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施讲故事 “中国的传统节日”
老施讲故事
过了元旦,又是新的一年了。
中国传统的新年,是从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开始。说起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那是比西方五花八门的,各种以“人”为中心节日,要“伟大”的多。不信,我就来一一讲给大家听听:
首先,讲讲节日的来源。
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等一般都是因为某个人而来,历史仅仅几百年,即使是圣诞节也是因为圣人耶稣,纪元之后才确定,圣诞老人的出现更是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事。而我们中国,在公元前就出了个圣人孔子,但至今也没给他设节。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结合日、月、天、地、阴、阳等自然规律慢慢形成的,即使是至圣先师孔圣人也只能纪念他的诞辰,没能设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重阳”为大。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因此“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重要节日。由两个单数组合而成的“二、六”月节日“二月初二”、“六月初六”也是重要节日,但由两个双数组合而成的“四、八”月“四月初四”、“八月初八”就不是什么节日了。为了弥补4月和八月的缺憾,我们的祖先又在八月半,月亮最圆的日子“八月十五”,和四月再减半——上弦月“四月初八”设定了重要的节日。
我国夏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虽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重要日子,普遍设为“节气”——重点以气候变化状况为指标,但其间也有唯一一个节气最终被设为节日,这就是清明节。“清明”二字,明显也包含着日月阴阳的元素。
这样说来,大家想想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不是从来源上就高“人”一等啊!
西方的节日主题明显。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每个节日也都有主题,并且更富有内涵。
譬如:
“二月二龙抬头”;
(当涂舞龙)
三月三亲水洗脏;
四月初八乌饭节纪念孝女“目连救母”;
(当涂湖阳端午粽子比赛)
端午节“爱护儿童不生病”纪念屈原;
(儿童驱邪香囊)
重阳节“孝敬老人”;
七夕节祝愿“有情人成眷属”;
八月十五“讲团圆、庆丰收”。
过节,除了祈愿等主要的节日主题外,“民以食为天”吃,首当其冲。接下来再讲讲节日的“吃喝玩乐”,也是西方节日所无可比拟的。在“吃喝”方面,我不说大家也能想得到:西方的所有节日,无外乎千篇一律地吃些奶酪、面包夹火腿肠或夹菜叶。而我们中国节,每个节日主题不同,吃的也各有特色,譬如:
元宵节吃“元宵”;
乌饭节吃“乌饭”;
端午节吃“五红”、粽子、喝“雄黄酒”;
中秋节吃“月饼”;
九九重阳喝“菊花酒”等等。
每个节日大餐,除特色餐饮“主角”外,还有不少“配角”美食,既特色明显,又丰富多彩。
(端午吃五红)
在“玩乐”方面,西方的节日一般只有“购物”以及比平常多一点气氛的娱乐活动,只有圣诞节有“圣诞老人送礼物”算是一项活动。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都结合主题,开展着富有特定节日特色的娱乐活动,譬如:
正月十五“猜灯谜”、“赏花灯”、接“三姑娘”,三月三“曲水流觞”,五月五“划龙舟”,六月六“晒宗谱、晒霉”、“赛龙舟”,七月七“乞巧花”、“窥鹊桥”、“放水灯”,中秋节“拜月”,九月九“登高”······
(六月六晒宗谱)
节日的穿戴装饰,西方的节日也没我们中国讲究。除圣诞节有圣诞树、圣诞老人戴小红帽子外,西方的节日一般没有特别的装饰。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要“张灯”,清明节要“插柳”,端午节要挂菖蒲艾草、孩童还要戴香囊、穿端午衣,春节更是要张灯结彩、贴门神、春联、窗花,大家都要穿喜庆的新衣。
(端午儿童五毒肚兜)
以上种种,大家是不是也觉得“中国节”的不平常啊,与西方的节日相比,是不是高出许多呢?
一段时期以来,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国人慢慢地崇拜起西方节日,丢掉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圣诞节热闹非凡,还有什么情人节、母亲节以及所谓的光棍节等,无外乎狂购物品······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少人却日渐淡漠,就连“春节”也就只是吃个团员大餐加看春晚了,传统的习俗丢了很多,以至于当下的许多人不知道怎么过节了。
我想,这么悠久、这么优秀、这么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丢了不可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继承和传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回归吗?
“老施讲故事”今年的主题就是“我们的节日!”欢迎大家参与!
(文化学者、民俗专家 施长斌)
施长斌,字有礼,当涂人,籍贯安徽省肥东,生长于江东横山(古南岳)脚下、丹阳湖畔新市镇。热衷于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个人专著《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编著出版了《李白游踪》(当涂卷)等多部书籍,被央视国际频道、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