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之七——影响统计事业的经济学家

2017-12-13 白卫星 经济学家人物

(凡欲转载,务请联系作者授权)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这个阶段。但评价经济学家的影响涉及的因素过于宽泛,看法不一,笔者仅就按照农村经济、工业经济、金融业、国防建设等部分领域,对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作粗线条的描述讨论。


7

影响中国统计事业的经济学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事业取得的巨大发展,统计系统完整统一,统计队伍和谐团结,管理手段科学高效,方法制度科学合理,数据质量真实可信,已经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统计调查体系。

  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拟定统计工作法规、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从中国统计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看,从理论贡献到统计工作,部分经济学家对统计事业的贡献非常突出。

  在国家统计局担任过局长的历任领导几乎都是经济学家,他们对统计事业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行政职务影响,二是统计学术影响。薛暮桥(1904—2005)是首任统计局局长,他就是在这个岗位上,开创了新中国的统计事业。追根溯源,薛暮桥的统计生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在以陈翰笙为首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从事农村经济调查。他们运用了概括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每调查一个省,先作概况调查,把全省分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几个地区,从每个地区中选出一二个有代表性的县,再从这些县里选择其中几个村进行全面调查。在无锡、保定和番禺的调查,对每个县都调查了1 000多户,对省的调查则更为广泛。由于调查点具有代表性,而对每个点的调查十分具体细致,因而能够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农村经济的复杂情况。建国初期,薛暮桥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为加强国家统计局,他陆续从各地区调进了一批主要干部,从队伍建设、技术流程开始,从无到有开创了统计工作的局面,为国家统计体系的建立奠定下扎实的基础。他倡导制订了我国过渡时期统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并开展相应的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的统计核算制度和报表制度,运用多种调查统计方法。他十分重视统计资料整理,大力提倡统计分析。上世纪60年代后,薛暮桥把工作重点转到计划、物价和经济问题方面,但他一直关心统计工作,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薛暮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统计之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统计思想,对中国统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冶方(1908—1983)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家和统计工作领导者,参 45 32512 45 14745 0 0 5617 0 0:00:05 0:00:02 0:00:03 5617创建新中国的统计核算体系。他的统计思想,是他整个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社会主义统计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思想就是保障统计数字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统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监督的作用。围绕着这个核心,孙冶方对加强统计工作,改进统计工作提出过许多卓越的见解。他在患病垂危的时刻,还关怀统计体制的改革,向中央提出“统计要独立”的建议。孙冶方提出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统一,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提出完善统计法规,建议制订《统计法》;提出统计工作重点放在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方面;提出既要重视物质财富的统计,更要重视效益与劳动效率统计,注重生产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提出利润指标作为计划中心指标;建议在宪法上明确统计的监督职能,强调统计的监督作用;提出重视数理统计工作应用,搞统计一定要用数理统计。孙冶方的统计思想对我国统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思华(1904—1978)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为党做起了统计工作。抗战胜利后,王思华受党的派遣进入东北,1947年底以后任东北统计局局长,负责东北地区《计划经济》月刊编辑部工作。他在东北任统计局长期间,在缺乏统计工作经验和资料,条件又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首先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东北全区的规模统计工作,并通过对哈尔滨市工商业的调查,研究了资本主义在东北的发展情况,组织整理了解放前东北地区的经济资料,编印了《伪满时东北经济统计资料》。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理论建设,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从北京、上海等地招聘了一批知识分子,从事统计工作。在他的建议下,东北人民大学开设了统计专修科,后又举办了专职统计干部轮训班,他亲自讲课多次。他主编出版的《新统计学概论》《工业统计学教程》《社会经济统计辞典》《论人口调查》等统计丛书,后来都成为全国统计干部的学习材料。他还根据在东北从事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写了《三年来东北统计工作总结》,这些措施和资料为提高我国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东北成立统计局,王思华任局长。在1951年,在全国财经统计会上,王思华积极建议成立中央统计局,统一领导全国统计工作。1952年王思华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主管全国工业统计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和薛暮桥、孙冶方等一起为社会主义统计建设,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做出了贡献。他认为,“统计是一种全面性、业务性很强的专业工作,统计工作者首先要学习计划、熟悉计划是怎样制定的。其次是统计指标、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都要认真学习”;并强调提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最后落实到业务上”。 1961年,王思华接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他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建立国家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统计观察和统计监督,建议得到刘少奇、周恩来重视。此后,中国统计工作走上规范道路,在全国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王思华对统计事业的影响很大。

  张心一(1897—1992)是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他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教书时,深感缺乏农业统计资料之苦,便立志开展全国的农业调查统计工作。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设立统计处,他应邀担任农业统计科长后,就想方设法搞全国性的农业普查。为此,他找到了一个聘请农情报告员的办法,在全国23个省、600多个县内聘请了1700多名农情报告员,建立起“农情报告”制度。他根据这些报告表,结合各县的人口、土地、面积等数据估算出各省和全国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经济预测,从而建立起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有系统较科学的农业统计工作。张心一还利用这些资料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写成了专题论文,如《中国人口的估计》,首次估计当时中国人口为4.5亿人,得到了社会公认。他在1933年出版的《中国农业概况》一书,以较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反映出全国25个省的农业基本情况,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认为这本书在当时“不但是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好的农业估计数值”。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研究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张心一从事的农业调查统计,开创了我国近代农业统计工作的先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戴世光(1908—1999)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统计学家之一。他的一生,既是近代中国统计科学发展的缩影,又是一部新中国统计学教育发展史。1979年,《中国统计》刊发戴世光的论文《积极发展科学统计学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立即在统计学界产生震动,并由此引起统计学界长达十年的争鸣。在这篇论文中,戴世光批判了统计学界长期以来受“苏联统计学”的禁锢而忽视作为“通用方法论科学”――数理统计学的状况,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乃是统计科学应用的理论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冲破了长期以来无人敢涉足的禁区,重新肯定了数理统计的地位,对我国数理统计学乃至整个统计学的发展,对中国探索建立大统计学学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80年代,戴世光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和专业著述,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最初理论基础。特别是1980年《国民收入统计方法论》和《国民收入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综合性生产抑或限制性生产》两篇文章,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接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5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直至1999年逝世,戴世光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统计学人才。

  杨坚白(1911—2004)于1951年至1954年秋在东北统计局工作,历任东北统计局秘书长、副局长;1954年调国家统计局,主持国民收入计算和综合平衡工作。他首创新中国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研究,全面完整论述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主张加强统计监督,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统计监督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在杨坚白发表的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统计相关。国民收入和综合平衡统计,一直是杨坚白研究的主要领域。早年,他就提出既然在社会主义下还存在着商品生产,所以整个国民收入及其一切要素,不管它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借价值加以计量并用货币表现出来。1983年后,他的《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中国国民收入实证分析》等著作,杨坚白构建了一套关于国民收入和综合平衡的理论体系。

  李成瑞(1921—2017)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主要著作有《财政、信贷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分类(地区)模型生命》《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程》等。李成瑞对统计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可持续发展统计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问题以及我国新统计体系问题所做的探索。

  钱伯海(1928—2004)是我国统计界著名学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权威及学术带头人。首创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被广泛应用。他直接创建和主持创建的《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得到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重视和确认。他为我国统计学、经济学的发展和统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贺铿(1942—)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无论是在高校还是政府工作部门都关注和大力推进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大统计学思想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在校工作的12年中,正值统计学科和统计专业处于转轨时期,他力主改革,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如拓宽统计学的研究方向,将单一的经济统计学方向扩展为社会经济统计、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计量分析和统计核算自动化五个方向。“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对于认识社会经济问题有效,但离不开抽样调查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反之,数理统计在研究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时,也需要面对指标如何设置、口径如何设定等社会经济统计的方法和内容。”贺铿的统计思想影响较广。

  曾五一(1953—)的研究领域是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经济数量分析。他坚持在经济统计领域长期耕耘,厚积薄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全国最具学术影响的经济统计学者之一。曾五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许多成果直接为改进与完善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提供了参考。


下期内容:影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