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帘难题的破解姿势
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咸鱼法学
布帘难题的破解姿势
作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盟主大人
无论是走路还是开车,走在十字路口,我们并不会恐慌,而都会自然而然的各走其道。这是因为诸如“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解决了我们在行动中的协作难题。如果没有这些明文规则,我们都难以想象每天上路提心吊胆的感受,还有能脑补出来的血肉横飞。
成文的规则给我们提供了确定性和预期性,让我们在社会行动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协作难题,但是没有明文的规则来解决,或者说明文规则的解决并不理想。
在冬天的东北地区,保暖是第一要务。在东北很多高校,为了保障室内的暖气尽可能少地流失,往往会在人们经常出入的教学楼、食堂和宿舍门口挂上厚厚的棉布帘子。棉布帘子在保暖的同时也遮挡住了人们进出的视线。当你掀开布帘出去的时候,你不知道帘子外面是否有人在准备进来,所以经常产生两人相撞的事情,甚至很多次差点被对方来一个隔帘打脸。
解决这个协作难题并不难,只需要制定明文规则并通过显明的标志加以引导。诸如在多个门同时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右进左出”的原则,在左右门的布帘上表明“进”和“出”,或者在只有一个门进出的情况下,可以在布帘上左右边标明“进”和“出”,从而避免隔帘打脸的情况。明确的成文规则或标识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协作难题,但是令人奇怪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解决方式却“难产”很多年。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协作难题都需要成文规则加以解决,也可能通过实践基础上的习惯来自动调整。诸如说校园中的自习占座,并非都有明文规则进行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习惯在发挥着基本作用。但是对于冬天的布帘难题,并不存在实践习惯的调整,因为来来往往的人们很难形成习惯,而且这种情况也缺乏占座问题上经常会有的协商。即便遭遇隔帘打脸的尴尬后,人流量的巨大,也让单次协商根本就无助于下次不被“打脸”。
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布帘难题并不令人感到困扰或麻烦,所以没有推动制定明文规则的动力。尽管每个人在冬天都会从门中进进出出,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会遇到布帘难题,因此从频率的角度来看这可能并不构成生活的难题。尽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布帘难题,但并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最多就是两个人会撞在一起,来一次亲密接触。这和开车上路面临的危险并不是同一个重量级上,所以并不会被人重视。但是很多人依然会抱怨布帘难题对生活造成的不便。
制定规则的个人成本和有权机关的忽视也是促使明文规则难产的原因。人们愿意接受频率不高和后果不严重的“小麻烦”的原因可能在于改变现状的个人成本太高,因为解决布帘难题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出面,其中的成本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即使很多人会抱怨布帘难题带来的不便,但并不会采取提出制定明文规则的行动。此外,有权制定和实施明文规则的管理部门可能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麻烦或难题,一方面,有权部门的领导可能并没有遭遇过布帘难题,自然不会认为存在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就如同领导不去食堂吃饭,所以饭菜难吃且贵这个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另一方面,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提议的情况下,管理机关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也是常事。
生活的小事往往是社会上大事的投影,小事的解决方式也映射着整个法治运行的基本态势,一个简单规则的确立和实施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我们会看到问题经常依然在那里,人们只是默默地绕了过去。
PS:本文原载《检察日报》,内容有所出入,但盟主大人已授权~
图文编辑
不正经的大剑
觉得好就关注转发吧~
咸鱼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