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虽然范总已经走了七年,但这份怀念之情从未间断……

许林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2010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岗位的5年间,他以《值班手记》的方式传授新闻经验、栽培了新闻后辈。从作品点评、新闻业务分析到工作小结,范敬宜的《值班手记》思想深刻、视角独到,至今都值得新闻人学习。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新闻战线》杂志高级编辑、摄影记者许林为有才华的记者提供崭露头角的舞台——忆范总》一文,一同怀念原总编辑范敬宜。



🔹全文共244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为有才华的记者提供崭露头角的舞台

——忆范总

许  林

过去见到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我们都习惯称呼他“老范”。自老范离开我们后,大家在纪念他的文章中称呼他“范总”,“范总”逐渐成了官称。



01

讲话爱才心切

文章播撒阳光



我第一次见到范敬宜是1987年10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经济日报》社举办“邓维新闻摄影作品研讨会”,青年记者邓维反映沿海开放城市珠海的摄影报道《在“窗口”前思考》引起大家广泛关注。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在会上发言,他对年轻记者充满爱护之情,演讲很有新意,令人印象深刻。遂约请他为《新闻战线》写一篇文章,我将其编辑发表在1987年11月号《新闻战线》杂志上,题目是《门外谈影》。


1997年12月,范敬宜在《新闻战线》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许林 摄影)


他在文章中说: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尽可能地给有才华的记者(包括文字、摄影记者)提供一点崭露头角的“舞台”。“提供舞台”的过程,实际上是破除自己旧观念的过程。一是破除把新闻摄影当作“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二是破除硬性要求摄影直接配合报道的旧观念,三是破除苛求画面完整、形象完美的旧观念,四是破除“怕出格”的旧观念。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使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新闻战线》1987年第11期第29页


这段话是他讲话和文章的魂,我把它作为“内容提要”突出安排在文章开头,以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反响较大,对重新认识新闻摄影在报纸传播中的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各报社重视和培养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并给有才华的记者提供崭露头角的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6年范敬宜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后,走访报社各部门了解情况,他想方设法在改进摄影报道方面下工夫,为摄影记者提供报道版面,开辟新闻摄影专栏。1987年的《在“窗口”前思考》就是给时任《经济日报》摄影记者的邓维开的图片专栏。邓维也争气,图文并茂连发五组报道,形式耳目一新,引起摄影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思考与关注。后来,邓维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新闻摄影界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中的佼佼者,更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可见,范总爱才并给记者提供舞台是真心实意的。




02

借助《值班手记》栽培编辑记者



1993年,范总调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直至1998年退休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的岗位上工作了近5年。那5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没齿难忘。


范总到人民日报社后,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写《值班手记》,刊登在《每日快讯》散页上,内容是批注每天的人民日报。《值班手记》的内容包括评论采编的文章、拍摄的照片以及报道在版面上的运用情况等。他把新闻报道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并且时不时通过《值班手记》表扬有才华、做出彩的编辑记者,借以激励采编人员再接再厉,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加出色。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为的中青年新闻人成为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从1993年至1998年,范总在岗5年所写的《值班手记》,为人民日报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办报理论与办报经验。《值班手记》无愧于中国新闻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林的业务笔记本和卡片资料中抄录了范总《值班手记》批示和点评。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记忆力较差,什么都爱抄录,业务笔记本和卡片资料上曾经抄录过不少范总的《值班手记》和他的语录,作为鞭策自己业务精进的依据。


1997年底,人民日报出版社将范总30多万字的《值班手记》结集出版,书名为《总编辑手记》。


范敬宜著《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书名,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总编辑手记》(以下简称《手记》)中多次提及报社中青年编辑记者采写、采摄的文章和图片报道,范总都给予中肯的评价、热情的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试举几例:


1

1995年12月4日《手记》第465页

范敬宜

今天二版朱剑红同志写的《宏观、微观经济形势:何以一晴一阴?》确实写得好。主要好在实事求是地回答了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对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不是那种“非黑即白”式的形势报道,读了使人感到信服。


2

1996年5月17日《手记》第242页

范敬宜

五版祝华新、卢新宁同志写的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章,写得很好。这样的学术问题,一般很容易写得深奥难懂,或学院气太浓。此文却写得深入浅出,读来兴味盎然,为学术性报道的通俗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学术性报道的通俗化,首先要“通”,即记者对所报道的问题融会贯通,了然于胸。“通”然后才能“俗”……

1996年5月17日《手记》中《“通”然后才能“俗”》一文


3

1996年3月21日《手记》第140页

范敬宜

昨晚看《新闻联播》,听到陈景润同志逝世时,心想明天应该布置教科文部写一篇有关陈景润的通讯。想不到今晨打开报纸,就看到了温红彦同志写的《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感到十分高兴。精神为之一振……这篇通讯首先反映了温红彦同志的快速反应能力,而这种快速反应首先来自对工作的责任心……也反映了温红彦同志采访作风的细致和考虑问题的周到。

之后范总从4个方面分析评论了这篇报道,最后写道:

范敬宜

这些都说明温红彦同志在紧急采访面前保持着一种“静气”(古语云“每临大事有静气”)……总之,读了这篇通讯,使我感到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编辑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充分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大有希望。

1996年3月21日《手记》中《敏感 静气 激情——读温红彦同志通讯有感》一文


4

1997年7月15日《手记》第152页

范敬宜

我们提倡记者要闻风而动,蒋铎同志是未闻风而动,拍回了一组战高温的照片,使今天的一版增添了一份群众生活的气息。这种主动的工作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范总对有才华的编辑记者的呵护、提携,对优秀新闻作品的爱惜、珍视之情可见一斑。


上面提到的和书中涉及的编辑记者,都是人民日报社的精英之才,许多人都成了今天报社的栋梁。这些优秀的编辑记者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他们的新闻报道中,我学到了许多新闻传播学书籍中没有的东西。从范总的《值班手记》里,我学到了许多新闻采访、拍摄的经验,还有许多办报的理论。我之所以在人民日报有一点点长进,与身边这些优秀同事的影响分不开,与范总的言传身教更是密不可分。


在范敬宜总编辑逝世七年之际,仅以此文作为对他的怀念。



注:文中图片均由许林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他为人民日报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摄影记者!


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人民日报!


为何这组杨丽萍照片浏览量高达140万?回望1979年我拍摄文艺复苏!


人民日报老总编的6句话,编辑记者们都该好好看看!


北京地坛庙会今起迎客!你知道首届地坛庙会什么样吗?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