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施讲故事3:春节年俗 之 “贴春联”
“贴春联”
贴“春联”是春节的标志性礼俗之一。
春联,又称“春贴”、“对联” 、“门对子”,是一般人家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圈”过年的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神州大地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辞旧迎新,增加节日氛围。当人们在家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用桃木制作的辟邪物),一般是成对的挂在大门口。据说最早的桃符上面刻着“神荼”、“郁垒”这二位专门降妖除魔的神人,后来改写成他俩的名字。古代先民们一般都会在除夕夜更换上一年的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就是这个新年风俗。不过和春联不一样,桃符更多的是用来驱灾的,当时还不具备祈福的功能。
春联在后世普及之后,桃符驱鬼的功能也就被门神取代了,最迟到了唐代,桃符上面就不光是驱鬼除灾的内容了,开始出现了祈福的内容,如: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些桃符上的文句和内容上下对偶,而且也有了祈福的内容,可见已经具备了春联的形式,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春联雏形了。
南北朝时期,诗文的对仗开始逐渐成为风气;到了唐代“对仗”成为诗歌的标志,使诗歌艺术真正定型。唐代有一种诗叫律诗,有四句,要求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正是因为对仗,所以律诗的每一句对仗都成为“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的成型为对联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五代时期的后蜀国主孟昶是一位文人君主,他深得唐人习气,喜欢对对子。据说每年初一他都要和学士们写“桃符”,这位孟后主也因此留下了据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真正意义的“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该联上下对仗,文句工整,内容是为了祈福,而且也是贴在门栏上的,虽然当时的人们还称之为“桃符”,但是已经和日后的春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与春联融合成一体,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如今,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大年三十贴春联的习俗。虽然春联的内容大体一致,但各地贴春联的形式又有着不同的讲究。传统人家贴春联已经形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你知道江东地区贴春联有哪些讲究吗?
接下来老施给大家讲讲,江东姑孰大地——当涂一带是怎么贴春联的:
一是贴春联必贴“花钱”。
“花钱”(也有称“钱红”的)是一门剪纸艺术的体现,一般都剪刻有花、鸟、鱼、龙、生肖、灯笼、卍字等吉祥图案,配有“春节”、“新年好”、“庆丰收”、“吉祥如意”、“国泰民安”、“花好月圆”等祝福词语。大概是因为对联为双数(属阴),或是因为数字开头“1”是单数、单数为大的缘故,“花钱”只贴单数(属阳),以五张居多。“花钱”一般贴在门楣之上、横批下方。农家窗户、稻仓、猪圈、大树、灶堂及大件农具、贵重家具, 往往也贴上一张“花钱”及“春”、“福”等字。
二是贴春联有先后顺序的讲究。
就单个门而言,一般先在门楣上贴“花钱”、横批,再在横批上方的正中位置贴上一个“福”或“春”字,最后在门上贴上春联。春联,有上下联之分。上联为大,所谓“进门右手为大,出门左手为上”,书香之家如果把春联上下联贴颠倒了,那会遭人大笑话。旧时,有的农户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大家用“福到了”的谐语来化解尴尬;而后就有人故意把“福”字倒着贴的,说是讨别人讲“福到了”的好口彩。其实,“福”字不宜倒着贴。上面的“一”代表房子,中间的“口”是门和家里的人,下面的“田”则是表示家门口有田地——也就是说:有屋、有人,脚下有田地,就富足幸福了。如果倒过来,把“田地”放到“房子”和“人”的上面,那就不好了······
就一户人家来说,贴春联的顺序一般由内而外,先贴正堂,再贴房门、后门、厨房,然后在灶头上贴上“吉星高照”、在稻苍上贴上“五谷丰登”,在猪圈、鸡舍贴上“六畜兴旺”……。贴春联,按顺序放在最后“压轴”的应该是正屋大门,大门贴好后才能鸣炮“办年”。此时的农家把大门合上,不再串门,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关门守岁守财,再度开门便是焕然一新。
旧时,约定成俗,大门贴过春联之后,要债的都不得上门打扰,以确保祥和,方便人家安心过年。由此,家庭困难的农家为了避债,早早地就贴春联、“吃年夜饭”过年了。这就衍生出,本该夜晚才吃的“年夜饭”,至今有的人家中午就“办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了。
三是贴春联还有颜色之分。
与北方有些地方普通人家都贴五颜六色的“花钱”不同。江东地区贴包括春联、花钱、福字在内的“年红”,在颜色选择方面不能乱贴,非常有讲究。新春期间,走在江东农村地区,你会发现除了基本一色的红色春联、“花钱”之外,还会偶尔看到黄色、绿色的春联。那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家在春节期间用春联的颜色区分,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按照习惯,亲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贴黄色(新堆黄土),第二个春节贴绿色(再生新草),到了第三个春节再回到红色(回归红火)。
哈哈,知道春联的来历和怎样贴春联了吧!
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知晓;还请讲讲你知道的不同的春联习俗。
施长斌,字有礼,当涂人,籍贯安徽省肥东,生长于江东横山(古南岳)脚下、丹阳湖畔新市镇。热衷于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个人专著《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编著出版了《李白游踪》(当涂卷)等多部书籍,被央视国际频道、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