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施讲故事8:清明节的习俗
老施讲故事之8: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的重大传统节日一般都是“重阳”的日子(“老施讲故事1”有专门的介绍),而“清明”并非日月重阳,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唯一作为我国重大传统节日的特别日子。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冬至后的106天。《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历史的变迁,使清明节的习俗不断丰富起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江东姑孰大地,历来传承着清明节扫墓祭祀、插柳戴柳、春播泡种、踏青郊游的习俗。
一、 扫墓祭祀
据民国《当涂县志·礼仪·风俗》记载:姑孰大地“清明前后十日为扫墓期,具香楮酒食以祭。又凿纸如连钱形,悬墓上”, “春赛率于清明前后行之,赛神用木制,轿悬神像于中···”
可见,清明是一个扫墓、祭祀、赛神的日子。清明节,原先与三月三、寒食节连在一起,是寒食节两日之后,清代改到了寒食节之后一日。《清通礼》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重耳与 介子推的故事;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渐渐地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成为了清明节的别称。在当涂,民间有清明节扫墓“前三天、后三天”的习俗,一些家族除上坟扫墓外,还聚族祭祀共祖,继而形成了清明“吃宗酒”的祭祀习俗。清明节期间,当涂还有到太白墓祭拜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习俗,据民国《当涂县志·祠祀》记载:唐翰林供奉李白祠“每岁清明前一日祭,至今勿替。”如今,当地民众每到清明依然自发前往太白祠、李白墓祭拜。
清明节原本是一个祭祀祖先、追念先德、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感恩行孝的一项具体行动,堪称是一个感恩节;然而,如今一些人功利思想日趋严重,不仅铺张浪费不文明,还将此演变成了一场祈求保佑的活动,真有点本末倒置。
二、插柳戴柳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着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原由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清明插柳戴柳枝,可以预防春天病毒虫的伤害;有的说清明是鬼节,柳条发芽正当时,插柳戴柳可以辟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还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谚语。其实,清明插柳最早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姑孰农家清明泡稻种插柳,湖阳镇清明祭祀唱“谷雨歌”,就是对神农氏祭祀的一种延续。 杨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春天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插柳戴柳,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崇拜,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
在江东姑孰大地,很早就有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并从古沿袭至今。宋代诗人杨万里,在金陵任江东副转运使期间,曾路过当涂目睹了太平州“夹岸垂杨一千里”的杨柳景象,清明前夕的寒食日,他《夜宿新市徐公店》,写下了“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当涂新市镇清明插柳的习俗。民国《当涂县志》还载“清明日,户插柳枝,或蓄柳枝,备造醋之用”——可见,清明插柳不仅蔚然成风,人们还储蓄柳枝用以造醋。时至今日, 每当清明节来临,当涂的传统农家都会在门口、门窗插上杨柳,折枝嫩绿的新柳枝插在坟上,就连泡稻种的缸里也会插支新柳。
三、 春播泡种
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因此清明前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村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谚语,意思是:清明节前后的期间,是适合“下瓜秧子(瓜苗)”、“点(种)豆子”等播种的最佳时期。在江南水乡,农民犁田打耙以后,还要在清明节前后“泡稻种”。农村过去有句俗语叫“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落在了农历二月份,泡稻种要在清明之后;如果清明节落在了农历三月份,那么泡稻种、下秧苗要清明之前。
旧时,大户人家泡稻种是一桩很神圣的农事,为了保证正常出牙,不至于(稻牙生热)稻种“烧”坏了,不仅稻种缸里要插上新柳,祭拜神农氏,还要有虔诚的祈祷。
过去,人们在清明期间泡稻种后,还要将泡出稻牙的牙稻种撒到秧田里育秧苗,多余剩下的 芽稻,则留下来晒干磨碎,做“芽稻粑粑”吃,也称得上是一道美食点心。
四、 取水酿酒
姑孰大地历史上有冬、春天酿酒的习俗。春天酿的“春酒”芳香醇正,被叫做 “芳春酒”。南齐大诗人谢朓从姑孰青山泛舟到横山脚下的东田村游览,在《游东田》诗中发出了“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的感叹。清明期间取水而酿的春酒,又称之为“清明酒”——这也是开春以来的最后一轮酿酒了。清明前的水格外地清澈,富有寒气,酿酒尤佳;清明之后,再取水酿酒就不太好了,因此在姑孰大地传下了清明取水酿酒的习俗。民国《当涂县志·礼俗·风俗》中就有:“清明日,·······取水下酒,号‘清明酒’”的 明确记载。
五、 郊游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期间,春回大地, 江东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由于山岭周边往往安葬着祖坟,人们结合祭祀、扫墓上坟山活动,在山水之间郊游踏青,形成了一种氛围。由于太白祠坐落在当涂大青山风景区,因而大青山周边成为了当涂人清明踏青的集聚地。
末了,最后还要讲一句:清明习俗虽纷呈,最最重要是感恩。请大家多多转发,让更多的人头脑清明,懂得感恩。谢谢!
施长斌,字有礼,当涂人,籍贯安徽省肥东,生长于江东横山(古南岳)脚下、丹阳湖畔新市镇。热衷于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个人专著《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编著出版了《李白游踪》(当涂卷)等多部书籍,被央视国际频道、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