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时间认知

2017-07-21 深圳太古资产

关于“生理时间”  几件有意思的小事  


时间是个神奇的概念,一切关于它的秘密都在大脑里。  


我们看到持续变化的时间和一连串发生的事件,然后用度量单位:秒、分钟、天、月、年来描述。  


所以某种程度来看,你的时间观念都是在大脑里创造出来的。  


很明显的,愉快有益的活动会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觉得时间越来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愉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  


相反地,当我们在一段时间内经历很多改变时,记忆中这段时间会变长。  


时光流转留给我们最明显的痕迹是衰老。  



当我们变老,细胞更替,时间感知也会变化,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了。  


比如我奶奶的口头禅就是:“这日子一天天的,太快了!”在她的感知里,确实如此。  


另外,在时间的感知这个问题上,科技也发挥了作用。  


比如,挂在你家客厅墙上的数字时钟和戴在手腕上的表盘时钟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眼看着时针一格一格地转动,时间流逝的过程在表盘上一眼得见,而数字时钟只会告诉你此时此刻是几点几分。  


有意思的是,颜色也对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有不同的影响。  


你有没有发现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的进度条,大多数是蓝色、绿色、浅灰色、天空色?  因为这些颜色会让你感觉文件下载速度更快。  



文化背景的差异 左右“社会时间”感知  


时间认知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也是各有区分。  


比如迟到,在咱们这儿算是人际交往的大敌了。  


可要是你和一个印度同事约见,就没必要那么准时;在德国的朋友告诉我不守时是日耳曼的大忌,而在墨西哥却是每个人都指望你迟到,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赋予时间很高的经济价值:时间就是金钱,也经常说“X分钟车程”,用时间来代替距离。  


原因就是,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有“社会时间”的概念,有特定的行为和期望值。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时,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时间的感知 你和周围不一定同步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时间表。  


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也不会使你与周围人自动同步。  


如果你的“生理时间”和你当前位置的“社会时间”不一致,你的工作效率可能大打折扣。  


比如说,你晚上工作效率高,那么让你早起工作可能很有压力;一般人干活儿都希望能专心致志,然而有的人更擅长多任务推进。  


而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连续、重叠或推迟的事件构成,所以我们遵循“社会时间”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这样我们能在最方便的时候完成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遵守“钟表时间”和“社会时间”,以完成要做的任务。  



时间观念背锅之外 你可能选择了错误的工作方式  


有个理论叫做“计划谬论”,意思是说尽管之前有完成某件事情的经验,再次做这件事我们还是会低估它需要的时间。  


而且我们往往会把休息的时间落掉,以为自己是铁人。  


在意识到关于时间的偏见后,如何才能选择最好的办法应对呢?  


有些人选择更快工作或吃力地同时应付几份工作,有些人会选择减少睡眠时间,或者尝试通过结合不同的时间规划方法来优化时间的利用。  


要记住不是每种时间规划方法都适合自己,一些时间规划的建议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有太多鸡汤理论说“用你状态最佳的时间去做最不喜欢的事”,事实上这样会适得其反,起码在需要创意的工作上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  


修复时间感知 提高个人效率  


1.准确认知  


第一步是要承认问题。想一下那些你经历“时间流逝”或者你错估了事件所花费的时间的状况。  


当时是什么情境?你忙于做哪些事情?哪些因素最大程度上导致了你时间观念的扭曲?这可以帮你关注时间扭曲的原因。  


有些人觉得钟表会让人分心,滴答滴答的声音简直是“催命魔音”,不论是墙上挂的还是桌上摆的,总是会让人莫名焦虑。  


但是,这样的焦虑没准对你的工作有益:很多时候,你真正的焦虑不过是明知道时间紧任务重却又放不下刷了100遍的朋友圈。  


2.分析时间  


成功的时间管理不仅是正确估计时间,还要对时间流逝准确地记录。  


做时间追踪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以手写周记的形式,或者用时间追踪App记录你做的事情。  


通过观察分析收集来的数据,你会意识到导致你的时间认知与现实冲突的原因,从而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3.改善习惯  


那些被你点击“收藏”的文章、干货,是不是再也没有打开过?下次再点击收藏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之后真的会读吗?”  


这其实就涉及到,严格而诚实地安排你的优先事项。如果你发现自己老说“我没有时间”,那就一定是因为“这个不需要优先完成”。  


写在最后  


不论如何改变对时间的认知,时间总会流逝,这点我们无法改变。  


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承认自己是人类,不能像机器人一样永远保持相同速度,并拥有不变的能量和热情。  


这不是示弱,而是Be Smarter——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真正有热情、有价值、能够收获成长与满足的领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