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来运: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记者: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一季度经济的含金量如何?中国经济是否已完全恢复常态运行?
盛来运:今年一季度,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局良好。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8.3%,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同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可以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比较高、成色比较足。
客观看待经济形势,需要从多个视角分析比较,既看同比增速,又看环比增速;既看宏观总体数据,也看中观行业变化情况,还要看市场主体的表现和感受。
从同比来看,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8%,导致基数比较低。为初步消除同比基数的影响,我们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出两年平均增速为5%,这一增速就平稳得多。从环比来看,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一季度0.6%的环比增速说明当前经济恢复边际放缓。
最近很多专家在讨论经济是否恢复了常态,对此可以有3个参照标准:一是绝对水平,二是平均增长速度,三是潜在增长率。从绝对水平看,去年前三季度总量基本恢复到疫前水平,但从平均增速和潜在增长率来讲,还有一定距离。初步测算,我国现阶段潜在增长率在5.8%左右,有专家更乐观的估计是6%或更高一点。从这个角度看,5%的两年平均增速不仅低于2016年至2019年平均增速,而且距离应达到的潜在增长率还有一定缺口,说明当前经济仍处在恢复过程中,不能说完全恢复了正常状态。
从中观看,行业恢复不均衡。比如工业恢复相对较好,服务业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影响较大。一季度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长4.7%,而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都在6%以上。此外,微观主体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去年以来受疫情冲击更大一些。原材料价格成本在上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实体经济仍处在恢复之中。从这些情况看,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做好对企业的纾困帮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础。
记者:随着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越来越小,今年的GDP增速是否会逐季下降?
盛来运:去年一至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根据去年“前低后高”的事实,今年的同比增速大概率是“前高后低”。
同比增速由高到低,不能得出中国经济持续走弱的判断。要结合环比、两年平均等视角综合研判。实质上,从环比增速、结构优化、新动能成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一些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有条件有潜力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比如从先行指标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创近期新高,4月份保持51.1%的相对高位,表明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势头良好。
记者: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与往年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如何?
盛来运:过去5年,除去年一季度受特殊因素影响外,2016年至2019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均在1%以上,均值为1.8%,今年一季度0.6%的环比增速确实低于往年平均水平。但其中有一些特殊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去年四季度经济恢复较快,基数较大。而今年1月份至2月份局部地区出现散发性疫情反弹,给服务业尤其是接触性服务业带来较大影响,客观上影响了环比增速。此外,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接近潜在增长速度时,增量的变化是边际递减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向潜在增长率逼近,边际放缓也是正常表现。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盛来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但是,碳达峰、碳中和也将创造新发展机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并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转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中国经济会攻坚克难,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这是否意味着目前消费已恢复元气?
盛来运:同比高增速主要受去年低基数影响,如果消除基数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只有4.2%,低于过去几年常态化的平均增速,大概有两个点以上的差距。这说明,当前服务业和消费受疫情的影响还比较大,恢复至常态还需要继续努力。
不过,从3月份数据来看,消费正在边际好转。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月份至2月份提升0.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积极变化。此外,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为1.75%,显示出消费继续改善,也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比较广阔,潜力比较大,弹性比较足。随着疫情好转和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记者:一季度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而房地产开发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6%,如何看待这“一冷一热”?有人担心可能重回“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对此您怎么看?
盛来运: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高度关注。今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总量比2019年同期低3.9%,两年平均下降2.0%,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绝对量水平。制造业投资是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先行指标,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恢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观望气氛较浓。二是与企业的资金能力有一定关系。面对疫情,对企业来说保生存是第一位的。去年三季度以前,企业利润是负增长,四季度才开始转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自主投资能力。但是,这两个方面都在好转,企业效益已经出现积极变化。
目前有关各方都在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相信随着疫情有效好转和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会有积极变化。
关于对“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担忧,我认为不能从表面数据得出这个结论,而要从实际动力结构变化来分析,到底是什么拉动了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从“三驾马车”的贡献来看,今年一季度18.3%的GDP增速中,有11.6个百分点由消费贡献,贡献率达到63%;投资转化成资本形成拉动4.6个百分点,贡献率是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占2.2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3%。可以看出,一季度经济增长是消费、投资、进出口共同拉动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压舱石”作用明显。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回到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
记者:一季度CPI同比持平,但PPI却快速上涨,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如何看待今年的通胀压力?
盛来运:当前,我国市场价格走势出现了明显分化。一方面,CPI仍处低位,一季度同比持平,3月份由负转正增长0.4%;另一方面,3月份PPI同比增长4.4%,比上个月跳升了2.7个百分点,令市场担忧通胀是否会加速到来。
目前国际通胀水平确实有所抬升,主要原因有几方面,一是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在复苏,虽然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但一些发达国家疫情得到明显缓解,疫苗加快接种,增强了国际社会共抗疫情推动发展的信心。二是在总需求拓展的同时,生产端供应跟不上需求扩张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原材料生产国和供应国还没有及时复工复产,供需缺口是价格上涨的基础。三是一些国家扩张性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外溢效应,催生了世界范围内价格上涨的预期和趋向。此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盛行、技术封锁等都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负担。
对我国来讲,尽管来自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首先,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3%。第二,我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不支持出现大规模的价格上涨。从基本面看,目前我国生产扩张的幅度快于需求,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供大于求的现实使物价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从政策面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通过精准调控支持薄弱环节,通过“六稳”“六保”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第三,从结构性因素看,目前我国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至常年状态的90%以上,生猪的生产供应是有保障的,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通胀压力。第四,从传导机制看,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确实存在,但是逐渐递减。我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相对较长,下游产品竞争比较充分,很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会受到一定抑制。
从后期走势来看,由于基数、结构性因素及输入性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状态,但总体可控,全年CPI涨幅将明显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盛来运:为何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如何看待“变”与“忧”?
当前,受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结构调整阵痛释放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如何客观、全面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如何正确解读“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内涵?近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为何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
记者: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换挡,为什么还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盛来运:中国经济的“稳”,主要是指经济运行持续处在合理区间。首先,从经济增长来讲,增长速度换挡比较平顺,且近几年季度间增长速度波动幅度不大。初步核算,2018年,我国GDP达到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2018年4个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6.8%、6.7%、6.5%和6.4%,已连续16个季度运行在6.4%—7.0%的窄幅区间,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韧劲。
其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8年全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实现了低于5.5%的预期目标。就业形势稳定向好,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中高速阶段,经济增量持续扩大;二是三产在GDP中的占比超过二产,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用工的稳定。
再次,物价走势温和。2018年,CPI比上年上涨2.1%,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9%,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PPI比上年上涨3.5%,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此外,外贸外资好于预期。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05050亿元,首次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7%;货物贸易顺差23303亿元,比上年收窄18.3%。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4.6%,是2011年以来的出口最高增速;进口同比增长10%。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3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01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0727亿美元,连续2个月回升,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记者:近年来,我国季度GDP增速的变化曲线大致呈现为一条水平的直线。有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甚至认为是统计部门做平了增速步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盛来运:自2015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16个季度在6.4%—7.0%区间窄幅波动。这样的窄幅波动确实不容易。但这不是统计部门控制的结果,而是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的实际表现。
从理论上讲,经过8年左右的增速换挡,中国经济成功地由原来的高速挡切换到现阶段的中高速挡,增长速度向这个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收敛,在服务业和消费分别成为供求两侧的主动力情况下,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高,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从同期相关指标看,经济增长是有支撑的。从1979年至201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5%,财政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8%,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名义增长13.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住户存款余额年均名义增长22.8%。如果没有GDP平均9.5%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社会财富积累。
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2%,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9.1%,新增就业1361万人,没有6%以上的增长,不可能有每年新增就业1300万人左右。
这说明,GDP指标与当期其他指标总体上是协调匹配的,数据是可靠的。
还要说明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国家统计局从工作层面上也把统计数据的质量作为全过程、全员、各方面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目前,我国GDP核算范围、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与国际标准是接轨的;在统计调查中,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并充分运用行政记录、大数据等资料的统计调查体系,为我国GDP核算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我国还不断强化依法治统,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构建了警示和惩戒统计弄虚作假机制。因此,经济数据总体上是真实可靠的。
中国经济“进”在哪?
记者: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盛来运: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是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有“进”。
在“破”方面,2018年,我国结构性去产能继续深化,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
在“立”方面,2018年,新动能发展壮大,新的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全国新登记企业670万户,比上年增长10.3%,日均新登记企业1.84万户。新供给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6.1%和12.9%,分别快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6.6个和7.4个百分点。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6.4个百分点;完成快递量507亿件,增长26.6%。
在“降”方面,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88元,比上年减少0.2元。
二是三大攻坚战上有“进”。
风险防控效果初现。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截至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标准。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4.96万亿元,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为3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宏观杠杆率趋稳。2018年末,M2/GDP为202.9%,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微观杠杆率下降。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深入推进。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完成。产业、就业、教育等扶贫重点工作取得成效,贫困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高于全国农村增速1.7个百分点。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PM2.5的浓度同比下降9.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继续下降,2018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上升。
三是结构优化有“进”。
产业结构方面,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是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服务业升级发展,201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3.4%。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需求结构方面,消费基础作用进一步巩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出43.8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表现活跃,服务消费占比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8781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44.2%,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质量上有“进”。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5%,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快于人均GDP增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首次突破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此外,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结构调整阵痛持续释放,但转型升级的大势未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这份成绩单是来之不易的。
如何看待“变”与“忧”?
记者: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如何理解经济形势中的“变”?
盛来运:“变”,主要是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首先反映在外部环境上。当前,世界经济在分化中趋缓,美国经济增速回落,欧元区经济疲弱放缓,日本经济艰难前行,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增速回落。根据WTO预计,201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3.9%,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近期,WTO下调2019年货物贸易增速0.3个百分点至3.7%。全球股市债市异常波动,金融市场风险积聚。中美经贸磋商尚未完全结束。此外,地缘政治冲突不断,风险挑战增多。
其次,从微观基础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不小困难。行业企业分化较为明显。201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增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企业融资难仍然较为突出。
再次,市场主体的预期在发生变化。从企业信心看,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9.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从投资者信心看,2018年末,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比年初减少13.2万亿元。从消费者信心看,2018年四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1.4,比上年同期回落1.2点。
记者:在您看来,变中有“忧”,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盛来运:“忧”,主要是指宏观调控中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由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新变化带来的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经济下行压力和宏观调控难度。
一是需求动力有所减弱,下行压力仍存。从投资看,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略有回升,但2018年增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比上年大幅回落15.2个百分点。从消费看,市场销售有所回落,热点商品明显降温。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9.0%,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速为8.2%,为2003年6月份以来的次低增速。汽车、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回落。
二是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2018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增速连续5个月回落,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同比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6个和31.4个百分点,其后续影响有待观察。
三是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所上升。当前,我国财政金融风险隐患犹存。财政收入由增转降,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仍在,信用违约事件增多,股票质押风险上升。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避免监管政策叠加诱发风险事件,即所谓“处置风险的风险”。
如何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
记者: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们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盛来运:虽然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现阶段经济具有较多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经济不会失速,而是下有支撑。我们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稳定预期,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的转型升级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
2019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更开放,深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内生动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政策力度,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要增强发展信心。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市场空间广阔,有近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潜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我国有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工业门类齐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其中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800多万人,劳动力优势仍然比较明显。此外,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创新创业势头正盛。
二是要转变发展观念。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思维。要用新的视角看经济,坚决摒弃唯GDP论的发展观、政绩观,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
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好倒逼机制推动核心产业发展上水平,尽快改变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因势利导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建立创新决策容错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四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机制、国有企业、财政金融、收入分配等关键领域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海外疫情反复或成全球经济复苏“拦路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世界银行近日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进展以及发达经济体的政策支持措施。自4月以来,印度日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连创新高,持续恶化的疫情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多个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了对印度的经济预期。
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失控将对印度本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如果印度疫情外溢,可能会拉长全球抗疫时间,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将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尽管全球通胀预期在逐渐升温,但主要发达经济体选择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中旬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并将维持每月不少于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直至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
3月下旬,日本央行宣布,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为达成2%的通胀目标,该行将坚持不懈地实施强有力的宽松政策。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2月份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澳大利亚央行3月初也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的历史低位不变。澳央行行长菲利普·洛此前表示,目前的低利率将至少维持到2024年。英国央行近日表示,由于疫情下的英国经济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的历史低位,同时维持8950亿英镑的债券购买计划。
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风险更大。尽管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是为抑制本币贬值和高通胀,不得不及早加息。
虽然目前巴西的疫情依然严重,经济也没有恢复,但通胀不断上升。巴西中央银行近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2%上调至2.75%。这是巴西央行自2015年7月以来首次加息。土耳其央行近日也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9%。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土耳其年化通胀率已升至15.6%,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与2018年年初相比贬值逾50%。俄罗斯中央银行近日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4.5%。这是俄罗斯自2018年年底以来首次提高基准利率。俄央行指出,此举旨在应对迅速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并稳固本国货币。
随着发达经济体央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遭受疫情严重打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内外环境,复苏之路或将更加曲折漫长。而印度疫情失控使全球疫情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将对新兴市场造成持续冲击,在多重因素叠加的推动下,全球主要通胀仍将存在一定上行动能。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