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假设历史•如十四阿哥登基还会有乾隆盛世吗

2017-06-02 吟风阁


文章来源:凤凰历史    作者:麻辣兔头


人们常说清朝有三大谜团,一为太后下嫁摄政王、二为顺治出家、三为雍正夺嫡。这三大谜团中最为扑朔迷离,也最为戏剧性的,莫过于雍正夺嫡。从雍正继位之初,人们就怀疑他得位不正,于是乎雍正夺嫡的故事后来就成为各类武侠电影电视剧、清宫剧使用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雍正往往是里面人人得而诛之的反派角色。


十四阿哥VS四阿哥,到底谁更强


一代帝王康熙皇帝不仅胸有韬略,做事英明果断,而且还是超生游击队。他一生一共有过35个儿子,除了夭折的之外,还有20个儿子成年。满人不兴汉人立长不立幼那一套,作为康熙的血脉,他们人人都有上位的机会。然而谁也没想到,最后的胜出者竟会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于是乎民间就有了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康熙重病在床,已不久于人世之时,遗诏上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胤祯“,但被雍正帝和隆科多篡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于是雍正帝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接班人。这种江湖传言虽然荒唐可笑,但康熙皇帝确实对十四阿哥相当喜爱,做皇帝的一贯”天威莫测“,假如康熙真的选择十四阿哥做他的接班人,清代的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外强中干的帝国


康熙皇帝留下的,是一个看似强大,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空架子的大清帝国。新皇帝接手时,国库存银只剩800万两,亏空大的吓人。钱都去哪了呢?不用我说,想必各位也知道,当然是被王公大臣们装进自己腰包了呗。历朝历代无论哪个王朝的国库空虚,都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问题,想办法把空空的国库填满,无论新皇帝是谁,这都是刚上位的当务之急。不过,亏空的问题就连康熙皇帝也很头疼,因为官员们也有”不得已“的原因,明清两代官员的俸禄极低,清代正一品官员年俸不过150两,七品县令只有45两。这点钱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若要聘请师爷幕宾,同僚往来应酬,打点上官,根本不够。


更何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亏空牵连到各地不计其数的官员,要想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交待罪行,吐出赃款可不是件易事。正所谓官官相护,贪官要是不巴结上官,结成关系网,靠吃独食发家,那肯定混不了多久就被干掉了。除此之外,官员们还有一招”乾坤大挪移“神功,那就是来检查的时候先借钱粮把账目填平,等检查完了再把借来的钱粮还回去,这一招是地方官的拿手好戏,屡试不爽。


这样看来,要想解决如此难题,必须熟悉下情,意志坚强,敢于承担骂名。十四阿哥允禵(雍正登基后把十四弟胤祯改名为允禵),心高气傲,血气方刚,若是成为皇帝想必也将有一番作为。不过,他很难做到雍正皇帝这般冷酷刻薄,不近人情的地步,雍正皇帝是一个连皇弟亏空,也要催账的存在,雍正的十二弟允构因为主管内务府时的亏空,照样被追索还钱,连自己弟弟都得还钱,还有谁敢赖账?


更有甚者,雍正皇帝连死人也不放过,人死账烂那一套在雍正这里不管用,因为贪污、受贿、亏空畏罪自杀的官员,还要找他们的子孙、家人算账,把他们的家底抄个干净,按雍正的说法,必须”追到山穷水尽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因此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雍正帝在治世也用重典,贪官们真没法活了。


反贪不狠到这个份上,就刹不住贪污成风的官场风气。恐怕除了雍正之外,没有几个能比他更狠更无情的了,十四阿哥刹不住贪污腐败之风,清王朝的衰败将大大提前,后面有没有乾隆盛世,清朝的国祚是否还能维持200余年就难说了。


唯我独尊的权力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主专制在我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幅员辽阔又人口众多,如何实施有效的统治长期以来都是困扰着历代王朝的难题。在明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做法是依靠德治和礼治,但这两样东西并不牢靠,统治者们越发觉得只有大权独揽才是最稳妥的,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到了明清两代,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然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常年呆在紫禁城中,和外部世界保持着很远的距离,政务只能交给诸臣打理,但天下是自家的产业,岂能容他人染指?因此,只能广布耳目,探听下面的动静,明朝建立了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三大特务机关,令明廷官员闻之色变。清朝的政治环境,自定鼎之初到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还较为宽松,如果是十四阿哥在位,能将这样的宽松环境保持下去吗?


说道这个,我们得从两位皇子成长的背景,上位的环境来考虑。雍正皇帝从皇子到皇帝,一直是十分孤独的,他性格刻薄,暴躁易怒,在兄弟大臣中没有什么人缘,凡事都是一副不讲情面、公事公办的态度,做了皇帝之后,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易,兄弟们阳奉阴违,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大臣们对他是又恨又怕,口服心不服。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他只能想方设法铲除兄弟们的势力,干掉不听话的大臣们。虽然他自上位起就极力打击他们的势力,但毕竟树大根深,于是他另起炉灶,着力建立由自己的亲信组成的新机构--军机处。随着军机处的出现,清廷负责处理政务的内阁、处理军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成了摆设,军机处听从皇帝的亲书谕旨或口授,承旨拟谕后廷寄到各地。如此一来,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都名存实亡,再也不能对雍正的皇权构成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从此”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清朝皇帝集军政、行政大权于一身,九五之尊的地位更加无法撼动了。


除了建立军机处之外,雍正皇帝还将告密,即密折制度发扬光大。这项制度虽早在顺治、康熙年间就已有之,但将这项制度常态化、规范化,还是雍正帝的杰作。密折好比大臣们和皇帝之间的专线电话,写好之后直接送到皇帝手中,没有其他中间环节,想揭发谁就揭发谁,还不怕泄密,拥有密奏权的大臣们相互监视又各不知情,只有皇帝一人稳稳地坐在这张大网的中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下面的情报。在这项制度的阴影下,大臣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不能肆意妄为,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权力,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权,清朝也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度最高的王朝之一。


而十四阿哥则和他的四哥大为不同,他曾在康熙面前为八阿哥辩护,惹怒了康熙,受到严厉斥责。虽然挨了骂,但十四阿哥如此仗义,自然很得其他阿哥们的欢心,人缘远比孤家寡人一般的四阿哥好的多。康熙封其为抚远大将军王之后,十四阿哥一跃成为竞争皇位的热门人选,八阿哥集团全力支持他上位,对他极力吹捧,”才德双全,我兄弟内皆不如,将来必大贵“,和兄弟们打的火热,他一面在西域征战积累政治资本,一面招贤纳士,为登基做准备。因此,他若上位将众望所归,名正言顺。这样一来,他登上皇帝的宝座,会比雍正皇帝宽厚得多,位子坐的舒服得多,也就无需大费周章去极力铲除兄弟们的势力,收拾说一套做一套的大臣们,做这样的皇帝,只要按部就班做好守成之君就好,何苦去折腾自己的兄弟和大臣们,惹得一身骚呢?十四阿哥想必将延续清初宽松的政治环境,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仁君的美名。


“武功赫赫”的威名


清朝入主中原后,雄踞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成为清朝最大威胁,准噶尔部所在的西北地区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威胁着清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安危。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朔漠追亡逐北,导致噶尔丹败亡,准噶尔部遭到重创。但好景不长,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汗的领导下再度强盛起来,频频犯边,还意图进取西藏,利用黄教挟喇嘛、班禅以令青海、蒙古各部,所幸被清军击退。无论哪个新皇帝上位,都得面临这样一个棘手问题。


雍正七年三月,雍正帝命令清军兵分两路,大举征讨准噶尔部,意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准部。按照惯例,出兵之前先放嘴炮,雍正历数准噶尔部多年来的罪状,所以“特发两路大兵,声罪致讨”,任命的领兵大员中其中一位是名将岳钟琪,江(瞎)湖(扯)传言(淡)是岳飞的后代,这岳钟琪信心满满地提出十大优势必胜论,哪十大呢?“一曰主德、二曰天时、三曰地利、四曰人和、五曰接粮之广备、六曰将士之精良、七曰在骑营阵之尽善、八曰火器兵械之锐利、九曰连环迭战攻守之咸宜、十曰士马远征,节制整暇”,也就是说一打准赢,这张嘴就跑火车,哪里有半点像岳飞的做派?


俗话说的好,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雍正寄予厚望的这次远征被和通淖尔之战惨败的现实打了个措手不及。傅尔丹统帅近两万大军在和通淖尔遇到三万准军,血战后只逃回两千余人,多员大将战死,可谓损失惨重,虽然第二年的额尔德尼昭之战大败准军找回了场子,但要想消灭准部已无法实现,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雍正帝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劳师远征。此后几年,清朝和准噶尔部边打边谈,不分胜负,清军坐守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地毫无建树,进入相持状态,清廷一直拖延到乾隆二十年才趁准部内乱之机出兵消灭准噶尔汗国。


而十四阿哥,处理政务的本事虽然看不出来,但军事才能是着实有两把刷子的。当年率领清军入藏击退准军的,正是这位十四阿哥。出征之前,康熙帝主持颁授大将军敕印,授予其王爵,不仅表示了对十四子充分的信任,也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十四阿哥也不负康熙重托,在出征的四年里战功卓著,虽然雍正帝上台后拼命抹杀他的功绩,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一是他曾平定西藏战乱,护送达赖六世入藏,得到了康熙对他的肯定。二是他击退了策妄阿拉布坦的进攻,挫败了准噶尔部控制西藏的野心。如果继位的是十四阿哥,他很有可能像康熙一样,在战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西北问题不至于拖到康熙的孙子辈才能解决。


平心而论,两位阿哥都是有才干有作为的皇子,但就清王朝当时的情况而言,雍正皇帝恐怕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是最有创造性、最有改革性的皇帝,他挽回了清王朝正在下降的国势,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他的帝国和时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比之下,十四阿哥的个人魅力虽然更高,但他的治下,清初积累的弊端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他个人或许能获得比雍正好得多的名声(对统治阶层内部的仁慈和赫赫武功),清朝的国势恐难以更上一层楼攀上乾隆盛世的高峰;而未曾改变的统治架构在面对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前所未有的危局时,也恐怕难以应对,而早早结束大清王朝的生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