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讲记 第6讲4-6 (常空法师)
(4)
提婆达多的菩提心
命运随自己的念随时转化 因、缘、果、报这么一分析啊,大家发现没有,造了因,还有机会改变。什么机会呢?——改变缘。如果说改变缘这个机会没把握住,得这个果了,没关系,还有一次机会——你不受。怎么不受啊?——心中没烦恼,不执着外在的境就不受。如果把任何境界,包括地狱的刑具、地狱的苦受这一切境界当成幻化,就不受影响,那么这一念功德可以使地狱变成清凉风,使一切刑具变成莲花。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些人下地狱了,结果可以使整个地狱都变成清凉池。你们再去看看那些故事,我不再细细讲了,好多这样的故事呢。 所以整个地狱也不真实,就是人的一念恶念形成的,你把念一转,整个地狱也就转。有人说:“地狱能转,为什么我现在这个境界转不了啊,我这个命运改变不了啊?” 大家发现没有,其实你的命运随你的念也随时转?——你千万不要自己立个标准,你一立标准就不好办了,就觉得没改变。比如说“我必须成百万富翁。那我学佛了怎么也没成呢?看来学佛不管用。”你设立个太确切的目标就不好办了。 你要是这么想一下就知道一直在改变了:比如说你们学佛前,你接触的人、接触的事、说的话,是什么样的境界呢?你现在学佛了,你交的朋友、你做的事、你说的话、你生活的环境、你生活的方式、态度一样吗?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你不学佛是一重境界,学佛了,一念之间一转又是另外一重境界,你的朋友、你读的书、说的话、做的事、你的思维,你的身口意三业都绝对是两重天,对不对?不要认为只有地狱里能改,好像人间不能改,人间也是一念一个世界、一念一个世界。学佛有学佛的世界,不学佛有不学佛的世界,绝对不一样的! 我的感受非常深,我以前没学佛的时候,交的朋友、说的话、做的事是一重境界;学佛之后,那些朋友、那些人没办法和他们再交流,一谈到世间那些个事,就没共同语言了。所以不学佛和学佛之后,完全不一样。你想想是不是一念一个世界啊?什么都不一样了,对不对?
(5)
学禅就是找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布袋”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总是看重外在功德这种境界。这其实是一种幻化,一念之间就可成就的很简单的一点小事而已。有的人还总是拿这个说事,说禅宗:“哎,我们修身,你怎么不修呢?我们求生净土,你怎么不求生净土呢?你肯定没净土。”在那瞎猜,他又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福德统领一切功德 【尔时,一切勇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白彼佛言:“世尊,得闻此法门者得何福德?”】
学佛的目的是享福
我们都知道学佛要讲智慧,对不对?咱们经常说智慧第一。智慧第一是给谁讲的呢?是给在菩提道上要回家的人讲的——你要回家得先看清路啊,所以才说得先看清路,要有智慧,看路第一,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你回家了,看路还是第一吗?那就是享受第一了。福德不就是享受嘛——你有福啊!
什么叫福呢?中国古代文化讲“五福”,有这五种福报才是真正的有福:第一长寿无病,活得年纪大还没有病痛;第二是富贵,“富”是有钱财,生活所需不缺乏,“贵”是有地位得人尊敬;第三是康宁,“康”是身体健康,“宁”是心里很平静、快乐、平和,没有很多的烦事来干扰,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天天管很多事,这些都不叫康宁了;第四是好(hǎo)德,一是这人心要好,二是还能帮助大家;第五是善终,就是这一辈子临终死的时候没有痛苦,不会横死、不会病死。有这五种才叫福。
所以,你看福是什么?是让人享用的。我们学佛说白了求什么啊?还是求享受啊!有人说:“不对,你又讲错了,法师你怎么能讲享受呢?你这不是讲贪心了吗?”佛陀讲的“不要有贪心”,是说世间的享受伴随着很多的痛苦,所以你要把世间的这种享受放下,要享受佛菩萨的解脱之乐、享受佛菩萨的净土、享受佛菩萨的庄严报身、享受佛菩萨的一切功德,这种享受不一样的。但说白了还是享受,说白了还是让人快乐自在,对不对?那这个享受快乐自在不就是福德嘛,这才是大福报啊!
所以学佛的目的是享福,对不对?有人说:“不对啊,学佛不是智慧第一吗?”智慧第一的意思是说:想享福,就得先有智慧,认清怎么做了,才能享福,不然最后受了恶报就倒霉了。学佛的目的说白了非常浅显。不要把佛教名词讲得很高妙,让大家觉得高不可攀。
学佛是真让人享福的。但你首先分析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福,分析清楚就不会有弊端。你到净土遍地黄金,那不是享福吗?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是享福吗?没有病痛又不干活,那不是享福啊?学佛就那么简单,你给刚刚学佛、不了解佛教的人这样讲,他绝对会相信。所以要放下世间这种假的福,去追求真正的福报,学佛就是为了得福报。
德为因 福为果
福德就是国王。刚才我们讲的是福报,那为什么这部经讲的是“福德”呢?这个词比福报用得好。因为你光有福,不干好事儿也不行嘛!“福”就是自己能得一切享受,非常充足,非常快乐。但是光有福没有德,你做坏事儿去,那还了得啊?!这个“福”不就变成造业的一个工具了吗?所以还要有“德”。你看佛经用词多么精确,多么巧妙啊!一个字不能改,改了味道就变。
再分析福和德这两个字:“福”怎么来的啊?——是前世的“德”种下的。“德”就是利益众生,你利益了众生,种下了这个种子,将来就有外在的福报来利益你。德为因,而福为果——这两个词用在一起太妙了!所以说没有德不行。福是享乐,而德是内在的一种修养,一外一内,一因一果。同样,福又可以做德的缘——福不做因,只做缘。你有福了,才有那个基础行善积德,你想帮助大家,得有钱有能力。当然有福不见得就能行善积德,福可以作德的一个缘,真正想行善积德,主要的因在你的发心。
福是自度 德是度他
所以佛经讲,我们修行主要讲福德,光讲福报就容易出问题,容易偏颇,容易产生执着——觉得享福就行了。佛教说得多好啊:享福是自度,有德是度他,利益众生。所以成佛就两个字——福、德。福德圆满了,也就是“自度度他”圆满、“自觉觉他”圆满,那不就是究竟的佛吗?!所以福德两个字,把佛的功德全部概括完了。美妙吧?所以,《僧伽吒经》处处讲福德。
有些人说:“庸俗!为什么不讲奉献啊?讲福德,不还是讲自己享乐啊?”学佛不要讲得那么超神脱俗啊,其实佛法和世间法是一体的。舍小福享大福,舍假的福,而得真正的福。自己享福为福报,能让别人享福就是德啊。哎,这两个字真的妙!
根据《佛说国王五人经》就知道:福德是王。咱们平常讲的各种能力,仅仅是功勋位,属于大臣而已,都是为了国王服务的。所以真学佛不见得要聪明能干、能力多,厚道一点儿就好。你看,有福的人一般都很厚道,对不对?学佛都学厚道,比学聪明能干强得多。能宽容别人,能帮助别人,很厚道,这就是种福。这是真有福报。
现在社会宜弘扬《佛说国王五人经》——福德是根本
你们知道有福的标准是什么吗?从佛教来讲,有福的标准就是“不求自然至”。想求财,不用自己去工作财就来了——这才是福!那福怎么来的呢?前世种的。你如果现在享受这些福,肯定前世很厚道。人家有困难,喜欢伸手去帮助。喜欢帮人,不就是菩萨道的吗?所以这个德字就是菩萨道,福就是菩萨道的果。
如果细细地分析《佛说国王五人经》,会发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很有启发性。现在社会的文化都在提倡什么啊?——提倡文化的就是智慧,相当于讲的智慧王子;提倡科学技术的就是工巧王子。所以科学技术是根本吗?——福德是根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福、让老百姓享福嘛,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众生很劳累、很痛苦,没有福报,你说还有用吗?
我觉得这部经在社会上要多弘扬,我们总是认为文化很重要,要提倡文化,关键文化的作用是什么?文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幸福快乐。目的是有“福德”:一方面让老百姓有福;一方面让老百姓有道德,很宽容。
所以,治理国家只要把握两个字——福、德,这个国家一定强盛。不管做什么事儿,要想到让老百姓真正过得快乐、自在,一切所用丰足,这就是福报啊。孔老夫子都提倡: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先让老百姓富裕,最起码吃饱饭吧。那吃饱饭之后呢?——教化他们,让他们有道德。你看,孔老夫子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就是这两个字——福、德。多美妙啊!
所以一切文化知识,仅仅是智慧;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工巧而已。这些是为了让我们老百姓、让一切人民都过得幸福快乐的。如果因为这些发展,让老百姓不能幸福、不能快乐,那就说明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偏颇的,需要改正。不能说智慧、工巧、端正、精进不对,但要分清楚主次。如果偏颇了之后,就要改变,平衡一下。怎么知道偏颇不偏颇呢?一句话,找到这个“国王”——福德王,以它来判断:文化的发展,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快乐?真带来了,这是真正的文化;科学技术能不能给世界人民带来幸福快乐,真带来了,这是有意义的技术,如果不是的话,都需要改变一下,不要太过分。
还有端正,就是咱们现在讲的打扮得好、包括礼仪,还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啊。但是如果为了端正,为了穿得好、变得漂亮弄得很劳累,也没有意义。现在有些人为了变得端正、变得漂亮去做美容。别人夸你漂亮了,但是自己身心受到的戕害、自己内在的痛苦,只能自己受,还不敢说,说出来怕人笑话,有的时候更纠结。那么如果这件事让你很痛苦,感觉不到幸福快乐,这就没有意义了。
那美容到底提倡还是不提倡啊?就是不要太过分。如果对肉体造成戕害了、对健康造成影响了,那就没必要。像我们平常梳洗一下、打扮一下、整整发型这些,严格来讲也可以,相当于一种最简单的美容,对人没有戕害,让自己高兴、别人也高兴,都很快乐,这些也可以。但有的时候,大动刀剪,甚至于动刀斧,那对人戕害太大,就没有必要吧。
还有精进。咱们平常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精进啊,就是勇猛啊。你说,精进、勇猛有错吗?绝对没有错。发展有错吗?也不能说有错。但是只讲发展,结果搞得大家非常疲劳,社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还有用吗?也没有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发展的速度。
所以佛陀讲的这部经,就是一个标杆。人想幸福快乐,就这么去观察。《佛说国王五人经》讲得太好了,不管你在世间做任何事儿,做任何决策是对还是错,就可以拿这部经来作判断。我们不管做什么,只要抓住两个根本绝对不会错,就是——福和德。
所以,佛经的智慧太伟大了!佛陀弟子之间的一段话放在这里,就可以治理国家啦,就这么简单。如果咱们拿这部经来观察世间任何事儿,就都能处理得非常好。道理非常简单,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太迷恋于智慧、工巧、端正、精进了,把最根本的那个福德给忘了——光注重大臣,没有看到真正的国王。
人有了福德,这个福德就是僧伽吒,福德就是大聚汇,福德就是一切正法聚汇。有了福德,那智慧、工巧、端正、精进都来找你啦!所以《僧伽吒经》为什么不讲让你求智慧、求工巧、求端正、求精进呢?——“但得本不求末”。治理国家都应该围绕这福和德两个字。
第一,让老百姓过得很富裕、很富足,一切生活所需都没有任何压力,过得很自在。第二,提高道德修养,让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和谐——有道德才真和谐。你说,这不就是太平盛世吗?!如果全世界都懂福、德两个字,我们这个世界就天下太平啦!所以,福是身自在;德是心自在。这两个字就可以治理国家,都能天下太平。佛教甚至于都不讲治理国家这回事儿,因为这都是世间的事业,而学佛是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大业,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永远解脱,这才是大事。如果人世间财富丰足——身得自在,道德修养又高——心得自在,这样慢慢就会有时间去把智慧、工巧、端正、精进当成一种游戏,发展得可能还更好,对不对?
所以,这部《佛说国王五人经》就把咱们这个世界现在各种现象都已经概括完了。一切文化、知识属于智慧;一切科学技术属于工巧;一切梳洗、打扮、美容、养生属于端正;一切发展、勇猛都属于精进,这些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福德——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童话当中的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