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首发暨作品展即将开幕



胡武功影像50年暨新书发布会


2019年11月30日

西安蓝海风万邦书城


不见不散




上苍不会给每个人更多机遇,

执着守一可能赢得更多时间。

胡武功


胡武功70岁了,是的,70岁!然而岁月除了让他更加刚毅笃定,似乎从来都与数字无关。


纯粹,依稀还是50年前那位刚刚端起相机的美院少年,那一年“文革”开始不久,他抛开当时流行的正襟危坐的合影,拍下了包饺子的父母和跳皮筋的妹妹。也许是天生的倔强和叛逆,让他从接触摄影之初,就将所有感情投入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们。


从部队宣传干事,到新闻摄影记者,而后回归大学讲坛,他记录了洪水中的灾民、矿井下的矿工、土地上的农民、像候鸟迁徙一样的麦客,也记录下风浪中的学生、焦灼中的工人、骤变中的城市……50年的创作实践与思考开创了中国纪实摄影的先河,也凝结了他坚定的摄影理念: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


2019年,他翻出封存重达二十多公斤的底片,历时逾半年甄选,最终呈现《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作品集。这次,我们将有幸看到《四方城》《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创作之外更多的作品,其中多数是第一次公开露面。


说到初心,他依然笃信:“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还多的国家,处于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时刻,不能不留下转型的痕迹,不能不留下可视的影像文本”!


这是一位肩负使命的艺术家眼中亲历的50年,是一个扎根土地、饱含热情的生命脚下走过的50年,是每个中国人了解、正在了解或不曾了解的50年,亦是一个国家真正发生过的50年!


2019年11月30日,《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作品首发暨作品展将于西安蓝海风万邦书城开幕!这一次,让我们卸下时代的傲慢,和他一起走进纪实摄影的世界。


▲“文革”中全民娱乐方式基本是唱革命歌曲(1968年)

▲千百年来在民间,包公就是百姓期盼正义的化身(1994年)

拜金的人(2000年)

▲远方的城市(2013年)


我的叛逆与思辨


每一个摄影人只需要尊重自己的选择,执着自己的所爱,使之成为本性生命的组成部分,就魂在其中,活之有意。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国发生的巨变中,中西观念汇聚,文艺思潮云涌,摄影的阐释与表达也同样经历着各种意识与观念的“洗礼”,回归纪实摄影,终难免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主观粉饰,因此,如何表达和记录中国,记录中国人的生活,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在他看来,破题的关键始终在于对自我认定的坚持与创作本源的思辨。


首先是坚持“背道而驰”的“叛逆”,即摒弃“艺术”,扬弃“新闻”,与以往“摆拍”的摄影手法彻底决裂,实实在在的去拍摄日常的生活,既不戏谑,也不亵渎,因为任何人类构思出来的东西,与这种现实性及其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身的意义都是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坚持历史性思辨。在一个最不齿旧束缚也最不缺新理念的当下,新思想、新概念、新说法总是层出不穷,“后现代”“后纪实”“后殖民”“后全球化”等理论常常是前一波声音还未记住,后一波喧嚣又响彻耳旁。他始终认为,与其接收二道贩子,不如溯本求源,搞清楚这些光怪陆离的新玩意的历史性缘由,使自己具备有历史感纵向思维和眼光。


户县农民批判资本主义(1975年)

户县民兵接受部队训练(1975年)

打花牌重新回到农民生活中(1978年)


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中国纪实摄影不应主要记录事件,而应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人,因为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的这些隐喻和象征性是可遇不可求的。


回归他的作品,极少呈现鲜明对抗性的视觉冲击,20世纪70年代末转行媒体开始,他一头扎进陕西农村,拍社火、拍神龛、拍买卖、拍婚丧……他用带着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头,拍摄家乡的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的根本,是要表现事件中的人,而非事件本身。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个看法,从未动摇。


50年的摄影之路,沟沟坎坎,一路走来,曾做过多种尝试与体验的他,认为最有意味的纪实摄影,不是机械地对繁琐生活细节的实录(那可能是另一领域的工作),不是对非常态事物的猎奇,而是一定要触及当下的生活,一定要触及社会现实,一定要触及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一定要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纪实摄影要的是“润物无声”,要的是“干涩和谐”的美学意味。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立的摄影追求。


读书是农村青年的唯一出路(1982年)

打腰鼓是陕北农民年节自娱自乐和团拜的重要活动(1986年)

任人打扮的孩子(1986年)


那些最真实的“无名氏”


拍摄与被拍摄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我想正因如此,才需要摄影人在心中立一条敬重被摄对象的纪律。


胡老镜头下的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走来,走到我们眼前,那些胸前别着像章飒爽英姿的男女、举着吊瓶陪伺父亲的儿子、结婚时傻笑的新郎、梳妆的女人,以及五黄六月割麦、庙会上听戏、进城挤车、遇见城管四散奔逃、看股票和城墙根下聊八卦、打太极、跳交际舞的人们,他们拼命生存,他们忍耐,他们无奈,他们似是旧人旧事,却难免又在当下相遇,他们是最普通的“无名氏”,是时间洪流中不曾被改变,却掷地有声的一部分,亦是镜头表达的灵魂所在。于他,纪实摄影不是借客观活物表现自己的心像,而是寻找、发现和捕捉那些不轻易示人的具有隐喻性、象征性的生活原型,纪实摄影是人生命存在方式的展现,而且要能解释本真人性。


等候生意的摩的司机(1996年)

老年人的柔身运动(1996年)

保龄球馆曾在大城市风靡一时(1996年)


新书推荐

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

胡武功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新书即将上市,敬请关注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