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龙班、虎班、马班,我们都不想让孩子上,有没有草泥马班?

2017-10-18 新天地新

作者:王熊daddy 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很多人看完这篇文章准备破口大骂前,提醒各位,我们愿意一字不改地转发这篇文章,因为其中提到的问题,确实是大问题。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很有讨论的价值。


看完文章,也想问几句。第一,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优势区别教育,但是否有权力用龙、马、虎这些极具评价色彩的名词来区分孩子?第二,文中举例提到给中小学生生安排的文学作品,很多是绞杀封建文化的武器,孩子是否有能力承受?老师是否做好筛选内容和辅导阅读的工作?教育到底是教孩子读书,还是逼孩子瞎读书?第三,家长不惜倾家荡产把孩子送进名校,到底是为孩子,还是在搞投资?


如果作者的观点惹您不舒服,请说出你的看法。我们特别欢迎理性讨论或揭露更多问题现象。我们或许观点不同,但目的相同——不要让教育祸害孩子。


01


龙班、虎班、马班,是真事儿,是清华附中刚开学的初一年级的分班布局。


是我们所认识的该校初一学生的家长说的。——龙班是两年后一定能上清华附中高中的(基本上就是奥数尖子),虎班是不一定在中考能考上本校高中的,马班里面则都是特长生。


“草泥马班”当然是没有的。这表明的是我本人的鲜明态度。——确实,龙班虎班马班我们都不想让孩子上——我真心觉得,上了,不仅生不如死,而且也就此把孩子毁了。当然,我们也不在清华附中。


是的,我就是不折不扣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而且,我这观点无论多么真心,也是个人观点,十分离经叛道和小众,仅供您批判性阅读。



02


长话短说,说说我所听来的到底有多荒唐吧。不说考试、分班、半夜写作业,不说在学而思的补钙保肝,这些当然都不在话下。说点儿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主要是语文方面。


我们的教育改革永远是想一出是一出的政绩工程,一茬茬的孩子都永远是牺牲品。据说,现在的中小学整体政策是突然之间十分重视语文了。而且是要突出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学,少看外国的。(我估计那些卖《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谁杀死了知更鸟》的成功的出版商书商们是有些失落的。当然,书都是外国好书,书商也很无辜。)


所以,那些靠死磕奥数才进了清华附中的奥数尖子,现在转产于貌似高大上的文学“reading”了。


政策与科学,往往就这样成为了反义词。


这初一刚开学,语文老师让他们读巴金的《家》、《春》、《秋》。那妈妈说他们儿子本来挺天真无邪的,自从国庆前读了巴金的《家》《春》《秋》之后,就不让妈妈抱和亲了……我懂——难道应该让初一的13岁的人,组织起来集体去读大哥觉新和梅表姐的恋情,觉慧和丫头鸣凤的恋情吗?人家有的还没到青春期,有的已经发育了,女生和男生的大致的心理成熟状态也各不相同,读到这些,简直是干扰成长流程的精神荷尔蒙呀。还有那么多复复杂杂的东西,实在搞不懂。


更匪夷所思的,是让他们读杨绛的《洗澡》。这么重口味的文革政治和成年人的心思、丑恶、无助、自保,大学生尚且不一定能领略一半,让13岁的人去读,为什么?


还让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做关于鲁迅生平等等的比较详尽的研究,3000字。那孩子忙了整个国庆黄金周……鲁迅的《朝花夕拾》是太好的好东西,但不应该是这个教学法。《朝花夕拾》是很深奥的,我是教文学的大学教师,40多岁了,还常读常新,觉得深不可测。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那里面对于戕害儿童,对于老师们现在其实正在彰显的民族劣根性,是深恶痛绝的。我觉得鲁迅如果知道清华附中的语文老师让13岁的学生干这个,非得发出“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不可。(这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里面的原话。)


我不知道这样的语文老师多大岁数?五、六十岁?三、四十岁?年轻的海归硕博或985硕博?——不管你哪个年龄段,怎样的知识结构,出于怎样的动机,只要是不尊重基本的人类教育科学准则,就是作孽。


把巴金、鲁迅、杨绛都死磕、研究了,以后考上大学中文系、文学院,还有啥好干的?——我是从作为国民教育服务的语文教学层面而言的。至于私底下,您从七岁就自发地爱看《红楼梦》,文学天赋很高,也没什么不好的。但不论七岁还是七十岁,您所爱好的文学阅读,仍然属于娱乐闲暇的私人行为。


我所反对的,是把原本属于私人自由阅读的行为,整体地纳入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制。简而言之,成为国庆黄金周阅读《朝花夕拾》并写出3000字研究报告,并且有一个权威人士即语文老师在那里行使着打分、指手画脚的权力,如同58年大跃进的“放卫星”时候的诗歌运动一样。设身处地,13岁的您,面对《朝花夕拾》,还会读出私人阅读的乐趣吗?这简直是“寓禁于毁”了。



03


批评完了老师,再批评一些家长。那个孩子的妈妈为了配合教育政策向语文的倾斜,让儿子把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红楼梦》、《水浒传》那些,都看了。


孩子说看不懂。妈妈说:“你不需要看懂,你只需要把人物和情节都搞定,做题的时候能答对就行了。”(所以你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各种名著导读和“知乎”特别繁荣。


最可怜的孩子不是撂挑子不干的“坏学生”,而是老老实实、相信家长、老师、教材的好学生。面对自己搞不定的成年人名著,不会像我这个搞文学的成年人知道13岁的人搞不定很正常,甚至不应该搞定。孩子会觉得是自己不好,做错了,流泪、内疚。


少年儿童是处于绝对弱者的位置上,时刻有可能受到来自我们大人的有意无意的打着各种名义的侵害。这些侵害是最缺德最操蛋的事情。


五四那一代的先进人物曾经“发现”了儿童,但后来很多中国人又把这个给忘了。我相信鲁迅先生也是站在我的立场上,对那些导致孩子痛苦无助的老师家长,发出“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是的,“最黑”一词,鲁迅先生重复用了三次。我也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我作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在钱理群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上,听钱老师朗读过个段落,强调过这个修辞。)


不科学的就是不科学,就是害人。我们的空气是污染的。上等人买或租北京海淀区的最牛B的学区房,以能上那些“牛校”为无上荣光、面子,似乎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的未来有保障了。但我则觉得完全没有意义。


我小时候当年的死记硬背,都比今天的教育改革的危害要少。





落后些的学校的毒害,反而比那些“优质教育资源”的毒性还少点儿。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你躲不过雾霾,你努力当人上人,用金钱和房子、地位,换来了银河系里面最昂贵的教育资源,得到的,却是同比于雾霾、地沟油的同样甚至是更惨重的灾情。


难道不是吗?


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大家一窝蜂抛金钱撒热血,然后的结果,不亚于大家同时悲剧的泰坦尼克号,而且是哭着喊着抢着才买到船票的。(其实理性地想一想:几年后老龄化社会趋势会逐渐明朗,越往后适龄的潜在大学生人数会越少,大学抢人还来不及呢。卖方现在也只得十分高调地忽悠,奋力一博了……)


所以我才说,龙班虎班我们都不屑。我们要上草泥马班。只有这样才毒性最少,吃亏最少,人没有被毁。


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最后一句“救救孩子!”——今天仍然任重道远。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大事。个人观点:建议那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从业者好好思考一下。


另外作为家长,即使没有思路、勇气来救自己的孩子,也不要以各种名义,主动地把自己的孩子往各种火坑里面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