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推送 | 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精选推送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孙成林 博士
论文概要
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特征
及影响因素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建设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中小学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成为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而作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物资载体和基础——体育场地,亟需在全国范围、市域层面对体育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从宏观层面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发展和相关政策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平均中心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法(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GSA)、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法(Nearest Neighbor Index, NNI)、标准椭圆分析法(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SDE)以及冷热点分析法(Cold and Hot Spot Analysis, CHSA)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市域学校体育场地的平均中心、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冷热点分布以及影响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的因素等6个方面内容。(1)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平均中心与我国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空间地理坐标位置基本吻合,学校体育场地发展与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趋势明显,体育场地密度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呈同向分布态势;(2)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Moran's I值大于零,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性,体育场地市域空间分布呈现扩散型、空心型、萧索型和极化型四种空间关联关系,并以扩散型和萧索型空间关联为主;(3)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形成一条距胡焕庸人口线以东偏移701公里的体育场地分界线,场地数量在分界线东半壁占比63.79%,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体育场地核密度值区分布;(4)学校体育场地标准差椭圆长轴为“东北—西南”方向、短轴为“西北—东南”方向,体育场地冷热点等级沿标准差椭圆短轴自东向西依次为热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和冷点区的梯度递减分布;(5)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冷热点分布受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在校生人数和教育经费投入的综合影响,海拔高度是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冷热点分布的一个必要非线性客观限制因素,在校生人数是一个必要非线性客观条件因素,而教育经费投入则是一个必要且充分的刚性影响因素。在探索我国市域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体育场地空间冷热点格局分布与海拔高度、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教育经费投入以及政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
公众号ID:xb_tj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