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这位人民日报摄影记者80岁啦!从业56年,看他如何用照片带您"阅读"人民日报!

许林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一台相机能见证时代变迁、风云变幻,也能记录市井人情、人文风物。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影像的捕捉不仅是定格时间的踪迹,更是一种纪念、一种回顾。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原高级编辑、资深摄影记者许林《求新路上不停歇》,带您认识一位年届八旬的优秀摄影记者——蒋铎。



🔹全文共254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蒋铎今年80高龄了,但仍然活跃在新闻界、摄影界,采访拍摄、撰文传经、教书育人,与人民日报社金台缘摄影协会的老人们一道儿拍照片研讨摄影。


我1965年进入人民日报社,遇上两位良师益友,一位是吕相友,另一位是蒋铎。他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对我新闻摄影方面的成长,对我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的进步,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令我没齿不忘。


在蒋铎80周岁的时候,我决定将这篇文章提供给“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与报社同仁分享,同时,也作为对蒋铎老师的一份生日礼物送给他,祝蒋铎生日快乐、天天快乐!


2015年,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副总编辑王一彪(右)出席报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画摄影展,与老记者蒋铎(中)在其参展作品前合影。

1966年10月,许林(左)与蒋铎(右)在人民日报社摄影组办公室交流。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是一个锐意进取、不断求新的人。





一封海外来鸿使他重新审视自己


在从事新闻摄影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蒋铎尝试过多种拍摄方法。记得1978年,他借用绘画的方法在办公室里构思、画草图,然后到北京芳草地小学按图索骥、现场摆布,拍了一组儿童题材的新闻照片,发了一版画刊。由于形象挑选严格、构图有变化、拍摄用心,许多读者来信夸赞照片拍得好,他心里一时热乎乎的。就在同时,人民日报社印发的一封海外读者来函触动了他。来函说国内报纸的“文风有了变化,但照片还是老面孔”。蒋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眼前这几幅照片——粗看挺不错,画面漂漂亮亮,孩子笑容满面;细看不然,孩子笑得是那么莫名其妙,那么缺少内在的心理活动。这种表象的东西并没有从根儿上摆脱雷同化、概念化的模式。从此他开始寻找新的拍摄方法。



 摄影求新不但需要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他读了许多书,其中的《罗丹艺术论》对他影响相当大。罗丹对有些艺术家摆布模特儿“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很不以为然,他的创作思路是“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这种在观察中捕捉运动着的生活的理论,深深启发了蒋铎,他把罗丹雕塑创作思路移植到新闻摄影中来,决心冲破摆拍的藩篱,捕捉活生生的形象。


翌年5月,他再次拍摄儿童题材。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他采取了全新的拍摄方法——没有向校方提出诸如拍摄前挑选形象好的儿童之类的要求,而是请求允许他跟班听课,在课堂上观察、体验、抓拍。开始孩子们很好奇,但在听了几节课后,孩子们平静下来,旁若无人地听讲、回答问题、默写和考试。这时,蒋铎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非常明亮动人。当一位女孩在黑板上默写生字时,她不但手用力,就连嘴、下巴,也跟着使劲。看到这些细节,蒋铎感受到女孩“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手中照相机的快门按动了,一幅抓拍的新闻摄影作品《默写生字》产生了!


1979年5月,蒋铎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拍摄的作品《默写生字》。


这组照片见报后,获得社内外一致好评。那几年,他连续抓拍了令新闻界、摄影界耳目一新的《技术讲座》《课后》《同志情》等佳作,从此走上抓拍之路,形成了质朴的新闻摄影风格。


1978年12月,蒋铎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拍摄的作品《技术讲座》。

1979年1月,蒋铎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拍摄的作品《课后》。

1982年3月3日,蒋铎在广州火车站拍摄的作品《同志情》。一位年轻的客运员工作出了差错,班后会之后,她哭了,党支部委员蒋艳香跟她谈心。





从人的心灵感应切入,追求与众不同的新视角


蒋铎并不满足已取得的进步。1990年夏天,多家报纸以大量照片报道了北京新景点亚运村的场馆建筑。能不能超越以往的报道手法,从人的心灵感应的新角度入手反映亚运村新貌呢?蒋铎带着这个问题骑自行车到亚运村观察。当他发现每天都有许多北京市民扶老携幼到亚运村这座体育新城漫步、赏景时,他被市民们欣喜的情态迷住了,一连拍了多张照片。


蒋铎摄影作品《逛新城》


第二天,他以《逛新城》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组摄影报道,将人们逛亚运村时的惊奇、亢奋、自豪的心态表露无遗,歌颂了北京建设新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照片发表后,当天报社的评报栏上评论说“图片清晰、形象生动,冠以‘逛新城’的题目,令人叫绝。”紧接着,电视台和其它一些报纸也用“逛新城”的主题分别播放、刊发了专题图文报道。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进行报道,竟然产生如此的连锁反应,是作者没有料到的。




运用对比手法,推出摄影报道新形式


好的摄影报道,不但题材要新、切入的新闻点要新、视觉语言要新,而且报道形式要新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对于这一点,蒋铎一直在苦心探索。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资料照片与新拍的照片两相对照使用,是他琢磨出的新的摄影报道形式。


蒋铎(右)与许林(左)切磋技艺。


1995年9月,蒋铎将1988年夏秋之际在北京西单商场拍摄的“凭票供应”电冰箱货少人多的镜头,与1995年8月在包头市百货大楼拍摄的电冰箱货源充足、任人随意挑选的镜头组合在一起,以《往年欲购不能  如今从容挑选》为题,反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发在人民日报一版《信手拈来写变化》栏目中,社内外一致看好,获得人民日报优秀作品二等奖。


蒋铎拍摄的北京西单商场与包头市百货大楼对比照


1996年6月3日人民日报四版发表的《麦客换上新装备》。这组照片通过5年间手持镰刀的“麦客”与开着联合收割机的“麦客”的对比,表现我国农村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总编辑范敬宜当天在《值班手记》上批示说:“今天四版蒋铎等同志拍摄的新旧麦客一组照片非常好,看了令人十分高兴”,“这组照片的好处在于有新旧麦客的对比,一对比就看出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仅仅5年时间,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就给人以恍若隔世的感觉。新闻的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从某种意义说,对比出新闻。不对比,新闻的新就很难被人感受。”


蒋铎摄影作品《麦客换上新装备》




超越别人,也要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出新


 蒋铎认为:“在拍什么的问题上,要有新发现,要在生活中见别人所未见。一般来说,重复别人不行,重复自己也不行。”他给自己定下一个既要超越别人,又要超越自己的奋斗目标。


蒋铎


 1997年1月,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播出,全国瞩目。蒋铎意识到其新闻价值,立即着手寻找新闻线索。当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北京北摩公司职工茹悦全家天天看这部纪录片的消息之后,他连续在茹悦家里拍摄了两个晚上,拍成后送到版面上,被编者审定,配合《巨人的足迹  恢宏的画卷——访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出品人》的文章,于13日人民日报一版见报。


蒋铎拍摄茹悦全家观看纪录片《邓小平》的场景


照片表现了一个普通家庭晚饭后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情景。夜间在室内拍摄,尤其是还有电视的强光栅闪烁,光比较难掌握,而这张照片在光比反差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因而视觉效果很好。这张照片成为这部文献纪录片首轮播出期间,全国报纸报道这一事件独家新闻照片。


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得到总编辑的鼓励。在1月13日的《值班手记》上,范敬宜同志写道:“蒋铎同志不断创新,拍摄了许多好照片。这种勤于动脑、动手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摄影中的蒋铎



注:文中图片由蒋铎、许林、颜世贵、刘福明、杨子田、杨建华等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北京地坛庙会今起迎客!你知道首届地坛庙会什么样吗?


他用镜头带你感知2016年的温度……


人民日报“烹饪”的“全媒体大餐”,今天一次“品尝”个够!


金台人物 | 蒋铎:我的2015


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人民日报!


写稿如爬山、似揉面、像缝衣!细细品味这位“写稿匠”的“匠心”!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