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丨新职业之“新” “新”在时代温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六批征集新职业工作日前截止,新职业范围将再一次扩容。而在我们身边,新兴职业也在日益涌现。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升级,职业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新的舞台有怎样的风采,走进他们的故事。
“民宿管家是消费市场催生的新职业,作为民宿管家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全方位为客人服务,愿意把这里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我的人生和这个民宿息息相关。”
民宿管家,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的新职业之一。它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张婧怡,鉴宽山院的一名90后民宿管家。
“民宿管家看起来不难,但是什么都得会。插花、茶艺……甚至水电工也会一点,我现在也算个‘全才’了。”
插花、茶艺算是他们的日常必备技能,而策划团队活动、带客人感受当地非遗文化才是她们的“加分技能”。
“工作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情是跟客人交谈。客人们来自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工作,跟他们聊天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事,体验多样化的文化碰撞,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张婧怡看来,网友将民宿管家称为“远方的家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提供的定制化服务,比如民宿管家提前了解客人的口味和忌口,为客人搭配餐饮;根据客人的音乐风格制定播放列表……也在于他们跟客人相处的方式,也是民宿管家的独特之处——“有朋自远方来”的工作状态。
“民宿管家”,是人社部此前发布的新职业之一,可能在大家看来,民宿代表着“诗和远方”,可在“管家们”心里,“诗和远方”那是留给游客的,作为职业从业者,这份工作并非外表的亮丽。会插花、懂茶艺,必要时变身“水电工”,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策划民宿特色活动、定制旅游路线,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维护网上店铺,增加客户黏性。总之,不是个简单活。
这两年,民宿业蓬勃兴起,美团民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台上的民宿从业者同比增加47%。重庆市相关意见也明确,力争到“十四五”末,住宿从业单位达到2.5万家,尤其是鼓励特色民宿、精品民宿集聚发展。巨大的市场,对从业者的需求亦持续增长,管好这个“家”,需要“十八般武艺”,还需要一份有情怀的耐心和细心。
“婆婆我手上拿的这个是啥子?”
“圆笔”
“我手上戴的这个东西呢”
“手表手表”
“那你每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呀?”
“每一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唱歌了嘛”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一种新兴的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应运而生。
何瑶是重医一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的一名90后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她手中的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报告,涵盖了感知觉与沟通、认知与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四个方面,通过多个项目分数加起来进行最终评估,就可以判定老人的能力等级。
“认知是多少分、近一年有没有住过院、有没有药物过敏……我们会将这个评估内容传递给一线工作人员,然后他们就会知道这个老人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喝水、然后有没有其他的生活习惯。”
在此之前,何瑶一直从事养护方面的工作,在与老年人长时间的接触中,她渐渐发现,由于语言、认知等方面局限,许多老人无法清楚准确地表达个人的养老需求,从而影响养老服务质量。
而对老年人能力等级的评定是制定养老护理方案的重要依据,能客观地反映老人的养老需求等问题。不过,在评估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老人,他们也会遇到诸如沟通障碍、老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式各样的困难。
在她看来,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门槛其实说高也不高,高的话是在于作为一个养老人员对于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是一定有高要求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当问到职业这份职业的获得感时,她笑道:“最让我高兴的事情,就是婆婆爷爷可以记住我的名字。”
“小时候,他们陪伴着我们长大,当他们老了,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幸福,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020年7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作为新职业正式发布;2021年2月,人社部颁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养老服务队伍中,认真“倾听”每一位老人,不仅是他们的“面试官”,更是他们的“守护人”。
“老人不是在我们工作的地方生活,而是我们在老人生活的地方工作。”
“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感悟怎么去珍惜身边人。”
2019年以来,人社部先后发布5批新职业,同时修订颁布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净增新职业158个。比如大家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的外卖小哥,成了官方新职业“网约配送员”,这可不是简单的称呼上的变化,国家为此确定了职业技能标准,让网约配送员有了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那么,什么才算新职业?职业不断“上新”,又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点和趋势?
近年来,人社部发布了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等一大批新兴职业,既是呼应和满足新消费需求,也体现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新方向。数字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就业蓄水池;短视频平台成为年轻人一站式学习、工作、就业的舞台;数字化服务,既塑造了新的商业生态,也更深入地满足人们今天多元化、精细化的生活需求。
重庆,也正在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强基提质工程。截至目前,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竞赛集训基地等平台近1000个,创建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66个。让技能人才与产业共成长,重庆还大力推进新职业竞赛,将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健康照护师等10余个新职业纳入“巴渝工匠杯”大赛项目,为新职业就业者创造事业新舞台。
每一份新兴职业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段鲜活的故事,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回归乡野的新农人,成为种粮高手、民宿管家,给乡村带来新气象;非遗传承的新匠人,用新意做手艺,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快车”,“老物件”成为新“潮玩”。而新职业之所以“新”,不仅仅体现在新技术、新趋势、新需求,也在于其初出茅庐、初露头角,怎样从制度予以更多的呵护?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正高级经济师熊艳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职业正在应运而生,人才缺口也在不断扩大,就业的内容、方式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熊艳建议,首先从新职业的宣传入手,面向社会对新职业的价值意义、工作内容模式、发展前景以及通过举办一些技能性的大赛这样的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加快制定各种新职业的岗位职责、技能标准以及操作规范的内容,对新就业群体的职称和职业技能评价等 应该给予制度保障,对自主创业人员在创业初期也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
新职业是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产物,他们的成熟壮大,也检验着我们社会的创新活力。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完善制度保障,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这既是为劳动者标注美好生活的方向,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