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年中国养老现状分析:社区养老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6-12-02 世松颐家小助手 世松颐家

 提示点击上方"世松颐家"↑免费订阅本微信

截止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我国当前的老年化水平与1985年的日本、1996年的台湾及1975年的美国相当。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14.73%。届时,我国的老年化程度将达到与1995年的日本、2014年的台湾、2013年的美国同样的水平。


截止2015年底,我国新生儿童为1735万人,0-14岁的人口数量为22681万人。

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而且出生率近几年虽有所增加,但也不会有巨大的增幅,由此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将超过0-14岁少儿人口数。而我国也将从儿童产业时代迈入养老产业时代。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在我国居家养老占据96%,机构养老占据3%,社区养老仅为1%。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形式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以90%、7%和3%为目标。相较于目前96%、3%和1%的占比,居家养老的比例将有所下降,机构养老的比例会保持不变,而社区养老的比例将从1%提高至7%,社区养老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由于老年抚养比的逐年递增、老年人口中患病比例的上升以及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社区养老,尤其是和医疗相结合的养老将会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今日话题

社区养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导读:最理想的政策设计,实际上是以社区这个平台为基础,将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串联一气。因为我们的老年服务既要社会化,又要专业化。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社区养老”的话题热闹起来,先有海南的一家养老院的“养死院”风波,后又有几家媒体屡屡发出社区养老机构“遭遇尴尬”、“叫好不叫座”的感叹。另一方面,近日又有媒体报道说,黑吉辽等地养老金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养老以及养老金这个话题成了社会各方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
  看了相关的报道,感到其中既有客观事实,但也有认识上的误区,需要进一步理清。


  在国际共识的层面,我们所称的“养老服务”,大部分都与“长期照护服务”在同等意义上使用。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长期照护”服务提供者的划分,只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之分。前者是指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后者是指家庭成员、亲朋邻居、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等提供的服务。按照当前中国社会的说法,前者可以理解为机构养老,后者可以理解为居家养老。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又多出了一个社区养老的层面,这就是中国特色了。社区是个社会学名词,其本意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群人,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共同生活,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社区。社区无所谓大小和层级,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城市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社区。但是在中国的城市里,社区与行政区划挂起钩来了,通常指的是一个居民委员会管辖的区域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演绎开去,社区的准行政色彩被突出出来。


  为什么要先说这一堆理论,因为很多相关的认识误区都与此相关。首先要说 “Aging in Place”这个概念,中文翻译成“原址安老”,这是很多国际组织倡导的。其涵义是,让老人在其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家庭和社区里度过晚年。理由是,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老人身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原址安老,肯定会涉及社区,这里所指的社区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代表的是一个扩大了的温馨家庭的环境和氛围。
  老年服务机构进社区,也是秉承这个理念。所以,以前段时间那家养老院发生的“养死院”事件为典型的群体行为是非理性、不明智的。可以预测,像今天的“学区房”一样,随着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5-10年之后,家门口有老年服务机构的居民小区一定是受欢迎。何况,每一个人,若不早夭,都会有老了的这一天。还须注意到:后辈是会看样的,今天你怎么对待老人,后辈也会在你老了的时候照样对待你。


  以上讲的是专业服务机构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的关系。接下来要说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社区与老年服务的关系。近些年来,因为民间资本的进入大多往“高大上”方面靠,养老领域的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结果是把老年服务机构的重要性一降再降,《老年法》规定的“机构为支撑”也被悄悄地改成“机构为补充”了。现在官方文件和新闻媒体上常见的“社区居家养老”,就因此而成了主体。有些地区还为“居家养老”专门出了法规,据说“社区养老”的相关法规也在酝酿中。
  “十二五”期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在全国上下取得了共识。遗憾的是,居家、社区和机构这三个层次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人为地将其分割成了三条线,各自独立作战。实话实说,这样做是很难成事,尤其是在社区这个层面。

  如前所述,实际上,老年服务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机构服务,一是居家服务。也许我们没有很好地去理解“依托”这个词,什么是依托,实际上就是说社区是个平台,一个接地气而又组织化了的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给居家服务作为中介性的依托,这个平台也可以给机构服务作为中介性的依托,让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在基层落脚生根。


  所以,最理想的政策设计,实际上是以社区这个平台为基础,将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串联一气。因为我们的老年服务既要社会化,又要专业化。一个专业服务机构,先做成一个或若干个“旗舰店”,然后向社区延伸,再从社区延伸到家庭。这样一个有整合效应的“机构-社区-居家”的联合体,可以称之为“老年服务运营商”。只有这样的政策涉及,才能在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要的前提下,使老年服务真正红火起来。
  现在的社区养老,处于一个怪怪的尴尬境地。经验表明,老年服务机构的床位不能少于50张,因为机构经营必须要有规模效应。那么能不能将若干个小型机构连锁起来经营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连锁经营至少要有物流和人工统一统配机制,由此也决定了从地域上讲不能相隔太远。但现在的社区机构,显然没有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只能靠“政府买服务”勉强维持。


  既然难以经营,为什么还在勉为其难地维持呢,这和地方政绩观相关。社区养老服务是上级布置要做的,所以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让上级满意。首先要在内部装修上做文章,要很漂亮甚至很奢华,上级、外地乃至国外人士来参观,都赞不绝口。但是,地方不大,服务的老人有限,经营成本太大。虽然现在也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运营,但结果都是苦不堪言。
  解决的方案就是把经营权让给市场,让给“机构-社区-居家”整合式经营的老年服务运营商。基本原则是按成本核算为基础收取服务费用,该收多少就收多少,政府补贴有需要但没有能力付费的老人。想想马云的成功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就想做“便民利民服务”,后来也用上了电子设备,但始终不成气候。马云用市场的方式做,就做成了。(作者:唐钧)


关注养老,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感谢阅读

世松颐家以              “专业”、“用心”                           服务每一位老人

  关注“世松颐家”公众号,长按二维码或直接添加微信号:worldpine,我们将为您送上专业院舍养老服务、活动分享及养老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