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看通讯录,勾起那丝丝的回忆……

郑荣来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翻看通讯录,勾起那丝丝的回忆……郑荣来
去年9月,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又印发了一本新通讯录,比2012年印发的那本通讯录又增加了一些人员。纸张和装帧都很好,比历次通讯录都大有改进。▲人民日报社新版《离退休人员通讯录》
那天,我一拿回家便通读, 1300多位离退休人员,半小时看了个遍。真是惭愧,同在一个单位,有一些人的名字,竟是第一次知道。让我高兴的是,很多人终于对上了号!往日路遇,常有只点头招手,叫不出名字的,也有名字很熟,却面目陌生。尴尬情状,时有发生。▲老同志排队进行通讯录“以旧换新”▲老同志登记并领取通讯录
细看照片,又见师友,心中颇感兴奋。我特别注意到,绝大多数人的照片,都比现在的面相年轻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以上,因而都有年富力强神采,健康而有朝气,鲜见龙钟老态,而且都比现在漂亮、帅气。更有一些人,竟能让人看得惊呆——呀!她原来这么漂亮!他原来这么帅!我老伴在旁看着看着,连指了好几位女士,大夸“这人漂亮!”我赞同地附和:“虽然青春不在,但人家底版不错!”帅哥也有好几位,有的竟堪与演员焦晃比帅!▲老同志翻阅新版通讯录
毕竟同在一个单位,共事十几二十乃至三十几年,大都人熟面熟,或面不熟名熟,见照片如见人,感觉很愉快。见老同事的念想早就有,有时参加报社集会,如春节联欢或重阳聚会,目的大都为了见熟人。现在一册在手,如有相簿在身,全都见到了,真是心满意足。▲老同志迎新春联欢会现场▲迎新春联欢会前,钱李仁(左二)、丁振海(右二)、张云声(右一)喜相逢▲联欢会上愉快相见的老友们▲2015年重阳节,外埠老同志们喜相见
手机短讯流传几句顺口溜: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通讯录里的人,大都处在这一阶段。往积极里说,我们都在颐养天年;往客观唯物上说,我们都在余热发电,都在读书看电视娱乐休闲中渐渐地老去。在此过程中,同时看看“相簿”,给老同事通通电话,也有乐趣在其中。▲老同志边乘电梯边称赞新版通讯录
退休十多年,自感渐次被边缘化。最明显的感觉是在食堂,买完饭菜,想寻找一张有熟人的饭桌,四处张望,大都是陌生脸孔,少有能够搭上话的。常感慨事业发展,人员新陈代谢之快。也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潮流前进的必然。但环境的改变,也是一时难以适应。不像中青年在岗时,随便哪一桌都有熟人在,加入其中,便有共同话题多多,欢声笑语连篇。
其实,潮流的规律是后浪推前浪。如今我们已成“前浪”,但我们也曾是“后浪”。我们程度不同地完成了使命,如今又各尽所能地勉力向前,继续着自己的“夕阳工程”。有许多年过70者,还在练书、学画并取得明显成绩。有一些爱好文体活动的老人,如苦练门球技艺等,参加社外比赛,为我社争得荣誉。更有让人敬佩的,有的年近80的老人,竟还到老年大学学外语,一不为评职称,二不为找职业,甚至不是为了临时出国之需,而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他们都是生命不息,学习、锻炼不止,表现和动机何其正面!▲金台门球队的队员们▲国画班老师为大家演示绘画作品▲摄影班学员进行实景拍摄练习▲书法班老师挥亳示范▲钓鱼协会会员钓鱼▲手工制作班学员互相学习▲桥牌老师上课中
在食堂有“边缘”感,早晚在大院,却有“主流”感。金台园里、大院路上、空地场中,举目所见,大都是老人,他们虽然皓首白发,却在与衰老作潇洒的抗争。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证明生命力的强大,礼赞意志力的无畏。近千位离退休人员,分散于京城各处,但大多数住在大院里。在早晚这个时空里,他们是大院的主力队伍。而且,这队伍还将日益扩大,补充者源源不断。生活的改善,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达,寿命的提高,老龄化是一个趋势,也是社会光明的一种象征。▲老同志欢聚“金台园”,轮椅右起朱宝蓁、苏兰、朱芝青、王立身、王桂荣、张喜才。▲老同志们在“金台园”,右起:曹德贵、周梅生、俞成秀、李玉田、孟宪谟、方成、马祖鸾、黄岳军(已故)、郑荣来(王东 摄)▲每天清晨在“金台园”练习扇子功的老人们

我已迈进古稀之年,但从新旧通讯录中,我看到了许多师辈和前辈,他们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与我们于亲切的凝视中,又一次给我们以力量的信息。▲新版通讯录的封面和封底
我想起文林大姐。那照片我多么熟悉!清瘦的面容,慈祥的神态!我们曾经共事10年。她在我们文艺部,做了二三十年干事。她又是实行退休制以来,文艺部的第一位退休者。她的日常工作是收发信件报刊、领发纸笔文具、管理地方报刊等。她工作尽心尽责,兢兢业业。早上总是第一个到班上,把当天报纸和信件分发到每个办公室,年年月月天天都如此,从来没有耽误过。就在告别岗位的这一天,她依旧早早来到5号楼,一进门还是习惯地先到收发室,把当天的报纸和信件拿到办公室。她对公家的事儿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事儿却很马虎,眼镜、钱包常落在商店的柜台上。▲1998年,文林参加老干部活动▲2011年文林在家中
我又想起吴元英大姐。她40多年的编辑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离休前的几年里,她专职做报纸检查。她眼睛高度近视,但工作高度负责,每天都发现并改正许多差错。她的敬业精神,备受编辑和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她默默无闻地工作,报上没有她的名字,她的精神却存于我等晚辈的心中,许多人想必至今都还会记得她。▲2012年12月,吴元英在家中▲2014年2月,离退休干部局工作人员看望吴元英
我还想起小袁——恕我照老习惯称呼他。他是我的同辈,在文艺部共事10年。在通讯录里,他戴一副黑框眼镜,西装革履,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其实是一副农民相,憨厚淳朴。在叶县干校,他是插秧能手,插得最快最好,横竖都很直,绝对专业水平,我等农家子弟都无人可望其项背。他为人诚恳,乐于助人。为他人出力气的事情,他有求必应。我们的前辈老田搬家,他帮忙接车搬运,汗流浃背,不遗余力。我搬家也是他一人帮忙,我只以一盘炒花生米、一小盘广东香肠和一盘炒芹菜款待,现在想来很过意不去。这几年他养病在甜水园,我们久未见过面,但我时在想念中——他的真名叫茂余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师辈、前辈和同辈,都是想见而不可,心目中大都人影憧憧,也是如过电影。他们或有一个故事,或有一段身世,或有一篇佳作,或有一次讲话,给过我深刻印象。又或曾经带我出过差,或在别方面帮助过我,如地震时借给我行军床的老李,如借钱给我买火车票让我爱人送孩子到东北躲地震,解过我一时之困的老田,他们都让我至今难忘。▲右起:周梅生 (90岁)、孟宪谟(94岁)、李玉田(89岁)、郑荣来(78岁)▲郑荣来与方成(右)

如今,他们许多人安居于社外,很少来报社大院。有的甚至寓居养老院,更是难有见面机会。读此新通讯录,浮想多多。作此小文,意在表达一种心情,寄寓一种怀念。此刻,我心有一愿:愿我前辈和同辈,安享晚年,健康愉快,容颜不改,青春永在,美者常美,帅者总帅!


文中图片由郑荣来、刘福明、王东、杨建华、余季若等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落叶时代的情怀


走近漫画大师——方成


这里有一张您的照片等待查收


台球厅里的“八零后”


“金台园”的日与夜(内含视频)


金台园里的“时装秀”(内含视频)


微信ID:rmrbjtcw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