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刊词|| 单细胞在中国
作者 | 周运来
男,
一个长大了才会遇到的帅哥,
稳健,潇洒,大方,靠谱。
一段生信缘,一棵技能树。
生信技能树核心成员,单细胞天地特约撰稿人,简书创作者,单细胞数据科学家。
1858年,墨海书馆出版了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约瑟(Joseph Edkins)合作编译的《植物学》,这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汉语“细胞”一词最早就出自这部译著。吊诡的是,“细胞”一词传入日本后成为植物学、解剖学的术语,并由此衍生出了“细菌”一词。在20世纪初从日本转引西学的浪潮中,“细胞”等词汇又从日本传来,反过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乃至大众对生命的理解。如今,“细胞”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词汇,而不是科学家才用到的专业词汇。
打开高通量单细胞大门的众多力量中,人们紧跟着一位诗人和一位歌手的学术动态。汤富酬老师在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单细胞mRNA测序的文章(2009),引领了整个单细胞测序领域.2010年,汤老师回国开始在北京大学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后来担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同是2010年,郭国骥老师在博士期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高通量单细胞qPCR的文章,推动了单细胞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十余年来,高通量单细胞技术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时代,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团队,无疑是走在前列的,许多单细胞层面的新发现出自这个团体之手。
高通量单细胞的历史似乎锁定了2010年,在这个领域一个值得注意的组织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其前身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也是2010年成立)。目前,BIOPIC专注于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包括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和微流控。在大数据分析的加持下,这些技术加上单分子成像、超分辨率和无标记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推进基础科学研究——从基因组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到发育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BIOPIC依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单细胞科研和应用的新高地。
在中国的科研生态中,科技服务商起到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市场教育的作用。2010年贝瑞基因成立;2011年,诺禾致源成立;2012年博奥晶典、安诺优达成立。随着各自销售、运营、产品、生信、生产业务线的成熟,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回首这十年,科技服务商在推进新技术应用方面功不可没,为日后各地临检实验的建立,做了市场教育和人才储备。可以说,起到了大喇叭和播种机的作用。2015年,基本成型的10x Genomics单细胞平台开始与服务商建立联系,慢慢拉开了商业化单细胞技术走向更多实验室的序幕。
在国内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2018年,不只因为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被 Science 和 Nature Methods 分别提名为年度突破技术之首,还因为这一年的单细胞创业潮。这一年:新格元,成立;百奥智汇,成立;万乘基因,成立;诺禾致源单细胞研究部,建立;博奥晶典BD单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建立。与15年时候不同,这些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研发实力,如新格元拥有基于微流控微孔板的一套自主的单细胞系统。这一年,给我们感觉是:中国单细胞技术也有了自己产品能力,或者说商业化能力。
自2018年以来的历史,我们已经经历过,正在书写着,还将畅想着。
越来越多的公司或组织开始推出自己的单细胞平台,在高通量测序上、在微流控系统设计上、在生物信息分析上,开始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聚焦于“细胞”这个果壳中的宇宙之中,为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迷人的星团。在中国这样一个科研大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不断提升时期,如何精准地分离每个细胞,并获得和解读海量细胞的生物信息,以至于把这项技术推向临床应用?我想这是每一个单细胞技术从业者,生命科学研究者,药物研发科学家以及临床医生想要回答的问题。
《单细胞在中国》这个专栏同样对这个问题好奇以至探寻,希望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见证和分享国产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欢迎国内单细胞平台产品经理或新媒体小编与专栏作者联系,我们一起讲诉国产单细胞故事。
如果你对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如何入门,也许你可以关注一下下面的课程
看完记得顺手点个“在看”哦!
长按扫码可关注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09-27/doc-iivhuipp6701219.shtml
Origin of the Chinese word for “cell”:an unusual but wonderful idea of a mathematician
https://www.sohu.com/a/230202028_177046
https://biopic.pku.edu.cn/zxgk/zxjj/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