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鸿烈: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进展和前景我深感欣慰

孙鸿烈 赛杰奥 2019-06-30



孙鸿烈,河南省濮阳县人。土壤地理学家、土地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土壤分类作为认识和管理土壤资源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土壤学最为经典的学科分支。现代土壤学诞生后,近150 年来不断发展,日渐加深人们对土壤的系统认识。土壤分类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土壤学整体进步,同时也为相邻学科提供了理解土壤和认知土壤过程的重要载体。土壤分类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壤资源管理的水平,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在土壤分类体系中,高级单元主要体现土壤的发生过程和地理分布规律,为宏观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层单元主要反映区域特征、层次组合以及物理、化学性状,是区域规划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迥异,人为活动历史悠久,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土壤资源。自现代土壤学在中国发端以来,土壤学工作者对我国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分布规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就土壤基层分类而言,自20 世纪30 年代开始,早期的土壤分类引进美国C. F. Marbut 体系,区分了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续分单元,同时定名了一批土系,如孝陵卫系、萝岗系、徐闻系等,对后来的土壤分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也在建立过程中,当时Marbut 分类体系中的土系(soil series)没有严格的边界,一个土系的属性空间往往跨越不同的土纲。典型的例子是Miami 系,在系统分类建立后按照属性边界被拆分成为不同土纲的多个土系。我国早期建立的土系也同样具有属性空间变异较大的情形。

 

20 世纪50 年代,随着全面学习苏联土壤分类理论,以地带性为基础的发生学土壤分类迅速成为我国土壤分类的主体。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召开土壤分类会议,制定了依据土壤地理发生的“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该分类方案成为随后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使用的主要依据。通过这次普查,于20 世纪90 年代出版了《中国土种志》,其中包含近3000 个典型土种。这些土种成为各行业使用的重要土壤数据来源。限于当时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中国土种志》所记录的典型土种依然存在“同名异土”和“同土异名”的问题,代表性的土壤剖面没有具体的经纬度位置,也未提供剖面照片,无法了解土种的直观形态特征。


随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和发展,在建立了从土纲到亚类的高级单元之后,建立以土系为核心的土壤基层分类体系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发展的必然方向。建立我国的典型土系,不但可以从真正意义上使系统完整,全面体现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可以为土壤利用和管理提供最直接和完整的数据支持。

 

在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的支持下,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研究员为首,联合全国二十多所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一批中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经过数年的努力,首次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框架内较为完整的土族和土系划分原则与标准,并应用于土族和土系的建立。通过艰苦的野外工作,先后完成了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土系调查和鉴别工作。在比土、评土的基础上,总结和建立了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土系,并编纂了以各省市为分册的《中国土系志》,这是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之后我国土壤分类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国土系志》书影

已出版9种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见证了该项工作取得的进展和一批中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的成长,深感完善这项成果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支中青年土壤分类工作者队伍的成长也将为未来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进展和前景我深感欣慰。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 年2 月于北京


 【相关阅读】

我国土壤资源清单新进展——《中国土系志》

10年,近5000个典型土系,《中国土系志》有多重



本文为孙鸿烈院士为《中国土系志》所作“序”,文中插图、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中国土系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