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啦!近20万尾小鱼放流入海
今天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7日上午,“6·6全国放鱼日”“6·8全国海洋宣传日”厦门主题广场活动在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6·6全国放鱼日”的活动主题是“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6·8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开展增殖放流、严格实施伏休制度、恢复红树生态系统、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等手段,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生物养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副局长王锋(右二)与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曾东生(右一)携手放流一袋鱼苗(王火炎摄)
志愿者们在集美大桥附近放流一龄中国鲎苗(蔡红花摄)
6月8日下午,在集美大桥附近开展中国鲎放流活动,共放流中国鲎5000只。本次放流的中国鲎是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与集美大学合作繁育的一龄苗。
本次放流的一龄苗中国鲎(蔡红花摄)
作为一名从事生态研究的大学生,我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希望大家爱护海洋环境,多使用环保产品,不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不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共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珍稀海洋生物。
据悉,今年市海洋局还将陆续放流往年常见的大黄鱼、长毛对虾等7个经济物种,文昌鱼、中国鲎2个珍稀水生物种,共计放流41073万尾(只)以上。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所长陈国斌
每个品种都有不同的栖息地,我们会根据物种,选择放流的地点。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周边海域,适合黄鳍鲷、黑鲷的生存;大黄鱼是恋礁性物种,一般选择在无人岛礁周边放流;珍稀物种中国鲎适合在泥沙较多的滩涂,文昌鱼会选择放流在以沙为主的海滩。今年放流新增了拟穴青蟹,这是一种类似于锯缘青蟹(俗称膏蟹)的品种,把更多的本地品种放入厦门的大海中,有利于增加渔业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
原本是淤泥滩地的下潭尾,如今种植了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让人感受到海洋生态修复后的独好风景。对于生长速度缓慢的红树林来说,人工培育须花费十余年时间。
如何更好地推进红树林引种和培育?6月7日上午,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北岸的厦门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正式揭牌。
作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配套场馆,引育种中心的建设获得了国家资金的支持,不仅设有育苗室、实验室、标本室、科教展示区和会议室等,还有约5.18万平方米的室外种植面积,分为红树林种植区、耐盐碱植物种植区和耐盐碱推广驯化植物种植区等。
建设引育种中心是集南方海岸带、海岛及其他耐盐植物收集、引育种、展示、科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专类园,同时也是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地、海洋生物基因库、国家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重点基地、全国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引育种中心目前已有海岸带植物80多种,其中乔灌木50余种,未来还将引育、孵化更多的品种。
在新成立的厦门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学实践基地6月7日同步揭牌。从2005年开始,以厦门大学林鹏院士为首的红树林科研团队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种植了约6公顷实验林,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今已人工种植了约8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
这是我来下潭尾最干净的一次。研究红树林,必须看准潮水,穿上水裤下到滩涂,每次都是一身泥。滩涂上的秋茄,它们就像宝宝一样,我们看着长大,有了引育种中心,以后我们还会种下更多品种的红树林。
据悉,未来引育种中心将加强与在厦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生物引育种行业的发展。
通过显微镜探寻海藻结构的奥秘;在趣味问答中感知海洋生物冷知识;通过VR眼镜等沉浸式体验揭开海洋深处的面纱……就在上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厦门研学团抵达厦门集美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开展为期7天的“弄潮闽南·探秘海洋”研学实践活动。
借“6·6全国放鱼日”“6·8全国海洋宣传日”的契机,市海洋局举办了一系列配套活动,从5月底一直延续到今年下半年海洋周期间。此举旨在推动海洋意识教育,培育大众海洋意识,助力海洋强市建设。
“弄潮闽南·探秘海洋”研学实践活动为期七天,虽然孩子们来自距厦门4400多公里的新疆库尔勒,远离大海,但通过丰富有趣的研学实践,一颗颗海洋文化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海藻的结构
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是我市海洋特色研学路线之一。2019年9月,市海洋局推动成立厦门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研学联盟,联盟由108家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等单位组成。
联盟成立以来,梳理出十余条成熟的海洋研学线路,并建立各种涉海学生社团、涉海兴趣小组、海洋意识宣传志愿者队伍,陆续开展研学活动20余场,带领孩子们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
据了解,我市已有“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6家,分别是厦门大学、科技中学、人民小学、乐海小学、天心岛小学以及鼓浪屿海底世界等,为市民了解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提供了好去处。
6月6日,一场“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沧区青少年帆船培训基地举行。这场活动由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厦门市帆船游艇运动协会主办。
以画为媒,以帆为介。人们不仅可以观赏青少年的水上竞赛,还能观摩海沧区天心岛学生们的书画展。其中,青少年帆船赛吸引来自福州、厦门等地的30余名青少年参加比赛。主题画展共展出60余幅书画作品,表达了学生们对海洋保护迫切的心情,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
活动展出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厦门湾增殖放流已开展19年
厦门湾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始于2003年,至2021年已连续开展19年。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投入地方财政经费270万元,中央财政经费308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至2020年,厦门与金门连续开展了6(年)次两岸联合增殖放流活动。今年受疫情影响,金门方面暂不举办增殖放流活动。过去六年中,厦门共放流1551.68万尾,主要是大黄鱼、黄鳍鲷、黑鲷、真鲷和石斑鱼等5个品种;金门放流65.5万尾,主要品种有远海梭子蟹、黄鳍鲷、黑鲷、平鲷、四指马鲅、中国鲎。通过这个活动,双方建立了共同维护厦金海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机制,同时加强双方增殖放流工作的融合交流,增进了两岸的鱼水情谊。近年来,市海洋局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主要放流16个品种
厦门放流的主要品种有长毛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三疣梭子蟹、真鲷、黄鳍鲷、黑鲷、花鲈、石斑鱼、大黄鱼、大弹涂鱼、波纹巴非蛤、江蓠、中华鲟、文昌鱼和中国鲎等共16个品种,其中已放流甲壳类种苗54亿尾、海水鱼类种苗7700万尾、贝类240万粒、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珍稀保护生物类中华鲟818尾、文昌鱼80万尾、中国鲎14.6万只。6月7日在下潭尾放流的黄鳍鲷与黑鲷(王火炎摄)
补充生物群体资源完善生态系统
多年来的增殖放流取得了明显成效。增殖放流补充了生物群体资源,使一些重要品种的资源量显著增加。曾经在厦门海域多年不见的长毛对虾等海捕产品现已在市场上经常可以买到。在厦门湾近岸已发现一定数量长毛对虾野生苗,在厦门、东山和金门海域,还能捕获到小群体的大黄鱼等。增殖放流还可完善生态系统,增加水生态能量传递,对生物资源的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资源量的提高,某些濒危物种资源量增加,近几年通过监测,厦门海域生物链顶层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百公里遇见率明显回升。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宣传与舆情办出品
来源:厦门日报
文字记者:吴晓菁
通讯员:李心
编辑:晓煜
编审:杨璐 佘逸
醉美海洋周,下潭尾海洋文化嘉年华邀你来打卡~
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又上央视了!
我是一只鱼,今天有个小朋友送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