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僧伽吒经》讲记 第29讲4-8

常空法师 僧伽吒经法门 2023-01-27




(4)



知见少利于成佛
【有九万四千亿新学众生在如来前,不礼如来,亦不问讯。】
正在这时,有些新来学佛的众生——以前没学过佛,什么也不懂。他们听说佛陀要讲法了,也来逛逛吧,过来看看,但是什么都没学过,礼节都不懂,到了佛陀跟前也不拜佛,也不问好。
如果我们开法会的时候,大家来了都恭敬赞叹,突然来了一些人晃荡晃荡,什么都不懂,光看着,大家肯定觉得这人怎么不懂礼貌呢。为什么不懂礼貌呢?他们没学过也不知道什么叫礼貌,心中什么都没有。
   【尔时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此诸众生不礼如来,亦不问讯请决所疑?


当时药上菩萨都觉得很奇怪,“佛陀啊,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看这些众生到您跟前,见了功德巍巍的佛陀既不礼拜也不问讯,他们也不问问题,也不请佛来解决问题,为什么呢?”


你说为什么?他们没问题,什么都不懂,有问题才解决问题呀,人家好的没学,坏的也没学,心中什么都没有。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若作是说无少众生,如是之人是少众生。”】


佛陀就告诉药上菩萨说:“你现在好好听着。”注意,大家也好好听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了,是整部《僧伽吒经》的中心,重点来了,告诉你《僧伽吒经》怎么修行、怎么成佛的,这才是重点啊!


佛陀说:“你看这些人什么都不懂,如果就像刚才尼揵外道说的,没有少众生,都是老油条。”少众生是解脱的众生,干干净净像小孩一样,清净无染、无烦无恼,就像年轻人一样身相庄严、衣服清净,尼揵外道认为没有这样的人,很多人都在生死轮回,不可能有不轮回的人,也没有能解脱的人。但是佛陀说:“药上菩萨你看,像这些人什么都不懂,如果说世间没有少众生的话,我告诉你,有。你看见了吗?就像这样的人就是少众生。”少众生就是没生死、没轮回、没烦恼、清净解脱的众生。



像尼揵子,他觉得众生都是老油条,那说明他自己就是老油条嘛!为什么他是老油条啊?你从他说话当中就知道,他学的多。其实一念一生死,你学的东西越多越会生死,生死就是一个念头,特别是你认为学得对的东西,你认为对,那一念就坚固了,明白了吗?不管学的什么都会凝结。你的脾气性格会凝结,就称一次轮回;同样你学的知识学问也会凝结成一轮回。知道生死轮回怎么来的吗?妄念坚固,一念凝结,就是学的越多越轮回。看你学什么,你学善上天堂、学恶下地狱。

怎么才能清净解脱呢?不学!佛经的原话就叫“无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啊?不干!不学又叫“无学位”嘛。佛教为什么用无学位代表解脱的人?就是这样,“知识越多越反动”,学的越多越轮回。

真正地学佛你们知道怎么学了吗?不学,千万不要学知识学问,学得越多越轮回!不过这个我们也讲了很多了,就像老子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学的越多那是学问,真正的修道、了生死是怎么学呢?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放下。学问是加法,而修道是减法,你只要放下就好了,你放下休息。

其实现在的社会要讲修行,我相信谁都能喜欢,为什么呢?现在人太劳累了,你叫他休息,这是真正的修行啊,这样就能解脱生死轮回,就这么简单。整个法界都是人心念的化现,那你有什么样的心念就化现什么境界。佛陀不得已只能告诉你:既然你老是有念头,希望你有点好的念头,不要有不好的念头嘛,这样化出来的境界也美好,你就是轮回也轮回到好的地方去,是不是?

但是这不究竟,究竟的是什么呢?没念头儿就不轮回了。你说“做不到没念头儿”,做不到没念头儿,最起码你也不要把这个念头当真。这样虽然有轮回的外境,你不要跟随着那个外境而流浪。所以外境轮回它的,你在这儿安住不动。“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青山就像人的心一样如如不动,世间万相生死轮回就像白云飘来飘去,不管怎么变化,你的心没有受它影响,这样就了生死了。

不过,根据这一点也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你知道要想成就净土怎么成就了吗?还是一念就成就。你学了佛经,里边讲的净土什么样,你读了相信,脑子里有这个印象,这就是个种子,将来这个种子就能显示真实的境界,这就是净土。明白这个道理,你对往生就更有信心了。
  

《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初发心即成正觉


哪些是解脱人呢?你看就是一些人他想学佛,他最起码想来看看佛嘛,也得有这个心;若不来,在世间他就执着世间事了,还是脑子里胡思乱想。既然他能来到佛所,说明他还是想学点儿佛,但他不知道怎么学,这就是初发心啊。


就像我们刚学佛的时候,知道佛教好想来学的时候,但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想想你的心态是什么?绝对没有烦恼、绝对虔诚、绝对恭敬,那个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那时候你还做坏事吗?你觉得佛教好,因为佛教是不做坏事儿的。你喜欢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心里绝对不想着做坏事,不就已经解脱了吗?所以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真的啊!



任何一个人真正地发起一念心来,觉得佛教好,想来学的——除非是骗子,他不是真学佛,他是为了学点儿佛教知识学问去骗人,那一类不是发心——真正地发心觉得佛教好,想来学的,但他又什么不懂,你看这样的人吧,最恭敬、最虔诚、戒律最严,是不是?即使没有受那个戒律,但是他规规矩矩的。关键他又觉得自己学得不好,见谁都谦虚,你看那个心是什么样的?绝对是清净、绝对空灵,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解脱了。他没恶念不就解脱了吗?他不造恶业啊。


所以佛经讲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真的,你发心成佛的时候就已经成佛了。比如你读佛经,觉得佛教功德wu量,觉得成佛智慧无边,你恭敬赞叹,这一念发心——既然成佛这么好,我也要成佛!
当你发起这一念心来的时候,你看你的心什么样?欢喜、信心、清净,那时候不就是解脱吗?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真解脱了,怎么判断?就这么判断,你看你的心什么样就行了,你现在心里有烦恼执着吗?有就会轮回,如果没有,这就是解脱。如果时时如此,你就完全解脱,很简单。
这不讲到《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了吗?——初发心即成正觉。



(5)


清净污染少众生


轻松自在登十地




【彼人问言:“我等诸人是少众生?世尊!我等是少众生?】
这是问句啊,佛陀就说:“你看,人家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年轻、庄严、漂亮!”看人家的“衣服”多好,人家没有一点污染。所以你起的恶念多是一种污染,你起的善念多也是一种污染。同样一件衣服,你弄上尘土是污染,你把粥泼上去它也是污染。你说粥是喝的,好啊,再好泼到衣服上也是脏的,也是污染;你学的东西再好,你心中只要放不下,学的东西也都是一种污染。你看这些少众生心里清净到什么程度?佛陀都说:“要说没解脱的人?你看,像人家这些人就是解脱的人,人家是少众生,你们都是老油条。”结果这些人还问他:“佛陀,我们是少众生?我们是清净的众生?我怎么不知道啊。”对了,真正的清净的人,他真不知道自己清净;真正谦虚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谦虚。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这个人是很谦虚的”,别说了,你一点都不谦虚,你那就是骄傲。

这部经讲得一句一句环环相扣,讲的道理非常深刻。这些人心里多清净,清净到佛陀说这些人很清净,他们说:“什么?我们清净?佛陀,我们真的清净吗?不知道呀!”不知道就对了,你觉得“确实我修得清净”,这已经不清净了!你心中已经有执着了。怪不得人家是少众生。

【佛言:“如是,如是!汝等是少众生,以不能知自身量故。”】佛陀说:“对呀对呀,就是这样子啊,你们就是少众生,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清净无染、光明无量,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修行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最高的道德修养。”就是人心里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怪不得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了。《僧伽吒经》的修行方法是可以把握的,你绝对可以做到的。你知道怎么修行了吗?就这样,把心里的善恶、对错、是非都放下,不思善不思恶,随缘任运、清净无染,不用等将来成佛,你当下就成佛;不用等将来会解脱,你现在当下就是解脱!寄希望将来解脱不就是骂自己吗?那就说明自己没解脱吧。要解脱就当下解脱,要见当下去见!佛法非常真实,不要寄希望将来,将来说不清,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关键是你现在做到了没有。

佛陀说:“你们就是少众生,为什么是少众生呢?因为你们都不知道自己身量的大小,心中连老少的概念都没有,清净污浊的概念都没有,你们心里多清净啊!”

既然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量大小,那这个身量就可大可小了。我们学的知识学问多,往往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了就完了,你就是这几斤几两了。既然不知道,那可能性就很多了。对了,当你什么不知道的时候,这时候没有量,没有量就是无量啊!既然无量,在想成就的时候你能成就什么量?你起一念,就是那个量。

正是因为他心中没有任何概念,现在就看别人怎么画,你看佛就给他画一个画,画什么呢?干脆你直接成佛吧!因为他清净无染、没有概念啊,像这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其实本来就是解脱的状态,不要乱学,就已经解脱了。就像一张白纸,如果接触了外道,外道给他一画,坏了,就成外道了;要是学五善就画成人了;学十善就画成天人了;学戒定慧就画成阿罗汉了;学十二因缘画成辟支佛了;学六度就画成菩萨了;如果直接给他画佛呢?他就成佛了嘛!所以不要认为学佛一定是从低到高学上来,有的时候你真觉得从低到高学上来,可能你就上不来了。就像画画,本来就这么一张纸,你在这张纸上画了一个人,一会儿你想“我想改画个天人”,你怎么改?没办法了,你就只能擦掉再画。一会儿你又觉得“我想画个阿罗汉”,就这么一张纸,你怎么画?你又得擦掉,再改成阿罗汉。改了四五遍了,最后才想到“都画错了,原来我要画一尊佛”,又得擦掉,你才画佛。其实你可以直接画佛的呀!
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渐法可以成为人修行的障碍,顿法也绝对可以真实实现的。一般人都觉得:“谁能马上成佛呢?肯定都是慢慢地行善积德一步一步过来的。”

其实不一定,你可以一步到位的,并且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步到位反而是最简单的!你想着经过很多步骤最后才完成,可能还很麻烦,你很难去掉。那也是一种轮回呀!你本来可以直接成佛,结果你先做善人,慢慢地再生天,慢慢地再转世修戒定慧成阿罗汉,慢慢地从阿罗汉再发心成菩萨,慢慢地成菩萨,最后才知道原来我要作佛。最起码这也是一种轮回转变呀,你已经轮回了呀!其实你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成佛。

这也是《僧伽吒经》告诉你,为什么读一遍这部经可以成佛。知道为什么了吗?因为你的心无量,你都没有概念。既然没有概念,就看你建立什么概念。很多佛经讲的不一样,我们容易疑惑:我们都知道,要想生净土要精进用功,可能才见一尊佛;这部经告诉你——临终你可以见九十五亿佛!这太多了!一般人就有点信不过:“我哪有这么大功德?并且读一遍就见九十五亿佛。我哪有这么大功德?”不敢相信。

你要是没有学过佛,看到一部佛经告诉你,“读了这部佛经,直接有九十五亿佛现身”,你也觉得:“可能佛法都是这样吧,也许任何一个法都是见九十五亿佛吧!”你相信,没疑惑的,对不对?就相当于一张白纸直接画画,直接画九十五亿佛,信得过。但是如果你学佛,告诉你:“佛的功德太大了,你想见一尊佛难着呢,你得修一辈子,还不一定能见。”你有了这个概念之后,觉得:“哎呀,佛的功德太大,真的想见佛太难了。我修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见那一尊佛。”突然告诉你“临终你可以见九十五亿佛”,把你吓死。这个法怎么和我以前学得不一样了呢?恐惧!

你看,有的时候学的佛法也能成自己的障碍。就像画画,一张纸直接画一尊佛,和一张纸上画九十五亿佛,你说哪个难?其实一样。一尊佛也是一张纸上画,九十五亿佛还是这张纸,步骤是一样的。就像韩信点兵一样,“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说一张纸能画多少兵呀?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画画有很多技巧的,实在画不太清楚了不要紧,后边涂点颜色、点几个点也可以代表了。还有很多技巧,你怕什么呢?当然这里有技巧,如果你认为画得都像一个人那么大,你自己都疑惑:“不对呀,这一张纸只能画一尊佛,你叫我画九十五亿佛,我怎么画呀?”你太笨了,你干嘛用画一个人的技法画无量亿呢?各有各的方法。所以说从画画的技巧来讲,在一幅画上,画一个人和画百人、千人、万人、九十五亿人,其实是一样的。
或者就像电视节目,电视屏幕上有的时候出现一个人脸的特写,有的时候大场面大制作,就像《三国演义》曹操带领大军去打赤壁那一战,八十万大军,我们看得也很震撼。你说就这几尺的电视屏幕,现一个人脸的特写和现八十万大军打仗的画面哪一个难?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视屏幕,就看你现什么样的影像,其实用的功夫一样。你要是明白这道理就知道——很高的法不一定难,你下辈子再想转世成个善人需要下的功夫,和下辈子要直接成佛下的功夫可能是一样的。说不定下辈子成个人还更难呢,你要成佛反而简单。


尔时九万四千亿新学众生皆得十地住于虚空。
当时九万四千亿刚刚发心想学佛的人,没有学什么三皈、五戒、十善,磕头、作揖、顶礼,这些都不会的,结果佛陀就说了这么一句话,马上都证到十地大菩萨的果位,并且马上直接飞升虚空,有大神力。为什么呢?还是一句话,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的力量,既然不知道有多大的力量,就可大可小了。
佛陀告诉他:“就是这样子,你心里什么都不知道,那好,你随便画。”你想画什么?就按大的画吧。直接画最大的,直接画得像那大菩萨一样。因为当时本来虚空当中就有无量的众生嘛,我就直接这么画吧,直接画一个在虚空当中和那些大菩萨一样的菩萨,这不就直接成就了吗?
佛陀说的以不能知自身量故”,你不知道自身量,这个“身量”还是指人的心量。你现在心里什么概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包含无限的可能,这是最大的量,这个时候是真正的佛的智慧。所以,“发心成佛佛已成”,就是人那一念初发心的时候清净无染,本来就解脱了,你不要再加概念,再加就堕落。



(6)

不知不识功德涵盖一切


严格来说,佛陀后来一讲,这些人又加了个概念,他有了概念反而有点堕落了。不知道自身身量的时候,那就是无量,无量也就是无量也无边呀!无量无边的是最大的呀,什么功德都有,什么都包含。那一句本来是成佛,但是这句话只要表达出来,人听了就是个概念了,这个概念又给他局限住,结果尔时九万四千亿新学众生有了这个概念之后,证了个十地菩萨,又小了!哎呀,任何概念不能立。如果是真正的禅宗大德到那时候,扭头掉臂而去——连这十地我也不要,那就是佛了。佛陀说的没错,“你没有量”,没有量是最大的量,佛就没有量,没有量就没有局限。有一句孔子说的儒教的话,叫“君子不器”。这个“器”也是这个意思,不要给自己设一个量。真正修养好的人,心中不给自己设一个标准、一个量。你设了一个量,就仅仅那点量了。到底你有什么功德啊?你说“没功德”,没功德这是大功德啊!既然没功德,你可以做任何功德啊。比如问你“你会干什么活?”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就有无限可能,那你学去吧,什么都能学了。你说“我会干什么”,你只会干一样,好,那你就干那一样,永远是那一样。

最大的量是何

没有量最大



我们都想“知道”,谁都不知道“不知道”才是最大的“知道”。像这句话赵州禅师也讲到过,“老僧不在明白里”。我们都想明白,都想懂很多事,是不是?这件事懂了,你就落在这个概念里,你只有这么一种可能了。你不明白的时候呢?那有无限的可能。我们都在求明白,不知道“不明白”的意义。你心里现在什么概念没有、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这就像一块石头,没有雕刻任何形状。你说这块石头到底什么形状?有无限种可能,说它像什么就是什么,说它能雕刻什么它就能雕刻什么。但是一旦你雕刻成一种形状,固定了,就这种形状了,就定型了。这也明白为什么凡夫可以立地成佛了吧,你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啊!”不知道就好了。既然不知道,那就有无限种可能,你就很自在,想干吗就干吗了!包括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将来啊?这是未来给你了个福报。不知道说明什么问题呀?你任意选择呀!你想选择什么命运呀?你一旦知道了,只有一条道路,你不完了?

如何选择命运

以不知自己身量故

而任你选择


我们老是想明白我明天到底应该怎么办。你不知道的时候,自己赶紧创造啊!所以命运可以改变。一旦知道了,你就觉得命运必然是那条道路,你怎么办?

未来本来就是给众生一个机会——你有无限种可能。所以不要算命,命越算越倒霉。你不算命,你现在发愿吧,你想成就什么,它就可以成就什么。一算之后,人家告诉你“你就当乞丐了”,你也觉得必然当乞丐,可能以后就真走上那条道路。你去把握命运,算命有什么用啊?

从佛教来讲,道路在你脚下,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路。你不要认为有一条路等着你去走,应该是你走到哪里,哪里是路!你不要认为哪里是路我走哪里。你永远可以把握,你永远可以创造,你的命运永远精彩。

我们老是觉得未来不可控,觉得前途茫茫。前途茫茫吗?你这么一想,一点不茫然!因为你可以把握,你现在可以把握未来。未来是给你的一个机会,有很多机会,你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萨、可以成阿罗汉、可以成天人,也可以成下三恶道,看你怎么选择。多美好的一个规划,多美好的一个蓝图啊!你不要辜负了这一份礼物。所以说未来既然我们不知道,其实对你来说就是不确定,不确定这就对了,就看你现在怎么选择了,所以你完全也可以选择成佛呀!



佛陀讲的这一段,其实就是把自己证到的真正的真理告诉大家了。真正的佛也是不知自己身量,佛也不知。正因为佛不知,他见一切众生,才可以随缘运用,可以成就无量的功德。这个大概就像达摩祖师说的,梁武帝当时问他:“对朕者谁?”达摩祖师回答:“不识!”和这个意义一样了,是吧?也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现在心里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时候,这就像一面墙,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一识”,一明白,一有一个量,就是在上面画画了。我们都太喜欢那个线条的画,不知道没有画的这面墙是最美好的。正因为有了这面一尘不染的墙,你才可以随意作画。

所以这个“不识”,这个什么都不明白的心是最宝贵的。你不明白就对了,明白就是画出来的那个枝条、线条,画得越多就越乱。你懂的越多,就相当于那个墙上画的线条越多,最后一面墙就花里胡哨了。


这个原理其实儒教也讲到过,像《论语》当中说,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的弟子子夏问孔子:“《诗经》当中有一首诗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巧笑倩兮”就是人微笑,笑得特别好看;“美目盼兮”,眼睛也漂亮,眼神非常优美;“素以为绚兮”就是干干净净的一块丝绸,上面画了很多图画。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其实这一段讲的不在乎那些图画,不在乎‘巧笑倩’,不在乎‘美目盼’,关键在哪里呢?这种外在的东西后边的东西。”比如说,“素以为绚兮”就是白布上画了很多画,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个画、还是白布呢?白布,叫“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我们都喜欢看画,不知道画画最主要的是这些线条后边的那一个干干净净的、没有画画的那块布。

同样,《诗经》当中描写一个人笑得很美,眼睛表情很美,是说的这个表情吗?不是,是说的那个人。我们有的时候光注重外在的一个形式,忘了那个人;我们有的时候光看那幅画,忘了这个画的本质。子夏再问:“礼后乎?”我们儒教经常讲的“礼”,各种礼节、各种治国的方法,后边也有个最重要的东西吧?孔子说:“对呀,哎呀,太好了,你启发了我。原来我讲的很多儒教的礼节、治国的方法,在它后边还有个最重要的东西。”

你说是什么东西呀?就是那个能守礼、能治国的东西,是什么?比如说你在那儿作个揖、行个礼,这个动作之后有一个东西,那是什么?谁能行这个礼呀?你的那个心!儒教讲了各种治国方法、修行方法,目的在哪里呢?不是这些方法,而是能利用这个方法的那个人心,把人心治好,社会也就美好了。孔子赞叹子夏说:“你讲得太好了,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就可以一块儿在这儿谈谈《诗经》,谈谈诗词了。”抓住根本了。

我们有的时候都看花里胡哨的外在的形式,不知道形式背后的那一个最简单的、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根本,那个最重要。我们只知道“知识”的可贵,不知道“无知无识”的可贵。什么是知识呢?知识大概就像这个茶壶突然裂了裂痕,那个裂痕你觉得:哎呀,很漂亮,一条线!其实没有裂痕的时候,这一个茶壶才最完整,最美好啊!

人不知的时候,精神完具、一片清净,那时候没有轮回、没生死。你起了一个念头,就好比完具的精神开始破裂、粉碎。从少众生到老众生,从清净无染到老油条,不也是这个过程吗?你看那个小孩刚生下来,少众生、少年,什么都不知道,精神完具,是最快乐的时光。咱们觉得小孩那时候最笨,其实那不是笨,那就相当于一个器具刚刚出炉,最美好的时候。


我们学佛老是想“识”,不知道“不识”最好。小孩不识,不识那时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慢慢经过学习,什么都识了,有了知识,也知也识了之后,这个知识就相当于杯子慢慢破裂、破裂,开始从一条痕迹慢慢地越来越多,最后就碎掉了,就破掉了。

人生到世间来,就好比是一个器具慢慢慢慢地破裂摔碎的过程,但我们现在的毛病是老是求摔碎,“把我摔碎吧,摔得再狠点!”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生死轮回,这就是痛苦烦恼。我们求的东西恰恰是给人带来痛苦,佛陀认清这个真理之后,告诉大家:你要放下,你要无为,你要做个无事闲人。



(7)




我们觉得成佛了应该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就像杯子,应该摔得最碎、最烂,那才叫佛。我们理解的佛是不是这个样子?


佛告诉你:不对,什么是佛?佛是这个“杯子”不摔、不用,无事闲人。就像一个杯子,我连用都不用,保护好它,干干净净,它永远不碎,不就“长生不死”了吗?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我们用功方法和将来自己要成就的这个果位背道而驰。


学佛是保持这个杯子不被摔碎,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学知识、学学问、学各种修行方法,是一直在摔杯子。而我们理解的佛是要把这个杯子摔得最烂,佛什么都知道。


还是说,“知道”就是一道痕迹呀!你看,你现在心里不动念头的时候,心是什么样?清清净净。动个念头就好比一个痕迹出现了,对不对?你想得越多呢,痕迹越多。所以说,人老是想求有为,有为就是自己的精神在破碎的过程。学佛就是告诉大家:放下,别再老是“破碎”了!生死就是这么来的——人的生命本来没有生死,就像杯子本来不破碎,但人老是觉得越破碎越好,使劲摔,最后真碎掉了。



明白这个之后,那学佛就知道:学佛不是学的知识学问多,而是叫人学得就像小孩儿一样无知无识、清净无染;也像道家讲的“大智若愚”,最高的智慧就像愚蠢一样。但其实也不是真愚蠢,你看人心里没有念头的时候,这时候会愚蠢吗?


严格来讲世间确实有愚蠢的人——笨人,笨人是怎么来的?动念动得太多,太累了,脑子已经转不动了。你越不动念头的时候,你看人不动念头的时候要动念,那个反应速度快得很。也像小孩子,看着没有念头,他的智慧却是最高的。


我讲过很多次了:人生就是一个从最高的智慧慢慢地到愚蠢的过程,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都是越来越迟钝的过程。小孩的智慧最高,刚生下来的小孩儿是最高的。一个小孩儿从生下来到两三岁,基本上大人说话他都会了,可能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没有大人学得多,但是比如说他要学一门语言,两三岁发音就特别地标准了。而我们大人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没有别人教你、你只是跟着别人这样学习,也不分析语法,就像小孩儿一样学习,你三年绝对学不好一门外语。但是小孩也不用学语法,他就跟着大人天天在一起玩儿,他能学得最精准,发音最标准。关键是小孩一岁之前根本不会说话啊!换句话说,小孩真正学语言的过程只要一两年,他就能说得非常标准,大人一般说的话他大概都能理解了。可能最多有些词语不太明白,但是大人表达的意思他几乎都能知道了,对不对?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给你一两年时间,你能学会吗?比如说到一个新的国家,你也和小孩一样和外国人在一起,你一两年时间,你能不能理解人家说的话,并且大概能和外国人交流了?小孩儿两三岁基本上都能说话,一般的话能交流了,是不是?你看小孩可以做得到,大人就做不到。



也就是说佛陀为什么智慧广大?因为他这个精神力量保持得好,不经常用,众生有问题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就行了。人的精神就像一把刀,如果一点儿不用死气沉沉的,也没有用,也不好,对不对?那怎么办?少用。一点儿不用那就成木头了——要少用,少思少想。佛陀为什么智慧广大呢?就是少用。没用的就不想了,有用的偶尔想一下,想完了赶紧再收回来。


智慧像一把刀,用一下赶紧拿回来打磨干净保存好。你要经常用的话这把刀就折了,砍坏了,所以偶尔用一下。这个就是庄子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啊!修行人怎么修行啊?人的精神是偶尔用一下,不要乱用,不要乱砍。处理世间事儿呢,你要找清楚关键点,很轻松地解决那问题就行了,不要使用蛮力。所以丁厨子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就像新的一样,而一般人几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庖丁”就丁厨子嘛,哈哈!这就是修行,就这么简单。我们老是想着:“我这个刀好,我不仅能砍肉,你看我还能砍柴火呢!”你是厨子,你怎么又去砍柴火了呢?我们还比赛:“来来来,看谁的刀砍的柴火多!”砍完了,最后再做饭的时候,坏了,不仅仅肉切不动,连青菜都砍不烂了。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人打坐修行啊?打坐就是把人的心静下来不思考,打坐训练的不还是“不识”、“不知”吗?所以这个“不知”是最完美的状态,“知”是偶尔用一下赶紧要收回。这也是临济祖师讲的“吹毛用了急需磨”——吹毛利剑非常锋利,越锋利的剑你越不能乱用,对不对?偶尔用一下赶紧拿回来,还要再把它磨得很锋利、保养好,要放入刀鞘保存好。




所以说,佛陀讲的“无为”也不能说一点儿事儿不干,就像刚才讲的那样,你要用得很巧妙,并且偶尔用一下。注意,佛陀为什么有很多的功德智慧啊?因为佛陀放下的多,学佛主要训练放下。不要认为佛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能那就说明什么都能干喽,那不成仆人了?佛是不干。


你看,世间越高贵的人越不干活,干活越多的越低贱,是不是?和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我们认为佛陀什么都能干,不可能!佛陀都没有你厉害,你看你在世间这么辛苦你还能生活呢,佛陀就受不了,佛陀赶紧出家了。


任何一尊佛都是出家成道,没有在家成道的。如果佛陀不出家,像我们凡夫一样工作、照顾家庭、处理人际关系、请客送礼、还要喝酒吃肉,佛陀那些shen通也表现不出来了。人的心力就这么多、就这么大,看你用在哪里。你用在世间法多了,出世间法你就没有力量了;你用在出世间法上,世间法你就要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功德wu量、shen通无量,那个shen通怎么来的?是因为佛陀放下很多世间没用的东西。



那佛陀成就shen通了,是不是天天飞?没事就飞着玩一圈?也不是,偶尔也用一下,是不是?我们知道佛陀是可以飞来飞去的,是不是佛陀不管到哪里,都是飞着去啊?也不是,很多时候也是走着去!哈哈哈。这也是在给你讲法啊,你认为成佛了就为所欲为了吗?你认为佛有了shen通就可以光飞,都不走路了?不是。就像火箭,火箭烧的燃料就多,是吧!


佛陀能飞,但像《金刚经》所讲的,佛陀去乞食的时候还要走着去,回来还要洗洗脚,这就是给你讲最高的佛法了。连对shen通的执着也要放下!再说,从佛教的根本来讲,shen通也不是佛陀追求的目标。佛陀确实有的时候也现些shen通,这只是为了度众生,叫众生相信。但众生真正地相信了之后,佛陀给他讲的法主要是什么?放下、清净、无为。众生喜欢shen通,所以佛陀也是先欲以勾牵,最后叫他入佛智。什么是佛智啊?放下,做个无事闲人多好!


大家还可以体会一下:你看现在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想听我说法、我现在没说的时候,大家往那一坐,心里什么样?哎呀!真正地清净无污啊。那我问你一件事,或者问你一个问题,叫你回答的时候呢?马上觉得累了,对不对?就要提点儿劲儿了。



你说什么状态最幸福、最快乐、最自在?什么牵挂没有,什么事儿没有。也就是说心中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对不对?我们现在老是想学知识、学技能,其实是没知识、没技能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这是享受!那你心里这样清净无染、无思无虑的时候,其实就是解脱,这时候没有轮回。


你起一念就轮回,这个轮回我们现在也看得到——你起一念“想吃水果”,马上你就有这个行为了;你想出去散散步,马上又有一个行为。你起这一念必然有个行为,就去流浪了。你现在没有念的时候呢?它还会不会轮回?就没轮回了嘛!所以无知、无识的时候,这时候没轮回。







(8)




我们容易觉得:“我是不懂思想,但我的业力不是推动着我在轮回吗?”不对!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不要离开你的现在的心识之外,想像某种业力在推动你。你前世的业力也表现在你现在的六根的作用上,也在这六识里。现在看看你的整个的心识,当然整个的心识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部分。

那有人说:“不是八部分吗?”八部分是在六识的基础之上又总结概括的一个概念,其实还是这六部分。人心起用就这六部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第七部分,第七识、第八识,是总结了六识建立的新概念,第七识是总结的第六识,第八识是总结的前五识。前五识是一个分别的概念,从五个方面描述,而八识是把这五种识全部概括起来描述,只是一种描述的方法。所以说人全部的心识想起用只有这么六部分——眼、耳、鼻、舌、身、意。


如果说有前世的业力能叫自己轮回,你怎么知道前世的业力呢?就看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部分力量你怎么用。如果老是想贪恋世间,就说明你前世执着太重。所以说就从当下看前世,不需要再用什么shen通观察前世。如果你执着重,就说明你前世学佛学得不好;如果你现在心里很清净不愿意执着世间,就说明你前世学佛学得好,就这么简单。既然如此,生死轮回不轮回你就可以把握了吧?就看你现在的念头,看你现在的身口意三业。如果你想轮回,你就轮回;如果你不想轮回,当下就解脱。你想轮回的时候,轮回到哪里去也是你选择的。那现在看看你的念头,你想到哪里呀?如果你有善念就到善境界;有恶念就到恶境界。

所以说生死轮回的关键在哪里呀?就在当下这一念啊!你不用到处找了,也不用瞎猜,好像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支配着自己。没有啊!其实还是一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我从来都没隐瞒过你们什么,同样法界一切真理也从来没有隐瞒你过什么,你本来都是可控的。


你现在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能时时如如不动,这就是当下解脱,这就是佛果。如果你起清净念,不执着世间,不起贪、嗔、痴、慢、疑,就想和佛菩萨在一起,你就可以生净土;如果你贪恋美好、想享受生活,但是又没有恶念,那就是天堂;你说“我又放不下世间的恩爱情愁”,那就可以为人;如果你说“我恶念很多”,那就是下三恶道。都看当下这一念,轮回只是这一念之间,你当下这一念不起,这时候就是断轮回。

也可以说,你的命运就是一辆车,这辆车走不走就看你的念头,念头是推动你生命轮回的源动力。你轮回的方向也是念头指挥,念头是人的真心佛性起的功用,就看你怎么起了。所以说人的命运可以把握。人下辈子能不能解脱,你现在观察自己的心念,你就知道能到哪里去:如果是念念之间都是极乐世界,那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念念之间兜率内院,你就可以往生兜率内院了。如果念念之间想利益众生,你就是菩萨;如果你把这些念、把这些愿全部都放下,空、无相、无愿,那当下就是具足圆满的佛。


知之一字,众祸之门

你看我们当下,你缺少什么呢?你的真心佛性清净湛然、周遍法界、如如不动,这是法身成就;你有个肉体可以感受世间,这是报身成就;世间万物生灭变化,这是化身成就。整个法界都是你的化身,千百亿的国土、千百亿的佛身,都是你的shen通变化,你什么都不缺呀!关键是你心量小,只认肉体这一点儿为你,你不把整个法界的这一切功德当成你的,人的毛病就在这里。

“不能知自己身量”,这是佛陀讲的最高的一个修行法门。如果再浓缩呢,这句话就两个字:不知。这些新学众生都不知,什么都不知,不知是最好的!我们众生生死轮回就是老是想知,这个“知”就是生死轮回。所以过去一些祖师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我们都想“知”,“知”不见得是好事呀!当然你要明白了这个“知”,倒过来不要执着于外在的这一切知识、学问、轮回、生死这些概念,那么,“知之一字”又是“众妙之门”。就看你怎么用,你明白不明白这个知的本质。众生都在学知识,其实学佛人都在学不知、学无知,有知就有轮回,无知就没轮回。

还有,大家比较一下:你喜欢什么都知道的人,还是喜欢一个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呢?你看那小孩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谁都喜欢,最可爱!对不对?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你还没问他呢,“我早就知道了”,可能把你吓到,有没有这样的人啊?你刚说:“哎!我问你个问题。”“别问了,我早就知道,我给你讲讲。”什么他都知,你觉得很可怕。


我们每个人都想有六shen通,其实如果你有各种shen通的话,可能一般人看到你都会害怕,别人在你面前连点儿隐私都没有哇!如果你见一个人,你的任何底细他都知道,你干什么他都知道,你动动坏心眼儿他都知道,你还敢见这个人吗?真的不敢见。所以你真有这个shen通也不能现,现了之后谁见都跑,你连个好朋友都没了啊!我们众生一些思维老是颠倒,都觉得我什么都知道就好了。你再想想,什么都知道了之后啊,你在世间都混不下去,只能走了,你在世间待不住。

你看过去有很多也有shen通的人,他为什么不敢在世间待呀?他可能连命都没了。比如一个人干了一件坏事,公安局正抓呢,因为别人不知道,他也觉得很安全,他不会想着杀人。如果他知道你什么都知道,他办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坏了!他害怕你,这不保险啊!万一他要是到公安局给我举报了怎么办?先把他杀了吧,赶紧杀人灭口。

怪不得佛陀都走了,是吧?佛陀绝对有能力在我们世间住世一劫的,可能也想到了,“哎哟!不行啊!我经常现shen通,可能将来有危险,我赶紧走了得了。”即使众生需要,找几个弟子:“你们在这儿待着吧,我先走了。”再说即使你成佛,“什么都知道”其实也是一个疲劳相。什么都知,什么都讲,问什么答什么,也相当于给众生“打工”啊!也很累呀。所以说成佛讲法那真的是奉献。


你们知道佛陀真正圆寂的时候,临终他说的什么话吗?“哎!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我现在真正地做到‘除世疮疣’。”类似于说我在世间待着就像生疮了一样,我现在要把这个疮治好。不用讲法了,不用受罪了,佛陀说现在证入大圆满了!佛陀临终的时候可高兴了,佛经有这一段,大致意思是:我现在“除世疮疣”,真正的寂静、真正的解脱啊!是什么意思啊?佛成佛了,给世间讲法也很疲劳,也是个累赘。

怪不得有些佛经讲,很多佛成佛了不讲法的。不讲法的那些佛是真正的高手,讲法的那些佛还是有点儿执着。连佛陀都说:“那些不讲法的佛太看得开了!”阿难问:“那佛陀您为什么讲法?”佛陀说:“我啊?我还有点儿看不开呗!”真是这样。不过也多亏佛陀“看不开”,我们才听到这么美妙的佛法!值得赞叹!佛陀是辛苦了,但我们就得利益呀,这也不错!

这一段很重要,关键在哪里呢?这是给你讲修行方法。怎么样成佛?现在知道了吧?不是学的东西多,恰恰相反。好!当下放下,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弟子:“清净湛然的。”)别说了!你已经思善了,你说“清净无染”,这是善了!(弟子:“空灵!”)“空灵”那也是善。

不要思了!动念即乖,你“意即不是”!你想说就都“不是”了,你已经动念了。不要动念的时候,你现在什么样?所以,六祖了不起呀!怪不得六祖号称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他是真正地把佛陀的心髓找到了。

佛陀讲:你们确实是少众生——清净无染、没有生死、没有轮回,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不知,因为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要是浓缩一下就好讲了,“以不能知自身量故,再浓缩就是“不知”,什么都不知道。既然来学佛,把世间法放下吧!既然相信佛,外道法也放下了吧!但是,现在佛教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空档是最美好的时候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