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丨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明确的目标要求。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如何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政策如何落实?如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
黎勇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问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制度机制层面,重庆市人社部门有何举措?
黎勇:重庆市人社部门始终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工作,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积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重庆探索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标体系,在全市建设首批7个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和200个示范社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23.1%,同比增长4.5%。
当前,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数量持续增加、“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工作面临不少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在制度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组织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岗位开发、资金投入以及就业服务活动,形成“大就业”工作格局。将失业控制、居民收入、权益维护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成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加力稳岗拓岗,统筹用好失业保险降费、就业补贴、税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政策,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不断挖掘新的就业岗位,培育新的增长点。服务新质生产力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聚焦市场紧缺职业工种、产业用工需求,推行“岗位+培训+就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缺工种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培训补贴目录”3个“3+”组训模式,持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
问
为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生态,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还需哪些努力?
黎勇:首先,优化就业环境。开展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评估,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指引企业合规用工,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纠治拖欠工资、虚假招聘、“黑职介”等违法违规行为。
其次,鼓励创业创新。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构建“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相互衔接的支持链条。举办创业大赛,联动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全方位、集成式创业服务,探索建立创业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推动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尊重创造的创业生态。
另外,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辐射全域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每个社区配备劳务经纪人,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网格。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做实做细就业服务。
最后,注重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就业驾驶舱”,围绕个人和企业的全周期服务,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创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用好“一库四联盟”等数字平台,推广“渝职聘”等数字应用,通过数据共享、实名管理、业务联动,使服务端更加高效便捷,治理端更加精准智能,促进供需有效匹配。
问
如何强化人才支撑,
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新红利?
黎勇: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目前,全市专技人才233万人,高、中级职称占比超过50%;技能人才总量5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8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1.7%、保持西部第一。2023年全年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308场,共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同比增长19.4%,其中新招收博士后1316人,同比增长23%。创新聘用416名退休“双高”人才服务基层,同比增长249%。
同时,把人社数字化改革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供需有效匹配、服务更加精准、管理科学高效。全面建成“智慧人社”,创新打造“135N”数字人社体系,建成“一数一源”人社数据仓,迭代数字人社大脑,升级人社西部数据实验室,开发“人社综合指数”,实现人社业务“一窗综办、一网通办”。推动“渝悦·根治欠薪”“渝悦·就业”“渝悦·社保”3个应用纳入数字重庆“一本账”,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高质量就业等“综合场景”拓展,形成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新成果。新上线员工录用、企业职工退休、灵活就业等“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项,累计达到17项;新增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征地安置人员缴费补贴2项政策“免申即享”,累计达到11项。建立以无感认证为主的“131”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体系,服务覆盖率100%。全市115项及川渝32项协同试点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