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好教育,别让你的思想比阶层更早固化 | 故事星球智库
学区房真的是“育儿标配”吗?一边是昂贵紧俏的学区房资源,一边是孩子过时不候的教育规划,在“买不买学区房”这个问题上,你是否还能能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独立判断?
故事星球智库发起人李梓新,在本文中亮出观点:学区房≠好教育。“放在一个名校然后撒手不管”的惯性思维,不再适用于剧变中的中国社会。今天的教育问题是一种非常综合、专业的社会议题,需要用到观念、投资、历史发展等等角度和方法来综合考虑。
文 | 李梓新
最近,学区房、阶层固化和藤校录取这几个话题全搅到一起了。但是,能理性地分析清楚的文章似乎不多。
众多长篇大论似乎塑造了一个事实:学区房是中产育儿标配,“居家旅行杀人灭火”必备之良药。像是一把阶层上升或者维护现阶层的钥匙。这个世界,基本上造势的人都不是行内人,没娃的比有娃的更爱看热闹,更爱传播学区房信息。
我想先明确指出一点,学区房≠好教育。
学区房能保障传统意义字面上的好教育,比如孩子能进入一个公立名校。但是殊不知公立名校里面,因为没有遴选机制,孩子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公立名校里面弥漫着的“读公立就要靠校外补”的氛围,使很多家长早早落入学而思之类机构的魔掌。一个人身处某个集体文化氛围之中,是很难不受其思想格局所影响的。加之公立学校每个班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比私校有明显劣势。实在很难说,学区房就能换来好教育。
人的认知总是分阶段性的,和自身进入到哪一个生活阶段,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有密切相关。
现在,哄抢学区房的家长,大多是孩子刚出世甚至未出生的。在这个资源逼人的时代,大多数是为了抢一个心安,认为我孩子几年后就有一个公立名校可读,差不到哪里去,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事实上,他们的人生阶段,大多不能对小学教育状态有清晰的认识。
再加之,学区房在今天其实就是一个理财产品。300万起售,历史回报率表现极高,附赠北上名牌小学学位。这个理财产品,自然不愁卖。但是,有实力的人自然可以投资它,没实力投资的人,绕道走就是,也不必因此感到人生悲催,还要搭上什么“清华北大毕业的都买不上学区房”来作为论调。其实都属于独立思考不足。
所以,我们首先要破除的一个论调,就是学区房=好教育,没有学区房就等于竞争落伍。公立名校当然不错,但还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
可能有人要问,不读公立名校,那怎么办?
我觉得今天的教育问题,已经不能单纯用技术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了。它已经是一种非常综合、专业的社会议题,需要用到观念、投资、历史发展等等角度和方法来综合考虑。
很多人普遍会感到不适。说为孩子读书搞这么累,以前我们父母都没怎么管我们啊。
不得不说,时代变了。不怎么管孩子,基本也就是建国之后大人们忙着干革命的火红时代而已。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是极度重视的。今天,孩子的抚养教育,是不是你家的头三件大事之一?如果是,为什么不值得你花力气研究之?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时代。为孩子花精力,其实没太多需要被诟病的。
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处于百余年来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就是阶层的重新确立。有点类似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或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洛克菲勒等大财阀正在崛起时的美国。但也带上了今天互联网时代、人的解放等明显的新时代烙印。
所以,今天的儿童教育,绝对要摆脱“放在一个名校然后撒手不管”的思想惯性。这个时代没有人负责给你打造成龙成凤的流水线。
但是,如果精力用偏了,方向不对,也是很可怕的。在我看来,鸡血爸妈都是属于这种。我就不展开赘述了。
真正值得花精力的,是要去近距离观察孩子的成长、兴趣、个性,加以发展,多日常交流。教育就是一个结果未知的实验,每个人每种方法都可能搞砸,但是如果不用心,一定会搞砸。
所以,教育一定是学校+家庭的综合产物。我也不赞成homeschooling。
今天,以上海为首,扩散开去的众多城市,民办和私立教育正如火如荼。新学校实际上层出不穷。通常来说,新学校的准入门槛不会很高。但这里要用“投资”的方法选学校,如果选的学校成长性好,过几年,你的孩子毕业时,学校声誉和教育质量已经水涨船高。你的投资就成功了。而新学校也通常有很多问题,投资也会有风险。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私立学校各种等级、档次都有。每个家庭也要量力而行,选择一个和自己家庭条件差不多的学校,也不要一定非顶尖不去,背负过大的压力。而且现在的情况是,转学比入学容易。因为私立学校每年都有孩子因为留洋等原因而空出一些名额,竞争转学的名额,其实比入学相对更容易,可操作程度也更大。所以先让孩子进一个适宜的学校,然后有机会就转到更好的学校,也是一个操作思路。
总体来说,对于今天的教育路径,一定要有一些非常规的独特思路去分析和实践。这个时代,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录取路径会越来越受到冲击。我现在还相信,真正发掘到孩子个性里的宝石,真正让他成为一个正直、负责任,能展现自己才华的人,结果不会太差。
这也是我看到藤校放榜名单时的态度。藤校每年每校也产生几千个毕业生,那些花好几年一直在刷托福和SAT分数的学生,录取之后到毕业,人生就一定会好吗?
一批鸡血爸妈从公立更早转战私立之后,也已经基本上把海外路线搞成另一个更悲催的高考了。特别是一批富裕阶层,孩子在读什么大学,也会成为他们社交重要的标签。
所以我的观点是,在阶层固化之前,先别把你的思想固化了。固化到非要去主动靠近主流标准才能不焦虑的地步,焦虑自家孩子奥数不好,和焦虑孩子托福不好,其实是同一回事。还不如多独辟蹊径。
我自己觉得给孩子提供的条件已经够好了。我蛮期待和他一起看看这个教育实验最后是什么样的。如果他只能读一般的大学,我也不会觉得他不如我。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事实上,我的孩子弹吉他比我好,英语也说得比我好了。
(本文将发表于《菁Kids》2017年5月号)
作者介绍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故事星球智库”发起人。曾任《外滩画报》主笔。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等。家有两孩,致力于中产育儿现象研究,发表了广受关注的上海、北京小升初研究文章。并作为《外滩教育》和《菁 Kids》专栏作家,长期关注和写作教育主题的文章。
关于“故事星球智库”
故事星球不只是一家培养孩子读写能力的机构,我们还怀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精神,准备在这个对教育泛焦虑化的时代做一些独立而高质量的研究。
在欧美,智库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和智慧。故事星球想在中国教育最跌宕起伏的时代,独立冷静地提供给公众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所以,我们成立了“故事星球智库” (Storyland Think Tank) ,将把我们的目光投向5-15岁孩子成长过程中,整个世界、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家庭结构、个人生活等相关主题,陆续发表一批研究和调查文章。以求真实、客观、理性、建设性地反映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侧面,并探讨真正的教育新模式。
现阶段,我们将每周最少推出1-2篇教育探讨类文章。欢迎关注。
也请参加以下投票:
故事星球智库话题 你是否也面临着“买不买学区房”的纠结?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