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度上海,两度伦敦,儿子的十年学习路 | 故事星球智库

2017-05-26 Jie 故事星球杂志


文 | Jie

 

在我的面前摆着的是我已经快嚼烂的儿子从英国刚刚写过来的中文来信。一般情况下,我写3000字的信,他会回我300字。此时,儿子14岁,在英国的全寄宿制男校里上Year9(相当于国内8年级)已经快一年的时间。

 

我一直觉得人生的丰富来自于它的不同经历,是经历造就了一个人,不是你想好了哪一条是可能最好,最棒,风险最小,最可能接近所谓世俗成功的那条路。从这个角度说,我和孩子都是各自人生的经历者,我并不会因为是他们的母亲,就一定有更可以对他们指手划脚的权利。

 

当然,现实往往是我依旧会不时地指手划脚,狮吼失控,孩子们也时不时会声泪俱下,奋起反抗。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与其说我是一个指引者,指挥棒,领跑者,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陪伴者,纪录者,和常常自省的成长者。虽然偶尔觉得歉疚,把儿子一个人从14岁起就独自扔在英国读书,但最近儿子给我的一封里他却这样说:妈妈,我感觉父母没有什么做错的,要是一切重新来过,我感觉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妈妈,不要走!”

——儿子在上海上幼儿园

 

儿子出生在上海。他出生的时候,我母亲过来上海帮我坐了一个月的月子。家里两边的老人都不在上海。他们对养孩子是这样一种我非常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救急,但养孩子是你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养你们,不是养你们的孩子”。所以养孩子这门功课,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告诉我要怎么做。

 

孩子从小到大,是我和走马灯一样换的无数阿姨一起带大的。四个月产假结束,我就回到公司上班了,那时候在外企,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是常态。儿子会说话后,每天上班出门,他都会拽住我的衣角,扒着家门,撕心裂肺地喊:妈妈,不要走!

 

记得一岁多的时候,实在受不了阿姨走马灯似地换,下班的路上碰巧看到家附近有一个托儿所,就把儿子托了进去。没想过,没比较,也没折腾。但,有时“随便"的行为却会导致几个今生无法挥去的脑海里的印记——比如狭小低矮的幼儿园的铁栏杆,比如那个一天不让孩子离开的小板凳,还有,儿子本来就瘦弱的小脸上似乎从来都挂着的泪痕。这个托儿所儿子上了大概几个月。

 

后来,我把儿子送到了虹桥路上一家叫”格林菲尔“的幼儿园。我很喜欢这个幼儿园,老师温柔,美丽,说话轻轻的,生活阿姨也很会照顾小孩的样子。园长姓梅,说话也好听,幼儿园只有一栋别墅这么大,但别墅里的每个角落干干净净的。至今,我保留了儿子在这个幼儿园里老师每天的纪录,包含一天的教学活动,儿子和班级的小朋友在白天的一段对话还有老师对于吃喝拉撒的纪录。当然,有时候我的回复会比老师的还长,通常最后一句都是:请记得给儿子吃药,息可宁5毫升。尽管这个幼儿园很温暖,每次我离开,儿子依旧会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不同的是接他的时候他总是开开心心的。

 

到了快上大班的时候,有人提醒我,小学你要给孩子上什么学校啊?我才想起来,对哦,上哪间学校呢?回家跟先生一商量,他说,就家门口的,随便上一间好了。爷爷也说,小学不上也可以啊,玩玩儿就好了。果真是这样吗?

 

我”负责任"地在网上搜了一下家周围的学校,因为没有想上公立学校,这条路就pass了,对于民办,我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来自于网上,我也认认真真地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做了一个小表格,把网上的信息一一摘录,把孩子可能会去的目标学校锁定在了其中的3间学校。这样一来似乎感觉好像格林菲学尔的英文不够,恐怕要吃亏!

 

在这个主导思想下,我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在大班的最后一年转进了海富幼儿园,因为他们是中文和英文老师同时带班。儿子在那待了整整一年,他的英文貌似有所提高,至少回到家里有时老师布置的英文阅读他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我们也从来没有在外面上过任何补习班,除了画画。儿子每次上完课拿回来的画,我都当成宝,我自己画的画从来没有裱过,儿子画的画倒是裱过不少,后来还专门把儿子画的所有的画集中在一起,为他做了画册。

 

在这一年里,我没少被幼儿园的老师打电话,诸如儿子调皮,上课捣乱,随便说话,不好好睡觉之类的事情烦扰,每次我都恭恭敬敬跟老师说对不起,但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这些行为蛮正常的,孩子这么小,又不是圣人,不调皮能叫孩子吗?

 

和同龄的孩子比,儿子的注意力集中似乎是差了一些,可能因为他是8月份生的孩子,而且出生以来生病住院都是常事,身体体质比较差,坐不住也正常啊,我并没有放在心上。

 

“妈妈,你看我的Sticker好看吗?”

——儿子在上海考小学


可是到了“幼升小”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大”问题。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焦虑多半来自他的身体不好,三天两头生病是常态,不住院我就阿弥陀佛,住了院,出来不到一周又住院的事也是时有发生,我就这样在工作,医院,幼儿园和家之间痛并快乐着。

 

但真正的焦虑来临时,却差点打倒我。现实并不会因为你曾认真地陪伴孩子成长就奖励给你一个好小学上。参加世外小学的招生会那天,大雨滂沱,每一个家长拎着落汤鸡一样的孩子,排队,等候被叫入某个教室接受面试。看看儿子一个人走进面试教室的样子,我尤其地觉得他的瘦,和他的小,他的一言不发,和他的嗫嚅犹疑。

 

果不其然,没被世外录取。接下来的两间学校,儿子一间也没考上。其中一所学校给我写邮件,邮件里是这样说的:“We feel xxx lacked communicationskills, social skills and so on.” 收到这封邮件时我在上班,看到邮箱里从xxx小学的邮件后缀发来的邮件,那一刻,我紧张地不敢打开邮件。脑子里交错了儿子参加面试时的各种画面:小板凳,排排坐,老师叫孩子们做游戏,儿子是最后 一个挪到前面的;老师说,大家都看我,儿子背对着老师,看着我傻笑;面试结束,别的小朋友前胸贴满了sticker,儿子衣服上的sticker零零落落地,好像一个小丑张着大嘴歪斜着盯着我,儿子却高兴地指着寥寥无几的sticker,跟我报告好消息:妈妈,你看,我也有sticker。

 

如果说焦虑在儿子未被任何一间小学录取时达到顶峰,那么沮丧和无法言语的羞愧在我的心头爆炸,是在儿子小学报到那天。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们得以被儿子面试失败的一家小学录取。那天,我拉着儿子的小手到这家小学去报道,不大的办公室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坐在被风扇呼啦呼啦吹着的黑色皮椅上,他的面前是一叠叠的牛皮纸信封,应该都是新生报到的信封。他问我们叫什么名字,我报了儿子的名字,他抬起头,从眼镜的上方看了我一眼,皱了一下眉头,你就是xxx介绍来的关系户吧?告诉你,如果不是xxx,我们是不会招你儿子的,他不行。我攥着儿子的小手,那一刻,感觉手心都是泪,脸上却不得不挂着笑,说,谢谢。

 

名是报上了,可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那么可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那个我说阿里巴巴的故事时,他会问我那么阿里妈妈怎样了的小伙子怎么就缺乏沟通技能了?是我们没有给他补课?可是幼儿园需要补什么呢?是他的性格不够好?可是谁说学校要招的都是开朗活泼地像阳光向日葵一样的孩子呢?扪心自问,儿子自出生,我一直尽心尽意地陪伴着他,从未缺席。那些个我们一起欢笑,数星星,荡秋千的日子都错了吗?我的心情跌到谷底。

 

上帝总是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仅仅过了几天而已,先生一天回到家说要宣布一个重要事情,原来他将被调回原来的英国公司工作两年。我那一直以来郁闷地快要得忧郁症的心一下子流着眼泪就笑了。从公司给调任的各种协助我们安排伦敦生活的厚厚文件夹里,我迅速抽出关于“学校”这一栏,哈哈哈哈,我当时一定有仰天大笑。不,用,考,试,我们就可以选一家学校入读了!我好感激,我得救了,我生生地逃过了“幼升小”这一劫!只有上帝知道,我真的没有准备好儿子在这里上小学,即使他已经报上了名。


“妈妈在,怎么会害怕呢?”

——儿子在英国读小学


突然搬到伦敦,对我和先生来说就是回到了我们曾经留学,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一切那么熟悉,超市,便利店,连我当年学车时被撞倒的街心的指示牌还依旧好好地倒在那里,一切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这是我熟悉的地方,还会有搞不定的吗?不就是上个小学嘛?

 

因为在上海的“惨败”考学经历,到了英国,我毫不犹豫给儿子降了一个年级上学,还好英国的学制比中国正好早一年,所以虽然他上了Year 1,其实相当于国内的大班。儿子自己当然没有感觉,他还以为他上了一年级。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我为他在升学上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回到英国,选学校没有费很大的周折,离家15分钟车程就那么几所学校,我们看了一圈,很快选定一所。报名,交钱,儿子入学,一切顺利。我长舒一口气。我对儿子没有很大的期望,我只希望他开心,像以前过的每一天一样。尽管在国内,儿子一所学校也没考上,但在我的眼里,他还是我最爱的那个儿子,没有什么变化,调皮充满好奇心,坐不住。对我自己而言反倒有很多的期望,我希望自己能很快地开心起来,从前一阶段的焦虑无助中,调整过来。


在英国读小学时的艺术作品的照片

 

儿子有英文的语言基础,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他从来不是那种一下子能跟所有孩子打成一片的小孩,他从来都是先观察,再选择,选择完,坚持自己的选择,从不“滥交”朋友。他没有变得更加积极外向,毫不惧怕,但也没有变得完全害羞不知所措。日子回到以前的样子,我每天送他,每天接他,每天陪他玩,每天给他读绘本,每天和他一起看电视。

 

有时我问他,你自己一个人在这个新学校里害怕吗?儿子摇摇头:妈妈在,怎么会害怕呢!几乎在一两周之内他就很快交上了英国好朋友。如果要说,英国的学校给他带来了什么明显的变化,大概有两点。第一,儿子的英文阅读稳步地一级级地读上去了,他似乎非常喜欢学校发的每一级的阅读书,喜欢读给我听,这大概得归功于英国教学大纲里从小对分级阅读的详细分解,既顾全了读本的趣味性,学校的老师在鼓励阅读上也有很好的办法。第二,就是慢慢地学会了说“may I, could I, please, thank you, and excuse me”。关于礼貌这一点,学校非常的讲究,我也接到过好几次老师写过来的信,要求我们在家注意培养孩子的礼貌。

 

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也很重要,在国内没人注重,在国外有大环境了。人变得更加文明其实不是一件难事,环境造就人是没错的。每天看着儿子穿上一本正经的英国学校的校服去上学,你真希望每天是这样的日子该多好。


在英国读小学时的学校学生和艺术作品的照片

 

“妈妈,他们真的没问我什么问题。”

——儿子回到国内考小学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先生本来2年的工作缩短为一年半,我们不得不提前回国。回来之前,我没有做过多的考察,依旧选了儿子之前考过的一所学校之一——包玉刚实验小学。我提前一个月给学校招生处写了邮件,希望能给我们一个面试的机会。


包玉刚小学门口的欢迎电子屏

 

面试那天,校长亲自出马。我说服儿子穿上英国学校的校服参加了面试,也就是说西裤、皮鞋、领带,当然带上了一口标准英音。我特地问了学校,孩子只会英文,不会中文怎么办?招生处的老师热情而肯定地告诉我:孩子只要一门语言流利就行了。面试45分钟,儿子出来,校长笑笑,拍拍儿子的肩膀,对我说:我们的学校就希望收你儿子这样的孩子。我客气地谢谢校长对儿子的肯定,儿子在一旁,微笑着跟校长说:谢谢。

 

离开学校的路上,儿子跟我说:妈妈,校长没怎么问问题,我们只是吃了饭,做了游戏而已。显然的,当初给儿子降低了一年在英国重读一年级让儿子有了比同龄人多了的那么一些些自信,加上他流利的英语,恰到好处的礼貌,几乎毫无悬念地在几天以后,我们收到了学校正式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学校在2年前儿子“幼升小”的时候拒绝了儿子,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小孩变成了‘这就是我们学校要的孩子’了。生活永远给你最出其不意的答案。

 

与其说英国小学的经历给儿子带来了迟到了2年的录取通知书,它给我带来的便是多了一点点的从容以及放下了那曾经重重压在我胸口的焦虑。儿子的英文在年级里遥遥领先,包校的大部分学科以英文为主也让他迅速地适应了回国上学的过渡。

 

他的中文虽然回国时只有几十个认得的字而已,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他也基本上从一开始的3、40分考到后来的8、90分。就这样,儿子在包玉刚学校上到5年级小学毕业。大多数日子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我不觉得包玉刚学校就是坊间传说的“神一样的”学校,也不觉得它因为有所谓“全人”的教育理念,它就怎么卓尔不群,出污泥而不染。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所正常的学校,有温度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成为正常的孩子。这是一所有空间的学校,它给你孩子犯错的空间,它也给自己尝试不同教育理念的空间,它还给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空间。我一直对我的朋友说我对儿子在包校的成长总体是满意的,不是因为他的成绩最好,事实是他从来没有最好过,也不是因为儿子从来不犯错误,事实是我也有被叫到校长室接儿子的经历。

 

儿子在包校的学科学习,总体感觉是放松,有趣和激发孩子好奇心的。缺点可能是基础不扎实,训练太少(说白了就是重复劳动做的少,别的学校的孩子可能一个词写10遍,他们写2遍,别的孩子可能一天做一张卷子,他们一天做4道题)。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帮助儿子养成中文阅读的习惯,字词基础弱。但中文阅读这个事儿,至今我没觉得哪个学校就做到了很好,这不是包校一个学校的问题。数学的思维训练和习惯的确可以做的更好;英文儿子一直在最高班,他自信也热爱英文阅读,甚至自己写chapterstory,我读来往往觉得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很有趣;包校最美好的课是“EU(ExplorationUnit)”,这是一门混合了自然、科学、生物等知识在一起的学科,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门学科。儿子会常常唾沫乱飞,眉飞色舞地描述学校的EU课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当然,由于这颗对科学好奇的种子的埋下也造成了之后他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上科学课的一个巨大的反差,造成他的不适应,这是后话。

 

我们几乎没有给他请过补习老师,没上过奥数,也没参加过什么竞赛活动。唯一“打鸡血”比较严重的时候,儿子一周7天大概有5天晚上每天在做一个不同的运动,因为我觉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也认为男孩子应该在体育里锻炼自己的意志。

 

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作为两名毕业生代表之一,代表全年级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做了英文发言。发言之前的数日,他在家里演练了很多遍,也抱怨了很多遍:为什么老师要选我!他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孩子,很多时候他以非常轻松的心态过日子,不想达到最好,也不愿意做所谓“最大”的努力,在他眼里,可以做的好玩的事太多,或者他更愿意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没必要在某一项上花太多的时间,他认为这时浪费他的生命。

 

我看着他在台上发言,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四平八稳地完成演讲,说实话,我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心里只有感叹:亲爱的儿子,7年前你曾被这家学校拒绝,如今你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台阶上,妈妈为你自豪!

 

“妈妈,你不要管我!”

——儿子在上中国际部

临近小学毕业,由于儿子不愿意去包玉刚松江的中学部寄宿,我们决定要换学校了。

 

另外,我当时的想法是,孩子到了应该开始有系统地训练学科学习的年龄,那么他应该进入一家比较成熟的教育系统里。上中国际部相对成体系的教学大纲和较之包校更加严谨的教学方法或许能帮助儿子对自己的学科学习有高的要求。于是,我们选择了让他报考上海中学国际部。他没有表示反对,有一点点担心自己考不上。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儿子很高兴,因为他觉得他考进了一所“牛校”,之前的考不上的担心变成了小小的期待。

 

然而,转到上中后的学习压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校的文化一下子跟包玉刚有了很大的不同,光是每个月的月考,老师拉一个全年级的名次出来就够家长和学生焦虑一阵儿的。虽然这些名次不会公示,全年级近300号学生,得到第20名和第120名的心态对于从来学习成绩没有被如此赤裸裸地放在面前的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一开始,我秉持一贯的态度,告诫儿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订目标,自己努力。我认同学校在学科上的升级制度,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课表,因为你有可能英文在高班,可是语文在标准班,数学在标准+班,科学在标准班。这几乎对于一个如果很有上进心的孩子来说,上中的前进路线明晰而有方向。可是对于一向比较随意的儿子来说,这可真是不小的挑战。

 

而且我和儿子都大大地低估了上中学科升班的难度,升班无论是在名额上、要求上都非常严格,说实话,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打击了孩子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也造成了家长不必要的焦虑。对于儿子而言,他就是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数学的S班好不容易升到了S+班,这个一考定升班的制度,的确“折磨”了他也“折磨”了我。

 

本来希望学校严格的教学规范能够逐渐修正儿子从之前包校那种“发散性”的学习习惯。然而上中的教学上死记硬背的东西非常多,课堂笔记抄写的要求高,这对于像儿子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学习属于只抓重点图快的小孩来说,不仅没有帮助到他,反而引起他极大的反感。同时比较频繁的考试,给我和儿子都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焦虑。

 

另外,由于上中国际部确实“学习”放在毋庸置疑的第一位,它的教学可能更适合从小学起就有比较规范基础教育的孩子,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会是“我真希望他小学时是多抄了10遍字,而不是2遍,他是多做了一张卷子,而不是4道题。”渐渐地,我和儿子的矛盾越来越大。他总是说:“妈妈,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不要管我!”可是你不升班我怎么能不管呢?!我们常常吵得面红耳赤,我也会把他写得乱七八糟不像样的作业本扔掉。家里开始不太平。在学习上,儿子考过最好的时候,是年级第11名,最糟糕的时候,是年级第110名。

 

儿子代表上中英文辩论队参加WSC 

(World Scholars Cup)


到了上中后,我们只要不谈学习,家里一片和融;一聊到学习,我和儿子就会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而且最后猛烈发飙的往往是我,失去理智说出重话的也往往是我。其实,说实话,儿子没有这么糟糕,他的状态到了上中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比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比较在意属于他自己的时间(那些除了作业以外的所有时间),他不愿意被打扰,也不愿意自己的时间被侵犯。不谈学习的时候,我们依旧热烈地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或者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事件,儿子依旧滔滔不绝,唾沫乱飞,他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哪怕最简单的思考基本上都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理念。可能我和他之间的唯一差别表现在他对70分的满意和我对90分的要求上。说起来很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让我作出决定送他去英国读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不忍心再这样继续打乱他成长的节奏和速度。大多数时候,我们吵完,我都觉得我的怒吼深深地伤害了他,我急于求成,我舍本逐末。其实儿子流着眼泪拼命跟我辩论的,往往是我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的,是我从他出生到一直成长中想要保护并坚持的,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但此时在我眼睛里看到的,嘴巴里念叨的却只有他不断下降的成绩。一个暴怒的母亲对孩子的杀伤力让我自己害怕,不是儿子不自信,是我不自信,我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也没有给他足够适应上中学习的时间。

 

“妈妈,你去吗?”

——儿子申请去英国读书

先生对于申请英国的学校没有特别的介意。他的底线是工作忙碌完一天回家看见的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没有争吵,充满欢笑的家庭。如果送走儿子可以带来和平,似乎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我没有从他那里得到支持,也没有得到反对。

 

同时,多年来几乎每个暑假儿子在国外的夏校生活以及长期以来儿子在许多价值观上的认知都让我愈发得认为儿子有这个能力独立在外生活,他的“小留学生”的准备其实一直都在,此时不过是做了一个“启动”而已。其次,儿子离开我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挑战应该让他自己更加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逼迫”自己去更加积极地思考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而不是妈妈告诉他应该是什么。我宁愿他因为自己摔跤而后自己想办法爬起来,也不愿意他是因为我的拼命push得到一个我想看到或者更可怕的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放飞一个男孩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他只有14岁。

 

就这样,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始为儿子申请英国学校做准备。儿子对去英国读书这件事不置可否,除了有时会问我:“妈妈,你去吗?”在申请学校上,儿子正好处于青春期,对女生没啥兴趣,嫌她们幼稚,加上英国一般单性学校的学业成绩相对好于混校,而且英国私立寄宿制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基本上觉得大方向这条路应该不会大错。于是通过朋友找了一家香港的中介,经过测试,中介向我们推荐了三所排名在寄宿制学校里前20位的男校来申请。每次,我陪着儿子飞去香港参加考试,飞去英国参观学校,直到最后驾车送儿子入读其中的一所男校。

 

2016年9月,儿子开始了他“小留学生”的全寄宿学习生活。学校的寄宿管理在我看来不是非常严格,比如孩子可以24小时持有手机,虽然有每天21:45熄灯制度,但大部分时候还是靠自觉,孩子对学习的管理也基本上靠孩子们自己把握。每天有固定的做作业时间和锻炼时间,区分得比较开,没有孩子会把”自由“时间用来学习,锻炼就是锻炼,自由就是打游戏的时间,晚上自习的时间就是用来完成作业和看书的时间。既不紧张,也不轻松,周末也几乎是活动排好,几乎每一两周都有外出的trip。

 

儿子几乎一下子就从我每天听得到他吧啦吧啦嘴巴不停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等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声音变粗了,个子已经快要超过爸爸了,以前那么喜欢说话的一个孩子现在一下子就变成只会在微信里说”OK“,”好,知道了“的大小伙子了。

 

就像儿子经历过的每一间学校,儿子在这间英国男校里过渡的四平八稳,无论是语言文化上,还是学科学习上,抑或交友社交,他都过得波澜不惊。送他进学校那天,舍监说好三点家长们必须离开学校。儿子在三点前,在一个无人看见的角落,抱了抱我,说:“妈妈,等会儿,你不要回头,离开就好了。”结果,我酝酿了半天的眼泪,硬是没找到机会掉下来,他坐在宿舍一楼的椅子上,笑着,对我挥了挥手,意思是:你可以走了,不要回头。


儿子英国学校橄榄球队比赛

 

儿子去了英国上学后,我利用一次去英国的机会和他一些任课老师约见了一次,每个老师谈话的时间大概15分钟左右,远比正式的家长会时间长。我没有碰到人家说的老外老师会一味地说你的孩子好的情况,也许儿子就真的不是所有学科学得非常好,老师就实事求是地告诉我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也认真地听我告诉他们儿子的特点。学校的老师都很朴实,也感觉认真负责,不夸大,也不刻意打击。

 

每次发给舍监和儿子tutor(学习负责老师)的邮件都在24小时之内回复了。参加过一次学校家长们自发组织的Bonfire纪念活动,接触了一下那些英国家长们,感觉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家庭,都从事职业工作,做全职父母的并不多,问起他们为什么会把儿子送到这间学校,除了家离学校近的原因之外,他们给我的回答都是:这是一间在学术上要求比较高的学校,并且学校比较成体系的课外活动(他们学校叫做“theotherhalf”)也很好地补充了学科的学习。

 

没有意外,英国的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占全英学生的7%左右,top顶尖的学校就那些,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能考入这些好学校而自豪。至于背后他们花了多大的努力帮助孩子考入这些学校,我不得而知。


儿子去英国后,平时我和儿子微信通常互逗的对话

 

再过几天又到了儿子英国学校的半学期假,很快又要见到他了。我还是保持着每周一次通话、每个月给他写一封信的频率。最近的一封回信里,他说:“妈妈,我最想得到的礼物是智慧。因为我的智商已经够高了,当然再高一点我也不介意。对于留学,我觉得就是要思想上做好准备,要知道到了这里来以后,没有人会帮你搞定所有事。基本上所有自己的事都要自己管,自己搞定。”——这不就是我想看到的成长,不被我打扰,只被我远远地祝福和相信。

 

写于2017.05 儿子快满15岁


点图片阅读往期文章

“夏天到美国住一个月”,

中国家长的亲子结伴游新时尚


假期海外游学不仅需要家庭付出可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还要求家长清楚地回答:海外游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那些随父母去美国gap year的小学生,

收获了什么?回来后怎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有机会到外派海外工作,或者留学交流,一些中国孩子也跟随父母来到了海外,开始他们通常为期一到两年的海外生活。


从精英化的留学中介,

到精英化的留学大潮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句话在中国说了十几年。人们也许想不到,最先贯彻这句话的,是商业化的留学咨询机构。



关于“故事星球智库”


故事星球不只是一家培养孩子读写能力的机构,我们还怀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精神,准备在这个对教育泛焦虑化的时代做一些独立而高质量的研究。


在欧美,智库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和智慧。故事星球想在中国教育最跌宕起伏的时代,独立冷静地提供给公众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所以,我们成立了“故事星球智库” (Storyland Think Tank) ,将把我们的目光投向5-15岁孩子成长过程中,整个世界、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家庭结构、个人生活等相关主题,陆续发表一批研究和调查文章。以求真实、客观、理性、建设性地反映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侧面,并探讨真正的教育新模式。


现阶段,我们将每周最少推出1-2篇教育探讨类文章。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