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华社评】中国网剧:如何“唱”出好声音

2017-07-17 陈芳、许晓青 影视业余户

作为主流核心媒体的新华社近期发表了《中国网剧:如何“唱”出好声音》的文章,颇为罕见地点名表扬了一部网剧《寻人大师》,称该剧“引导年轻网络观众对于当下社会现实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并认为在网剧良莠不齐的当下,该剧不失为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

新华社评全文如下:

快产快销、热门剧的播放量动辄数亿次……拥有超大流量的“网剧世界”在不断创造纪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品良莠不齐的问题。伴随着数字爆发式的增长,网络剧如何拿出更多直抵人心的作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来对网络剧内容与品质加强管理和监督,平台自审力度增强,原创能力也随之进一步提升。正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的网络剧《寻人大师》开始尝试将“向家暴说不”“抗战老兵的牵挂”“关爱走失儿童”“打拐”等社会热点融入网剧单元,几乎每集都有触动网友的泪点与“燃点”,“贴地而行”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年轻网络观众对于当下社会现实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提升“精气神”:文艺作品也要有道德

中国网剧能否多些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以文艺的方式探讨当下社会严肃的现实问题”。《寻人大师》从开篇不走寻常路,看似不搭界的五人组被一条看不见的线索牵引,在经历种种“奇遇”后组成寻人社,开启一段奇妙的寻人之旅。第二季播出的“亲爱的老兵”单元,以一段跨越70年寻找战友的故事为载体,将老兵这个特殊群体呈现在年轻一代观众面前。有网友留言,“寻找老兵”不仅是“寻人”,更是寻找一种精神,这是以往网剧播出过程中极少见的。

该剧一则亲情版预告片也别具现实主义关怀。短短数分钟,以艺术写实风格瞄准“打拐”这一社会热点,开启公益寻人。这些观众在社会新闻中经常看到的话题,巧妙地融入网络作品中。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协会有关专家表示,与那些荧屏“虚无主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广受欢迎的网剧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再一味追求流量和话题,平台和创作者逐渐承担起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引导的责任,这是网剧市场的积极进步。

拒绝跟风:用匠心打动人心

《2016中国视频行业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全球第三大视频付费市场。在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下,目前视频网站更加注重内容生产。

“文艺工作者理应关注、记录、反思时代的现状,反应社会进步、表达时代的精神,为观众带去更多的文化营养。”《寻人大师》总制片人余海燕女士说,这部剧的故事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热点,主力事件是“寻人”,希望观众能跳出虚拟世界,直面现实。在娱乐之余,收获爱和感动。

“二次元”和网络环境下的奇葩寻人组合只是这部影视作品的外壳。当不同身份的寻人者开始抽丝剥茧,探讨“打拐”、“讨薪”等现实问题,不少观众在弹幕留言中感叹:“拍与情怀有关系的东西,确实是走心了!”   线上播剧,线下互动。在“打拐”和“走失儿童”话题上线后,相关公益爱心活动也随即展开,助力寻找走失儿童。《寻人大师》出品方海棠果影业出品人王皓表示了“寻人初心”的可贵:尝试更多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寻人大师》的精神内核得到更多传播。

“唱”出网剧好声音:“既网感,又直抵人心”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视频是唯一快速增长的网络娱乐类应用。以网络剧、网络电影为代表的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创作生产高速增长,印证了网络视听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中国网络电视剧近年来增长迅猛,资本投入也不断涌入。如何拿出更多直抵人心的作品,走出“看脸经济”误区?《寻人大师》剧中提出的“寻人、寻己和寻心”,其实也是影视生产者亟待深思和行动的。

“网络视频唯有做到文化自觉,与时代精神相协调,才能释放出更大的价值。”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小晖表示,尽管“热钱”熙来攘往,但影视剧的潜心创作永不会落伍。找到属于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坚持和信仰,也证明了中国网剧提升生命力、感染力,唱出“好声音”的可能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互联网视频传播平台从初期的“爆发”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将是一种趋势。“大浪淘沙之后,网络剧必然会在社会各种力量的推动和不断完善的相应法规制约之下,成为中国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