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科创成果背后的人才故事|看二氧化碳如何变“碳”为宝

重庆人社 2024-01-17

二氧化碳如何能变废为宝?在即将到来的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的“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或许能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减碳迫在眉睫。而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毛华中博士的选择性纳米膜碳捕集及利用(CCUS)技术,则通过技术革新,让全球减碳有了新思路。
▲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毛华中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强烈的爱国热情驱动毛华中及其团队归国做贡献。三十多年来,他专注膜技术及其膜反应器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围绕CCUS技术创新性开发了“选择性纳米膜+化学转化”(CCC)技术,研发制造亚洲首套CCC碳捕集及资源化装置。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能扭转传统CCUS技术在碳捕集(特别在煤电领域)示范项目持续亏损的局面,CCC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多赢的技术。”毛华中说,该项技术完美解决了传统CCUS技术应用场景受限、占地面积大, 严重亏损的痛难点问题,弥补了中国在碳捕集和资源化这一块的短板。
“‘选择性纳米膜+化学转化’(CCC)技术以最先进的纳米材料选择性特种分离膜HNF技术为核心,使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经过选择性特种分离膜的捕集和反应浓缩提纯后,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最终转化成负碳的工业级原料产品如碳酸氢钠、碳酸钠等。”毛华中娓娓道来:“1吨二氧化碳可生产1.8吨的碳酸氢钠。每吨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在一千元左右,而通过该项技术获得的碳酸氢钠可产生的利润则有三千多元,真正实现了扭亏为盈。”
“二氧化碳不再是工业废气,相反,它是可以为工业带去正向收益的资源。”在毛华中看来,二氧化碳大有可为。
据了解,截至目前,毛华中及其团队研发的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产业化项目已经同山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工厂签约合作,并即将大规模投入应用。今年,该项目还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境外)赛高端装备制造赛道金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碳捕集与资源化(CCUS)产业化项目已落地重庆万州区博联热电联产厂区,进行国内首套工业化示范项目展示。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产生1.8万吨纯度99%以上的碳酸氢钠资源化产品,供给当地化工厂使用,同时获得1万吨CCER配额指标。
“未来,‘选择性纳米膜+化学转化’(CCC)技术还将在中国进一步产业化落地,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水泥厂、钢铁厂、化工厂等领域,届时,可解决我国火电(燃煤)行业50亿吨二氧化碳降碳的问题。”毛华中表示,希望通过亮相本次成果展,让更多人关注到选择性纳米分离膜碳捕集及再生利用CCUS示范项目,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重庆日报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经济日报头版关注重庆等地——人力资源服务跑出“加速度”

新重庆人才打Call 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系列——郭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寻科创成果背后的人才故事|看二氧化碳如何变“碳”为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