但是投票的人在暗处,被投的人在明处,人们对这个结果不满,只能把怨气发泄到被投的人身上。

现在,朋友圈里“喷杨”似乎成了政治正确。有的人的票圈是这个样子“杨超越你凭什么!装什么XX……”另外一种人“搞不懂那些pick杨超越的直男是什么心态啊……”

但也正是从这个小地方能看出不同人的不同思考方式。前者把怨气宣泄到杨超越本人身上,后者能看到杨超越也不过是被pick的,问题出在pick杨超越的那群人,而不是杨超越本人。

别的我不好评价,但更多觉得,她也挺不容易的。毕竟,水军或者粉丝的力量我们都是见识过的,一个被成千上万人骂的人,能站在这里,也不失为一种勇气。

 


段奥娟最打动我的,

是那句“我没有胡闹”

除了王和杨这两位,还想聊聊段奥娟。

曾经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不是说段奥娟是个高中生吗,那她的高中会怎么评判这个女孩子呢?是加以褒奖,宣传我校学生段奥娟出征《创造101》斩获佳绩?还是说要保护政治正确,打压“非正常路径”,督促高中生就是应该认真学习?

如果褒奖,学校的名气赚够了,然而学校的女孩子都开始追星了;如果批判,那会不会被粉丝批评说学校没有风度?

只是这个高中生在上一期节目成为第五名之后的一句获奖感言,为了向妈妈和爷爷证明,“我没有胡闹”。一句话说中内心。从十二岁开始,坚持十年思考中国教育,最终还是从导航专业跨行到教育专业,练就强大的“白眼承受能力”,从小被各处打压,直到今天,其实也只是那句,面对所有人,“我没有胡闹”。

这个时代的家长们应该越发意识到一件事情,就是曾经千军万马过的那座“独木桥”,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

我看好这个小姑娘,她承受家庭的压力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奋斗,无论她最终会不会成为那十一人之一,仅凭她这些精神气,她在未来一定有所作为。

 

 

真正的赢家是……

大概看了三期这个节目,越发觉得这个节目高明:不需要先猜测观众的喜好,而是直接把选择权“交给”观众。并不是在结果时再试探观众喜好,而是在过程中吊足观众胃口,实在高明。

尤其是投票环节,投票背后牵扯到很多问题。会引发爆点吗?不怕,因为就是要引发爆点;那引起争议呢?也不用怕,因为有争议才有观众,观众越多影响力越大。

成王败寇其实是一句毒鸡汤。到最后,事实上怎么赢的其实并不重要,赢家可以拥有很多东西,更是拥有解释权。只是,真正的赢家并不是那最后的十一人,而是举办方自己。

曾经作为一个工科男,我从没看过选秀节目,甚至连综艺都没怎么看过;但我如今居然知道了杨超越。

一个热点事件,就可以撕裂你的朋友圈。流量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由同一个公司制作,由同一个公司出品,由同一个公司播出。那么哪些人能被招来,呈现给观众的视频该如何剪辑,最终决定哪十一个人出道,其实都是在一个闭环的黑盒子里操作。

所以,女团成员究竟是在迎合观众,还是在迎合这个公司,说不准。

那么,在真实的选拔过程、以及视频录制过程中,有哪些是实至名归,有哪些是吸引流量的牺牲品,也说不准。

或许存在一种可能性,节目本身的意义大于节目的结果。做这个节目,本身不为最终出道,只为演播过程中吸引到这么多流量,反正是第一个女团选秀节目,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节目可以做。本公司能做的可不止一个社交平台,还多着呢。

但是,也正是写下这些话,我后背发凉啊,为什么呢?——因为微信公众号也是这个公司的啊!艾玛,又感觉到一丝被河蟹的危险啊……

 

 

结尾

只是,在这个努力是政治正确,实力是优秀资本的年代:

如果王菊成为最后11人的优胜者,当问到靠“情商”而不是靠实力来吸粉的时候?她会怎么回答?

如果杨超越成为最后11人的优胜者,当被问到靠“情怀”而不是靠实力来吸粉的时候?她会怎么回答?

如果段奥娟成为最后11人放弃继续求学而是选择直接出道,她会怎么应对公众舆论?

 

至少对我而言:

我看重情商,但不想过分依赖情商。

我不鄙视情怀,但鄙视只有情怀。

而对于段奥娟,我想说,只要不是胡闹就行。

但无论如何,自我营销也好,情商也好,情怀也好,这个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则已经变了,大家心里要有点数。

但也要记得,在规则制定者的面前,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至于公号主人:

12岁立志改变中国教育

18岁67天骑车环游中国

20岁40万字《论中国教育》

21岁留学伦敦专攻教育政策

并拿到剑桥博士录取,专攻教育体制改革方向


期待遇到爱思考的年轻人,欢迎交流



往期回顾:

剑桥的申博之路和经验分享

论我从肯尼亚室友身上看到了什么

“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谈英国61所大学联合罢工

留学这半年——人

更多详情,请访问一毫厘公众号主菜单。


关注世界 关注中国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