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庆明 | 关切和阐释现实是建设高水平期刊的重要途径———从法国《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说起

编者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5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同志的回信中嘱托,“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术期刊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发挥怎样作用?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的重要途径有哪些?我刊在2023年11月举办的“新时代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评价专题研讨会”上特邀请专家学者、期刊主编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评价与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将在“期刊与评价”栏目刊发各位专家的笔谈及进一步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篇目一览


仲伟民



知识体系创新与中国议题设置

洪庆明

关切和阐释现实是建设高水平期刊的重要途径

——从法国《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说起

付海晏

学术期刊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关切和阐释现实是建设高水平期刊的

重要途径

———从法国《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说起



洪庆明

作者简介

洪庆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

[摘  要]  学术杂志是现代国家学术创新和繁荣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大力倡导和践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话语体系建设,亟须《经济社会史年鉴》式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建设和发展。在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做到关切现实、阐释时代经济社会史,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从实践出发,要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核心议题研究、遴选作者、结合主题宣传、利用新研究方法等方面,打破学科界限,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组织带有鲜明问题意识的探讨。

[关键词]  建设高水平期刊;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话语体系建设


1929年初,在法国东北边陲城市斯特拉斯堡,两位学者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合作创办了一份学术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期刊编委会在历史学者之外,还汇聚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学者,旨在突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枯燥刻板的客观主义史学,推动跨学科综合研究。这个行动,形同一场在法国历史上司空见惯的反叛,只是非真刀真枪的街垒战,而是对以巴黎为知识生产和审美裁判中心的法国学术体制的一场造反。简单回顾学术史,他们的行动毋庸置疑的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1979年,在《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50周年庆典上,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之一雅克·勒高夫说到,法国在任何其他方面并没有世界级的成就,原子武器跟美苏无法相提并论,只有以《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为中心的史学研究,影响遍及全世界。姑且不论勒高夫对年鉴学派成功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他的话实际上道出了超出一本学术杂志成就之外的普遍性真相,即学术思想的繁荣兴盛是一种国家力量,是一种比原子武器力量更强大持久且是造福于人类智识的力量。

半个世纪之后影响遍及世界的年鉴学派之形成历程,除有人员、有机制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有这份在不同时代聚集科研人员践行学术创意的学术平台。因此,学术杂志是现代国家学术创新和繁荣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中国大力倡导和践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话语体系建设,亟须年鉴式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建设和发展。

然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么说是唱高调,认为《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的成功经验不可复制,因为它是19世纪后半期刚刚形成的西方现代学术和学科体系,在20世纪进一步演化变革的产物。递及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知识生产历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繁荣之后,《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和年鉴学派的影响也似乎一样渐趋衰微消逝。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我们简单得来的印象那样:首先,年鉴学派没有了,是因为几乎人人都成为《经济社会史年鉴》的一部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仍在,尽管它曾于1946年更名为《年鉴:经济、社会与文明》。

如若对《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的成功作更深层次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即它对时代的关注。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专长———知识和思想,对现实持介入的姿态。杂志的最初几期,对当下历史予以极大关注,相关主题包括俄国革命,杂志创刊之后不久发生的大危机,法西斯和工联主义的关系以及德国纳粹的兴起。因此可以说,对当下“情势”的关注,是《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诞生之初便具有的特质,并在此后漫长的历程里一直浸染在这本杂志身上。每当时代发生重大变化,每当学术视野方法发生变动之时,《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总是及时追踪,它的编者语中常见的一句话是:我们必须说话;也正是这种特质使它不断爆发蓬勃的创新力量,挺立在世界史学期刊的前列。

《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的成功重要酵素———对当下历史的深切关注,之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高质量学术期刊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完全可行的借鉴之处。因为恰恰在我们来过、我们见过、我们亲身体验过的40年里,中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革———一场真正千年未有之的大变局。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由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部分组成,而后者迄今亦不过200年的历史而已,在人类文明的时间纵轴上占很微渺的一小段;但较之几千年农业文明,它给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核子裂变级别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我们祖祖辈辈绝大多数人都过着几乎相同的生活:从童年就开始参加艰苦劳作,刚刚成年便早早结婚生子,使用历几百上千年基本不变的农耕器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正常年头艰难的维持温饱,识字率极低,因艰辛的劳作和物质生活的贫瘠早早衰老死亡。然而,就在最近40余年,也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革,从绵延千年的农耕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从乡村世界变为都市世界,成为当今工业化-都市化世界中的第二大经济体。

对“失去的世界”,也即过去的农耕-乡土社会我们可能还有乡愁,但我们在40年时间“得到的世界”———一个工业化的城市/城镇化的世界,提供给了14亿人口富裕便捷的生活,空前良好的教育,人均寿命极大的提升……这些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无论对过去失去的世界,还是今天得到的世界,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心怀《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所秉持的理念:我们必须说话!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选题和策划组织,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使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学术建构一个中国的形象,阐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识资源支持。

这恰恰是我们时代最为具备的。知识系统是一个文明形态的核心,是铸造国族认同的不二法器。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文明在当代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学术界必须介入性的关注,进行刨根究底的阐释,对这个时代提出学术的或学理性的解释,从而创造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术期刊则是将这些学术研究加以呈现,进行传播,最终形成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认知和形象!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上述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这段话,无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界和学术期刊界需要时刻牢记并奋力践行的根本遵循。

在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做到关切现实、阐释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始终坚守以真正的学术为初心,以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创造和传播为使命,反对一味地假大空,反对一味地一窝蜂,反对为了做刊物而做刊物,而是心怀家国心怀时代,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识资源支持。我们须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注重学术性学理性的主题,注重研究视角方法的新颖和主题带来的启迪意义。沉静的、扎实的积淀不仅增益知识和文化,同时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有现实的作用。

首先,在栏目设置上要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设置专栏,组织学者展开讨论。根据问题设置栏目,有助于推进对涉及多学科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促进分散在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其次,学术期刊需要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织,起到学术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使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学术研究建构一个当代繁荣中国的形象。因此,在选题策划时要围绕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特别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重大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论文,请权威专家发表论文和观点,使其研究成果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选题策划活动,能使学术期刊及时反映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所刊发的文章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和现实针对性。

必须指出的是,想要培育这样的眼光和敏感性并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到。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期刊人,我们需要在知识上熟谙中华民族久远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同时,密切关切刚刚经历过的和正在进行中的现实。更进一步,欲做到这一点,我们更需要做到两个“决不能”: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因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唯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才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视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这不仅仅是在一般意识形态意义上表达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关注,而是对两者的本质及其关系之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命攸关的哲学式升华。坚守好这个魂和根,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它能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从思想创造的层面来说,它既能给我们提供理解过去的透视孔,也能给我们提供通往未开的思想启迪。也正因此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了学术研究关切现实的重要性:“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

一言以蔽之,从法国《经济社会史年鉴》这本曾经在20世纪世界学术史上大放异彩的杂志的成功经验来看,当下中国的人文社会学学术期刊人,应当从关注中国千年未有之的时代,关切和阐释我们亲身经历的百年大变局出发,以学术为志业,以促进学术发布和传播为目标,从而为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话语体系建设服务,这应当成为我们新时代期刊人一种时时萦怀、自觉践行的目标。

注:笔谈刊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各篇文章。此处省略文章注释及参考文献内容。


栏目策划:朱剑、王建华、刘浏


-end-


     学报地址: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学报邮箱:jdrwxb@jiangnan.edu.cn

联系电话:0510-85913501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