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忘却的记忆

钱江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不能忘却的记忆袁勃:人民日报创刊史上的先驱之一钱江
▲袁勃
袁勃 (1911-1967)20世纪中叶的中共报人、诗人、民间文学(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掘和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主持编辑部业务,参与创办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华北《人民日报》,进入北平后又主持创办了北平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随后带队几千里长征,随军解放西南,创办《云南日报》,并担任社长。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期间,他主持拍摄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故事影片,产生重大影响。有《袁勃诗文选》传世。

青年诗人,投笔从戎
袁勃原名何风文,直隶(今河北省)广宗县人。他自幼爱好文学,尤其诗歌,在中学时期就以写作现代诗歌为人所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的袁勃和同伴们一起创办了文艺刊物《紫微星》。1932年冬天,他参加中国诗歌会,联系北平、天津进步的诗歌爱好者筹备成立河北分会,编辑出版《新诗歌》诗刊。1936年夏天,已经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的25岁的袁勃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真理的船》(已散轶)。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袁勃投笔从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起先,他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通讯员,后来到武汉、重庆,成为中共党报《新华日报》的助理编辑、记者,1938年6月加入中共。
1939年,他参加作家战地采访团到山西、华北抗日根据地采访,从此留在太行山根据地,任中共北方局宣传干事,不久后调到《新华日报•华北版》当编辑。1939年前后任报社第7科——电讯科科长。科里有李庄、邵红叶、吴青、杜宏等优秀记者,主要工作是编发记者和通讯员稿件,再发往延安和华北根据地的其他报纸。另一项工作是校阅、整理延安新华社发来的电稿,包括改变国民党区通讯社发来的新闻稿,供本报刊用。此外还编辑重要参考消息,送总部首长参阅。

功底深厚,编辑高手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袁勃总是坐镇编辑部,审阅和改定记者们发来的稿件。上太行山办《新华日报·华北版》,再到华北乡村办《人民日报》,中共大型党报集中了一批优秀记者如华山、李庄、邵红叶、吴象、陈泽然等,个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然而他们对袁勃修改文稿都十分服气。袁勃细致精湛沉稳的文字编辑,不仅保证了报纸版面质量,而且在团结编辑记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太行山上办报的岁月里,袁勃一边当编辑,还在蕴藏于内心的激情驱动下,写出了许多炽热的诗篇。叙事诗《一支笔的故事》、《小号兵》、《你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追念左权将军》等,给太行山根据地军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战友们看来,袁勃也许讷于言辞表述,连形象都质朴看似农民,他充满激情或细致入微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诗歌来完成的。他写过一首诗《诗人是时代的喇叭》,战友们读了私下里开玩笑,就叫他“时代的喇叭”。
▲1948年夏在平山,左起:王定坤、杜波(前)、张磐石、袁勃、安岗
抗日战争胜利后,袁勃参与调配和组织编辑队伍下太行山进入邯郸,参加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办,随即任副总编辑。从那时起,直到该报于1948年6月14日终刊,袁勃作为总编辑张磐石的主要助手,始终主持编辑部和夜班业务,以勤奋的工作保证报纸在战争环境中不间断出版。
1948年6月15日,新的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里庄创刊,袁勃任副总编辑,继续主持编辑部工作。

进军北平,再征云南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全面展开。12月下旬,袁勃带领人民日报先遣队北上,于1949年1月进驻北平西山脚下,做好接收北平和平解放后接收国民党《华北日报》的准备。1月31日,袁勃率领编辑部人员进入北平王府井,接管了《华北日报》,立即着手筹办,于2月2日创办了《人民日报•北平版》,袁勃任副总编辑,协助总编辑范长江工作
1949年3月15日,在张磐石率领华北《人民日报》的人员进入北平办报,袁勃率领成建制的“北平版”人员,转而创办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北京解放报》,任总编辑。
当年夏天,第二野战军即将进军西南,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要求调给一支新闻队伍,创办《云南日报》。中央决定停办《北平解放报》,确定袁勃为将要创办的《云南日报》负责人,带领《北平解放报》成建制人员,远征云南办报。
 当年8月11日,袁勃率全队118人离开北平,到南京向二野首长报到后编入“西南服务团”,担任云南支队二大队政委。
▲1950年1月,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二大队政委袁勃(左一)、副大队长黎韦(中)、二野四兵团军分社社长穆欣(右一)在贵州安隆县合影
 1950年2月中旬,袁勃带队进入昆明,经过半个月筹备,云南省委机关报《云南日报》于3月4日创刊,袁勃任社长,兼任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处长,不久还兼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合影,左起:袁勃、张磐石、李庄、安岗

“五朵金花”,影史流芳
1955年后,袁勃担任省委宣传部长,除分管报业和广播业之外,他的诗人情怀又展现出来,他倾注心血收集和整理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并主持创作、拍摄了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电影故事片。
▲袁勃和云南知名民间歌手会见
1958年12月,袁勃和著名电影剧作家、主管电影事务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商定,创作以大理的苍山洱海、风花雪月为背景,反映白族人民生活的电影。
袁勃选定赵季康和王公蒲夫妇进行剧本创作,几天内完成故事片《十二朵金花》剧本初稿。袁勃审阅后,认为一个电影反映十多个“金花”头绪太多,应予精炼以适应电影特点。夏衍完全赞同袁勃的意见,参与修改,最后仍由两位作家修改定稿为《五朵金花》
有了剧本,袁勃进一步明确,电影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故事,主要演员要从云南省挑选。为此,导演王家乙选定了主演“副社长”金花的女演员杨丽坤和主要男演员莫梓江。结果,他们表演得非常成功,电影《五朵金花》成为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经典影片,影片插曲传唱至今
以《五朵金花》为代表,袁勃还组织和推动的其他云南风情电影的创作,如《山间铃响马帮来》、《阿诗玛》等,并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了发掘和整理。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卧病中的袁勃遭受残酷迫害,导致病情加重,于1967年6月6日辞世。“文革”后,袁勃平反昭雪,他的同事和部下收集袁勃诗文约140多篇,集为《袁勃诗文选》出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