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见证人民日报成长的一对国际友人(内含视频)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钱 江
101岁的伊莎白·柯鲁克教授直到今天还生活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
土改工作队要对前段土改中出现的问题“纠偏”,巩固土改成果;两个外国人则要记录工作队是怎样发动和组织农民,这里的农民又怎样对待土改。
经过沟通他们才知道,丈夫柯鲁克是英国人,身份是《时代周刊》和路透社特约记者;妻子是加拿大人,一个人类学学者。他们持英共中央介绍信来到中国,将亲眼目睹中国革命的进程。他们加入土改工作队,是为了亲身体验和记录中国的土地改革。
当年,柯鲁克入伍奔赴西班牙参加战争。不久即负伤,他在治疗时结识了医疗队率领者——著名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还读到了埃德加·斯诺的新著《红星照耀中国》。后来,柯鲁克听说白求恩前往中国了,不由地心中一动。他在1937年也来到中国上海。
不久,他们结婚回到英国,都参军投入了抵抗纳粹的战争。
由中共香港工委负责人乔冠华接洽和安排,这对夫妇于1947年11月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心地带的武安。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会见柯鲁克夫妇时建议,要了解土地改革,最好去研究一个土改工作队的全部工作进程。现在,由中央局宣传部、人民日报社、边区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成一个土改工作团,团长是宣传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磐石,下辖3个工作队,以武安县九区的十里店、赵庄等8个村庄为基点进行“土改复查”,逐步向周边村庄扩展。其中,由人民日报编辑记者组成的一支12人工作队进驻十里店,罗林任队长。基于居住和工作的方便(包括考虑到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中有人能说英语这个因素),杨秀峰建议柯鲁克夫妇作为观察员参加和这个工作队一起活动。柯鲁克夫妇欣然同意。
人民日报工作队员和农民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平日里吃玉米和红薯,穿土布制作的衣服,和农民一样睡土炕。柯鲁克夫妇也一样。他们在白天参加工作队和农民的各种活动,晚上在煤油灯下整理材料。从历史到现实到家庭,关于这个小村庄一切都需要研究。
大卫具有新闻记者的敏感,妻子伊莎白对社会学调查很有研究功底。他们像档案记录员一样记录十里店农民的一个个家史和经济现状,记录土地改革和复查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还记录了他们由于拥有土地而被激发的革命热情。柯鲁克夫妇专程访问了当时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张磐石和安岗,从此和他们结下了终生友谊。
他们拍摄的数以百计的照片中不时出现人民日报工作队员的身影,《十里店》也成为早期人民日报史的重要记录。
它们的中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是“文革”之后的1982年,先出了第二部,2006年夏天出齐第一和第二部(这部书为修订版)。
柯鲁克夫妇打算回国,尽快出版研究成果。辞行之时,华北局领导挽留他们到“石家庄外语训练班”(今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工作,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急需英语人才。
从此,他们留在了中国,孩子们都在中国出生。他们参与创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工作下来,桃李满天下。
柯鲁柯教授于2000年在北京辞世。伊莎白教授至今生活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里,持续进行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学研究。
我们向时任社长王晨汇报了此事。王晨高兴地邀请伊莎白教授重返人民日报参观,看看半个世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