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志峰:言传身教——回忆陈述彭先生二三事

赛杰奥 2023-0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 Author ecotop


缘 起

一年前,剑承兄邀我参与他提出的《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专著的写作。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和剑承也常常谈及当年的求学经历,特别是陈述彭先生的为人处事和学术风格,对我们众多弟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本书稿即将脱稿之际,恰逢陈先生百年诞辰,我有感而发写了篇回忆短文,剑承兄称赞有加,提出以此代序,我一开始心怀忐忑,不知随笔是否合适登大雅之堂,后发现所谈及的陈先生教诲与学术指引,在本书中有诸多呈现与发扬,遂不揣浅陋,欣然从命。

 

感谢剑承兄之邀参与此书的撰写,与兄共勉,不忘初心,安分守己,安身立命,著书立言,知行合一,修身齐家。



 

坚如磐石,历久弥新”。今年是我的导师陈述彭先生诞辰100 周年,同时也是先生一手创建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5 周年,同门师长、同窗好友在此之前已经纷纷谈及如何开展纪念活动。趁庚子年春节临近的这几日闲暇时光,放下手中繁琐事务,静下心来翻阅陈先生的随笔杂文集《石坚文存》,以及当年与先生的书信及合影,音容宛在,对吾等一众弟子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指引,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小事与细节方面,其高贵的品格、豁达的气度、平易近人的风范,都深刻影响着后生晚辈。在此,记录当年在实验室攻读博士期间先生言传身教二三小事,以纪念陈述彭先生诞辰100 周年。

 

1995 年早春二月,在南国一个不出名的校园里,一个从未走出校门、懵懂无知的硕士生斗胆提笔,给陈述彭先生写信,表达了攻读博士的求学愿望,原不太敢奢望能获得先生的回复,可没曾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先生的亲笔回信,满满的一页纸布满了先生刚劲隽秀的字体,字里行间载满了鼓励,也点燃了这个学生无限的勇气和求学欲望,这个年轻学子就是当年的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能报考,但先生的亲笔信一直珍藏在身边,由于有了这份希冀,刚走入社会的我即使在工作岗位上充满迷惑,也不感到彷徨。1997 年秋季,终于获得了报考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信息室陈述彭先生的博士生。哪曾想,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这么多。我清楚记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入学考试时,报考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考生单独在信息室的2 楼一个房间,50 多名考生坐满了考场。硕士阶段我是自然地理(地貌学)专业,没有任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又不是名校毕业,原本估量被录取的希望不大。笔试后我第一个进入面试考场,实验室几个老师一起面试的(我记得有成虎老师、高焕老师、万庆老师、劲峰老师等,尽管后来都是我亦师亦友的前辈学长,但当时都不认识)。当我忐忑不安地坐下,陈先生恰好推门走了进来,“对不起大家,我迟到了,抱歉!”这是我第一次见陈先生。就这样,在50 多名考生中我幸运地考入了LREIS,师从陈先生攻读博士。后来得知,在录取的11 位博士生中,有李宝林、许珺、郝永萍、王绍强等好几个自然地理背景的,而且分别来自祖国的东南西北不同地域,还有水文地理背景的万洪涛,地质地矿背景的谢传节、胡平昭与胡志勇,测绘与摄影测量背景的叶泽田,土地管理背景的王盛等。原来陈先生非常强调地理学的“两域”综合交叉——学科领域与不同地域,这对我后来对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记得当年在LREIS 求学时,先生已经年近80,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每次来到实验室,都会跟碰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无论是对我们研究生还是对实验室的勤务人员他都很热情,聊聊学习工作情况或者拉拉家常,从没有一点架子。有一次,在实验室的小平房会议室里我们研究生组织周末论坛,先生跟我们这些年轻学子谈笑风生,先生说:“在科研的运动场上,你们是运动员,成虎老师他们是教练员,我年纪大了,只能当当裁判员,吹吹哨子……”,我们中的孙战利博士猛地接上一句,跟先生开起了玩笑:“您老可不能吹黑哨呀……”,满座皆笑(当年中国足坛甲A 黑哨盛行),先生也跟着我们哈哈大笑,毫不在意年轻人的唐突,可见先生之平易近人。先生曾跟我们说,做学问要多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不过可不能空手而去,就好像在乡村赶集一样,要提个篮子带上三两个鸡蛋,你们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带到会议上交流,博采众长……。先生就是这么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

 

先生家很简朴,记得先生门口外的楼梯间放有好几个书柜,先生说书多,家里放不下了,临时在楼梯间放了个书柜,先生跟我们说起,有几本国外友人赠送的南美洲大地图集就临时放在那个书柜中,不知哪一天被偷了,心痛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先生还把他参加一些博士生答辩会收集到的学位论文赠送给我,让我好好研读,我清楚记得里面有黄波、党安荣、布和敖斯尔等的学位论文或出站报告,上面还有先生的批改与点评记录,可惜多次搬家都弄丢了。

 

博士论文选题时,脑子里充满了困惑,记得到中关村黄庄小区先生的家中跟先生面对面交谈,先生这样告诉我,博士论文选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考虑你原来的专业背景,二是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今后发展方向,三是来到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必须掌握和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些研究手段和工具,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先生谈到“只有将遥感及其应用与地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地学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才能把地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先生也提及“地球系统科学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一门科学,不是纯自然的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应该始终如一贯穿‘顶天立地’的统一性原则:‘顶天’即研究全球变化,‘立地’则面向区域持续发展”……。先生的这些点拨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跟先生交流让我切身感受到先生的博学深思、收放自如。毕业论文初稿脱稿后,呈交先生审阅,先生在初稿上画了很多的记录,并手写一份意见书信给成虎老师和我,以商榷的语气提出他对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先生对晚辈学子的学术探索处处给予呵护与鼓励。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外审送了11 位外单位评委,其中北京大学陈昌笃先生还打电话给陈先生,让我过去他家当面讨论,另外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崔海亭先生,手写了整整6 页评阅意见,其中某页某行错漏了什么,都一一指出,令我非常汗颜与感动。非常感谢先生和实验室为我们后生晚辈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与条件。毕业答辩是2001 年的秋季,在实验室小白楼对面的平房小会议室,答辩委员有承继成先生、赵济先生、蔡强国先生、何建邦先生、成虎老师、秀彬老师、天祥老师、利顶老师等,兴致很高,勉励有加,说我论文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楚,回答问题到位……。照相的时候,先生一定让我站在中间,跟所有的评委老师一起合影,先生说:“这个时候你是主角……”。答辩结束后一起聚餐,先生喝了点红酒,谈笑风生,说起早年的野外考察,说起来文革期间的趣事,说起前面带过的博士生……,那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难以忘却!


2001年10月,博士毕业答辩与导师及评委合影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既有科研大作,又有生活随笔。先生的科研论著很多人都知晓,但他的精彩随笔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那年寒假我正准备离京回家,先生知道我要回广州,嘱托我带几本书给在广州的另外一位地理学大家曾昭璇先生,曾先生是我硕士期间的授课老师,当年报考博士生的时候,曾先生和导师吴正先生为我给陈述彭先生写了推荐信。陈先生与华南地理的多位先生在多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先生跟我说起过岭南地理学的优良传统:注重野外、博览群书、勇于创新,后来在曾先生的纪念文集中也读到过这样的评价。那次是先生让我把他新出版的文集带给曾先生,我也有幸第一次领略了先生的精彩随笔,两本厚厚的《石坚文存》我先睹为快,由此得知先生还有一个笔名“石坚”,料想是先生从年轻时就立志如同山中石头一样,朴实无华而又愈挫愈坚吧。

 

毕业后离开了实验室到南方工作,跟先生见面机会少了,但是还不时在各种场合得到先生的教诲。2004 年3 月,先生给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题词:“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信息产业服务当先”,现在回读这句题词,感受更深,先生是遥感地学研究开拓者,对城市与信息的理解也如此深刻与超前,后来我在从事城市遥感与城市大数据分析研究工作时,不时会想起先生关于城市与地学信息图谱的论述。陈先生在2006 年给香港中文大学太空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题词:“天际人寰探索自然规律,海内域外共建和谐文明世界”,正是强调了地理学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值此先生诞辰100 周年之际,谨以此短文纪念、缅怀、传承先生的谆谆教诲,并祝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辈出、成果丰硕、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吴志峰             

庚子年初春,广州 五山






 

本文摘编自《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骆剑承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8)一书“代序:言传身教——回忆陈述彭先生二三事”,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遥感大数据地学理解与计算;下)

ISBN 978-7-03-065386-4

责任编辑:杨帅英 张力群

 

将遥感影像智能化地提取为地理信息,为地理大数据挖掘提供位置发现与时空关联的基准,是当前遥感认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综合地理分析思想、图谱认知理论与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从浅层感知到深层透视的路线,发展了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模型与精准应用方法。本书分8章:第1 章提出地理与遥感大数据的主要特征、科学问题以及关键思想;第2 章论述地理图斑概念及遥感智能计算理论;第3 章介绍机器学习的遥感计算运用机制;第4 章阐述精准LUCC 生成相关技术;第5~7 章分别针对城市、农业与生态应用,介绍精准遥感应用的实践路线;第8 章提出基于综合地理的土地空间优化技术方法。

 

本书主要论述人工智能新时代的遥感地学分析基础理论和关键方法,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资料。

 


相关著作



遥感图谱认知

骆剑承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

(遥感大数据地学理解与计算;上)

ISBN 978-7-03-054321-9

 

《遥感图谱认知》在充分认识遥感认知特殊性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遥感图谱认知理论和计算方法体系,发挥人脑认知和机器认知的各自优势,将人脑认知所得的先验知识有针对性地逐步融入机器认知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遥感影像机器认知算法的智能化水平,为遥感影像的智能认知探索可行之路。全书共为8 个章节。第1 章绪论,简要介绍本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高分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2 章总领性地介绍遥感图谱认知理论和方法体系,重点介绍遥感图谱认知三段论及其流程。第3~8 章则分别围绕遥感图谱认知三段论开展具体方法介绍和研究细述,其中,第3~5 章属于图谱认知第一段的“由谱聚图”框架,分别介绍影像多尺度分割算法、自适应迭代的专题信息提取,以及地块级土地利用图斑的形态提取和属性分类方法;第6 章属于图谱认知第二段的“图谱协同”框架,分析如何协同中、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开展农作物种植分布的土地覆盖类型识别;第7、8 章属于图谱认知第三段的“认图知谱”框架,分别介绍历史知识迁移的遥感影像智能分类与信息更新技术,以及基于空间格局知识开展复杂专题信息提取的方法。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