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论坛 |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 “课程思政”的思考
👆点击上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关注我们
本期导读: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正掀起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与成效,首先需厘清什么是体育“课程思政”、怎样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我国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体育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体育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体育院校多以运动技艺培养、训练为主,在体育课程中如何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要把体育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这是体育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惑。在体育专业知识中“融入”或“挖掘”思政元素或思政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在选择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注意与课程的内容相适应,而且要注意与学生的特点与思想现状相适应,让思政元素能够反映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存在的思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运用效果。
王秀阁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
——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全国高校正在热议与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旨在厘清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模糊认识,着重说明了“课程思政”的由来与提出的缘由,“课程思政”的特点与类型,“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方式,“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与建设条件等问题,并以体育“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对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积极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本问题;厘清;体育教学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正掀起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与成效,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 “课程思政”、怎样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本文结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领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提出些许思考。
“课程思政”的由来与提出的缘由
"课程思政"直接来源于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指出,要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落实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大国方略》等“中国系列”课程,同时开展了在各类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由此,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课程思政”问题,继“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仅就其包含的内容看,思政课程包括教育部有关文件中规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指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博士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课程思政”包括高校中除思政课之外的所有课程。
为什么会提出“课程思政”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其客观依据和必然逻辑。
首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标志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了强起来阶段。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的高等教育,为此,国家制定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党的十九大强调高等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要以一流的学科、专业为基础,一流专业要靠一流的课程作支撑,一流课程要在一流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一流的课程应该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其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课程思政。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要求。
其次,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且坚定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为此,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因此,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争光计划同行,体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发展同步,体育事业发展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与平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也是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体育院校的立身之本。体育院校多以运动技艺培养、训练为主,在体育课程中如何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要把体育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这是体育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疑惑。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如前所述两个概念所包含的课程不同。此外,两者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是显性的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知识,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或素质培养知识之中或是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是隐性的思政教育。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将思政课的内容直接搬入体育专业课程之中,形成思政教学内容与体育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两张皮”。如是之,不仅不会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体育专业知识中“融入”或“挖掘”思政元素或思政资源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
体育“课程思政”从目前看有三种类型,即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和体育专业课。“思政选修课”是作为思政课的补充,主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选修课程。如有的高校开设的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综合素养课”是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如上海高校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拓展》《艺术修养》《体育精神 中国精神》等课程。“体育专业课”包括体育专业公共课、体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主要是挖掘体育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体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的体育专业老师不清楚哪些属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希望思政课的老师能帮助把思政元素列举出来,供体育专业老师根据所教内容“对号入座”。这些体育老师想将思政元素纳入体育课程之中的愿望值得肯定,但是这种想法欠准确。体育“课程思政”应是将思政元素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之中,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如此,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就非常广泛,在宏观上如总书记所说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具体说,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理想信念方面、品德修养方面、奋斗精神方面、综合素质方面等内容,与体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可以有爱国、责任、果敢、刻苦、担当、勇敢、乐观、合作等精神品质。可以说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只要能和体育专业课程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思政元素都可以。
将体育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方式问题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中。从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看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融入式”,就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如天津体育学院将《运动心理学》课分为若干专题,在专题中融入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等体现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二是“挖掘式”,就是挖掘专业课程知识或体育专业技能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如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调研报告中显示,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礼仪讲解、运动过程判罚、运动间学生互动等教学环节中,挖掘其中蕴含的“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统、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思政元素。天津体育学院的《武术》课,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武术动作、技能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根据天津体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学科类课程更偏重于 “融入式”,术科类课程更偏重于“挖掘式”。
为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应明确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体育课程内容上要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即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二是实现体育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统一的规范化。即体育“课程思政”不能是教师凭自觉所做的随意行为,而是要有整体的体育课程设计,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引导的教学目标、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有促进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考核内容与形式等。也就是说要形成稳定、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三是在选择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注意与体育课程的内容相适应,而且要注意与学生的特点与思想现状相适应,让思政元素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育专业特点与存在的思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亦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也在体育教师。为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忘育人初心。这是就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来说的。体育教师的初心、使命、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包括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育人,而弱化了思想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就是加强体育思想育人的具体途径。因此,搞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以增强思想育人的自觉性。其次,体育教师要增强改革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既不是要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知识体系,也不是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些思政话语,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此,有人称之为是“从传统课程建设向新时代课程建设发展”,教育部称为是“课堂革命”。因此,要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创造出富有成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另一关键在于创造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条件,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目前看,重点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强政策支持。高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给予组织、经费、激励等方面的保证,使广大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乐为、敢为、有为。二是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一般来说,高校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体现不够,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2016年12月9日。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
3.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9年3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