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优秀学员|一心去港大的心路历程回顾

LAC LAC STUDIO 2020-01-25


WQ.Pan

广东工业大学

本科专业:B.Arch

GPA:3.66/5

加权平均成绩:86.66

IELTS:6.5


| 录取结果 |


Master of Urban Design,HKU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由于优先接受了港大offer,故拒绝了港中文的面试


| 背景信息 |


我本身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氛围影响的人,相比较来说,在学校里的老师和教授们可能会更注重培养的是设计院人才,对规范和功能性把握的更好,但对于建筑设计学习来说其实有一定限制。即便我在学校名列前茅,但由于课程设计中还有繁忙的专业课程,比较难集中精力从更深刻的角度去思考城市和建筑的问题仍然是我的比较不足的地方。



为什么选择港大 |


选择申请港大的城市设计并不是偶然,我从小就生活在广州,见证着这座城市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又因为父亲是建筑师的缘故,我比身边人更容易捕捉到身边关于建筑的信息。现在老城已经被低端批发市场侵蚀得无法居住,小商业也被高租金的批发档口赶走,大批经济条件好的西关居民外迁,老城区日益贫民窟化......当建筑空间浸入式的体验结束之后,历史意识与价值讨论可能被唤醒,它将是单一作品精细描述和分析的前提。


大学本科阶段在学习建筑这五年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朱竞翔教授,他在建筑领域提出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启发了我,让我发现:原来设计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建筑师统筹着庞大的公共或私人资源,创造属于某个时代的物质

如果无法联络众生、促进智识,建筑无疑是多重的浪费。

更遑论它接续历史、或者畅想未来的使命。

来自大学的建筑学,将建筑演化与科学方法连接在一起。

通过设问、研究与求证,研究者为建筑问题寻求准确的答案,也由试验与实验提出敏锐的新问题。

建筑师的成熟在于能够正视自身的局限,珍惜社会给予的资源,标注合适的起点。

通过高强度脑力、体力与精神的劳作,建筑师可以超越现实的约束,洞察走向自由之路,并向后继者明证

这座工程与艺术、现实与神圣之间的桥梁。


想要申请去国外读书的念头也在这个时候慢慢萌发了,最后选择港大考虑的因素是综合的,LAC的各位老师都给到我很诚恳的建议,被港大对招生的严格把控和面试环节的谨慎态度所震惊,同时也被港大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考方式所吸引,课程安排和实地考察项目也是之前我很少能够接触到的。


| 我在LAC |


第一次知道LAC是在和学姐聊天的时候,我们学校里有很多人都想要出国深造来让自己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留学作品集辅导有很多,但LAC在辅导双非学校的学生时更有经验一些,各位老师的负责和帮助也是最终让我很感动的地方。


我的辅导课程设置是双人辅导,是学院派+可行性的双重结合,我的Portfolio 一对一指导导师是港中文博士在读的项老师,她本身非常擅长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引导,而她的爱人在香港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就会给我的方案很多的可行性指导。前一段时间我还专门去了香港转了转港大,嗯,和我想象中的一样。


我的作品集中的项目更加关注深层思考,而本科作业则更注重规范。


其实辅导后和之前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因为本科实践少,所以在做模型的时候是最费力的,时间紧,任务重,这样的压力下就很容易变得心急,于是成了恶性循环,每天都在模型室里改方案直到完成,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好在LAC的各位导师给了我很大信心和支持,那段时间没有白熬。


 | 主题的抉择 | 


现今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比如一些绿地空间,活动空间都被高楼所占据。上了大学之后我去了一次新加坡,那里和家乡城市强烈的对比引发了我对城市空间缺失的思考,我开始疑问,建筑师在面对当代城市的混杂时,往往只能依靠大的尺度来产生冲击力,好像大体量建筑存在在那里就足够有力量了。这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常常见到,但往往忽略了适用人群的真实空间体验和生存需求。


在这个思路下,我开始了我的作品集准备。 


在作品集中,我希望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建筑以及小社区,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在建筑中的表达,探索公共空间在建筑中的更多可能性。


 | 最喜欢的项目 |

 

I lived in Guangzhou for 23 years, where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city with relatively diversified buildings. However, I realized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city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skyscrapers. The community garden that I lived is replaced by high-rise residence as well. These actions result in the shortage of public spa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green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planting are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terrible problem dur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which I feel quite confused. Being an architect, can he afford to create more space for the public meanwhile solving the society problem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这个项目是在我住了23年的一个广州老社区里面的一个方案。社区是一个电子产业的社区大院,而场地是一块荒地,连接了老的居民楼与 新的小区。内部有一些比较古老的景观元素,如很高的水塔,大榕树等等,其余的就是杂草丛生。在这个方案中,我关注到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场地本身内部的景观与地形的保留利用,最后形成了一个在台地上做盒子堆叠穿插的形态。Roger Diener曾说:“我们就是要用一栋建筑在一处基地内,创造秩序。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跟基地之间,通过某种具有自主性的建筑物,去建立一种更大的和解。靠着这栋建筑,去把所有现存的要素,给整合起来。但是,这种整合要看建筑自己的逻辑,用建筑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格式塔。” 简言之,新建筑需要增强场所。


由于这些建筑体量的相互穿插,形成了许多灰空间,而这些灰空间可以是给社区内老人、儿童以及一些员工的公共空间,不同的人群在这些空间中的活动是自由的。而由于运用了这种建筑体量的穿插,悬挑,我通过手工模型的方式去呈现这个方案,同时对于方案的结构进行了表达,这是这个方案里面我去关注的另一个点。因为在本科阶段我比较少做手工模型,因此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 文书及面试准备 | 


LAC在帮我整理文书时候分成了两个步骤。一开始的时候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化进行的逻辑梳理,这部分是大部分人的文书都能做到并且已经在做的;接下来就是在文章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一步步进行修正,当时距离我申请作品集的时间已经非常近了,所以包括Jing老师在内的很多老师都有在帮着我一起修改。印象深刻的是凌晨2,3点收到留言让我醒来就check一下几份不同重点的Proposal。


也是Jing老师教我如何学会浏览学校的网站,去看他们的教学大纲、教学理念,看他们希望自己收到怎样的学生这其中还有一些技巧,比如可以去引用院长和老师说过的话,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念写到文书当中,就会让这份文书更被学校青睐。


最后整合起来的文书是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并且有着清晰的逻辑性的,从怎么对建筑产生兴趣到开始尝试接触再到学习和实际运用,拿给老师看的时候他不会觉得这是套用模版写出来的流水账,而是一份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集产生联系的Personal Statement。在面试中跟教授的沟通交谈也是基于这些,同时面试前LAC港大团队的面试辅导,也让我的面试过程更加顺利和自信,这些跟最后拿到offer都是密不可分的。


| 我眼中的线上/下学习 |


我没有去过线下,项目都是自己在宿舍完成的,当时也有几个同学一同在LAC辅导。其实自己做作品集没有人交流的话也是一个比较漫长枯燥的过程,而线下的话应该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地方的小伙伴,认识不同的朋友,也可能是以后的校友呢。还能和老师、助教交流,更快的解决一些画图,软件上的问题,感觉也挺好的。对于线上的同学呢,可能就要更加的自觉一些,也要多认识一些想要留学,一起做作品集的朋友,我认为有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会更加高效。所以没有去线下其实是有些遗憾的。


传说中2017年Summer @LAC STUDIO


说给学弟学妹 |


  • 决定留学的师弟师妹一定要尽早考过语言,给后面的作品集留下多一些时间;

  • 无论建筑、城市设计还是景观专业,对于出国申校来说,作品集是最重要的,怎样通过它向导师们表现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是需要下大工夫思考的;

  • 如果现在还是大一大二的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留学打算,那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规划一下自己未来几年的学习

  • 多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坊,竞赛一个是让自己的履历能够更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积累到很多经验。


  | 碎碎念的结尾 | 


做作品集这几个月应该是我在大学五年内过得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每天的时间基本都在宿舍撸作品集。虽然没有同时申请上Architecture,但是能够申到Dream School我也很满意了;希望自己在香港的日子里不忘初心,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加油努力,都能拿到想要的offer~


END




官方网站地址

http://www.lac-studio.com

上海工作室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哈尔滨路160号

老洋行1913创意园C101

北京工作室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金泉广场3-812

联系电话

400-863-5573


微信公众号

lacstudio


联合 Linking | 学术 Academy | 创新 Creation


联合而不仅是连接-我们搭建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联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把宝贵的经验与大家互通分享。

学术而不仅是学院-我们不仅提供学院的教学环境,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更注重学术知识的研究、传播。

创新而不仅是创意-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全面的能力,不仅有好的思想,更有强大的技术,有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