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俞思平:重庆责任 重庆机遇
重庆责任 重庆机遇
——读政府工作报告
俞思平回眸五年,累累硕果;展望未来,责任在肩。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既是一份成绩单,也是一份责任书。这更是一份“机遇清单”。一个地方、一个人,都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座标,找准自己的奋斗路径。对重庆来说,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标注发展目标、找准发展抓手、拓宽发展路径、创新发展赛道、守护发展底色,最终来形成闭环。对每个重庆人来说,也同样可以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衣食住行”的解决之道,去闯出“创新兴业”的辽阔蓝海。
01
读报告,标注出重庆发展的清晰目标。“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清晰的GDP数值,体现了一种发展的信心、决心。有目标,就要有担当。如同一个公司制定了全年目标,每个员工也都会据此确定自己的“KPI”。在国家目标面前,作为全局中之一域,重庆必须要有自己的担当。重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是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把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思考、理解、判断,不难看出,这里映照的正是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的使命、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担当。首先,6%以上是一种大局观,与重庆在全国经济版图、西部地区经济版图中的定位相一致,是站在全国大局中考虑问题、主动作为的结果。其次,6%以上具备现实操作性,考虑了去年经济的低基数,兼顾了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需要,与我市增长潜力相适应,是充分调研、深思熟虑的结果。“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个定调,正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系统认知。而重庆的目标定位,正是对此勇敢自信地回答,体现的正是责任担当。当然,6%以上这个目标并非简单就能达成。这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我们主动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各项目标,明确了“六个显著提升”的目标,谋划了接下来的路线图。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落脚到“五个新”的方方面面,聚焦到包括“奋力抓好扩内需稳增长,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等在内的十一个方面重点工作,变成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切实行动。勇担时代重任,发挥自身优势。重庆,必将有效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最大限度激发山城儿女的奋斗激情和创造热情。一个崭新的重庆,必将在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02
读报告,找准重庆发展的精准抓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定的具体任务。时间倒带到大年初七,节后上班第一天、“新春第一会”上,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3月3日下午,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随即,全团建议之一也揭开面纱: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提交《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这一切的行动举措,正是“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的有力回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以“一号工程”为总抓手来牵引重庆发展,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美好愿景:她是生活富裕的、经济繁荣的——区域带动力和竞争力强大,在中国的版图上,像一颗宝石一样闪耀在中国的西南。她是交通便捷的、资源充盈的——全国各地人员流动频繁,天南海北货物往来通畅,成为贯通中西的重要枢纽。她是治理高效的、美丽宜居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新重庆,将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抓在手中,方知分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洞悉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短板:综合实力仍然偏弱、极核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够强、标志性成果还不够突出。面对不足,需要找准方法论。重点任务有没有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对过去的做法,有没有定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对一些重点问题、复杂问题,有没有用好专班机制?对每一项重要活动,有没有列明目标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闭环?面对不足,需要更加聚合力量。为此,“十项行动”应运而生——“全力培育建设现代化重庆都市区”“提速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抓手,不是一种“抽象的意象”,而是完备的规则、持久的规范、畅通的机制。抓手,就是一种“具体的行动”,非“深入基层、下沉一线”不可,非“找到关键短板、抓住问题要害”不可,非“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形成‘滚雪球’效应”不可,非“实干争先、比学赶超”不可。政府工作报告,既是再部署,也是新动员。当时与势来到我们身边,“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就是重庆儿女共同的信念,“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是山城人民共同的目标。时代重任,不可懈怠:“一号工程”,全力以赴。
03
读报告,找到重庆发展的方向路径。“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思路方法。向海而兴,开海则强。在传统意义上,开放多是“东部的事、沿海的事”。这是因为,过去水运是商品贸易及要素互换的关键一环。但是,开放对处于内陆腹地的重庆来说,同样能不断裂变出发展新动能。当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形成叠加效应,重庆也就拥有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全新路径。这正是开放的精妙之处:形势变化,视角变换,让劣势变成优势。在重庆开放过程中,这样具象的数字表现足以标注出价值。——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水平全国领先,国际航线增至109条;——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投入运营,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外贸进出口增至8200亿元,服务贸易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这也正是回应国家对重庆的定位之一,即“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重庆勇担使命,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开放之于重庆的牵引能力、加成作用必将更甚以往,进一步壮大开放型经济必然大有作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重庆正在为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来渝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重庆正在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加快建设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示范区。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写入其中。这正是“国之大者”,正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面临的重大机遇3月3日下午,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全团建议——进一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这就是拓宽重庆的发展路径、走向更加开放发展的具体体现。因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物流通道,也是一条连接内外的交通“新干线”、激活区域经济的合作“大动脉”、扩大开放的国际“网络”。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对于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争当西部地区开放开发、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意义十分重大。“天生襟度容江海”。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这正是重庆面向未来的姿态。一座真正开放的城市必将前途无量。
04
读报告,找到重庆发展的创新赛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强调这条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赛道。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之路无法绕行。因为数字经济是新经济革命,是经济竞争、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的主战场,是经济增长的快变量、未来经济的增长极,是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点,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引擎。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在2023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一次出现了50余次。重庆在“推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如此倚重,正是基于创新的裂变价值。因为数字化是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是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迈向现代化的关键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必答题。重庆数字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407个,新认定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60个,推动企业“上云”1.3万余家……不久前,重庆还与数字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产业链和生态,持续深化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合作。这表明,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重庆数字化治理也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大力推进“渝快办”,在户政、纳税、社保、民政等领域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时在线、渠道多元、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和生活指引……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应用,正在成为重塑市域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从“智造”到“智治”,从产业到民生,重庆正如中国联通集团董事长刘烈宏所说:“是一座富有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城乡处处充满了拥抱数字化的浓厚氛围”。但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重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也不容易忽视。重庆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规模小、龙头企业少、融合速度慢等问题,亟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让数字化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对此,我们必须要勇敢叩问:数据孤岛能否打破?重复建设是否存在?推进机制是否顺畅?领导干部的数字化素养是否达标?有没有真正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好经验好做法?重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底座,建立建好“一朵云”“一张网”“一本账”,以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实现高效协同、整体智治,更好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面对这条复杂的创新赛道,需要我们从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中找准场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时序推进、久久为功。发展数字经济,是一种思维认知,也是一种能力方法。掌握了数字技术、具备了数字思维、提升了数字认知,我们才能在未来竞争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读报告,划定重庆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强调,就是将绿色划定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并叮嘱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力促重庆高质量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开启重庆高品质生活,这是重庆笃定的选择。发展,再不能走牺牲环境的老路——大渡口区,曾有“钢城”之称,一度烟囱林立。为了实现绿色转型,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外迁后,大渡口持续转换新旧动能,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目前已集聚生态环保企业140余家。生活,有了推窗见绿的更高品质——“清晨,和家人去沿河步道晨练;晚上,约三五好友去秀湖公园骑行。重庆确实是个宜业宜居的好地方。”这是籍贯在山东日照的32岁年轻人魏宗磊的选择。对他而言,含绿量和获得感息息相关。绿色转型,企业用行动来证明;宜居城市,人们用双脚来选择。如今的重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5%;创建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一串串数字,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优的巴渝大地“山水画”。因为人不负青山,青山才不负人。我们要追求的不仅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关于“污染防治”,重庆坚决实施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控制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这一举措,正在呼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关于“生态修复”,重庆将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万亩、国家储备林100万亩,治理坡坎崖100万平方米。这一举措,正在呼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关于“节能降碳”,重庆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促进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优化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这一举措,正在呼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这是重庆担当,更是上游责任。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重庆要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方方面面,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比如,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脆李、榨菜等产业,推广“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品牌,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绿色,是一种发展底线,更是一种转型模式。重庆,正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使土地生出“金元宝”、山间长出“摇钱树”、乡村变成“聚宝盆”。守住绿色,护住生态,山才会更绿,水才能更清,我们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春日万象,美不胜收。两会时间,期盼未来。一份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份指引发展的行动标注。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是要读懂其中关于发展的深刻逻辑。回应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是要在大国叙事中给出我们自己的时代回答。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星光不负赶路人,未来属于奋进者。对重庆来说,只有以系统迭代、闭环管理的思维能力,拿出战高温、灭山火的精神气魄,唯实争先,真抓实干,才能不负殷殷嘱托,交付重庆答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念重庆,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我们怎能不责任在肩?我们怎能不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