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衛《石臺孝經》出版
出版發行:西安出版社
字 數:213千字
版 次:2020年12月第1版
印 次: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書 號:ISBN 978-7-5541-5064-1
定 價:68.00元
王慶衛,陝西蒲城人,南京大學考古學碩士、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現為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石刻文獻與漢唐考古研究。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唐代石刻史料編年輯證”、負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歷代釋氏碑誌的輯錄整理與綜合研究”子課題“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釋氏碑誌塔銘輯校匯考”,出版專書多部,在《唐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考古與文物》、《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中原文物》、《四川文物》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策劃展覽有“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光化六合:西安碑林藏北朝墓誌特展”等。
目 錄
序 /陳尚君
引子002
第一章 盛世遺珍:石臺孝經的前世今生004
磨難皇孫到治世明君005
天寶四載的石經刊刻026
千年歲月的風雨遷移055
第二章 文質彬彬:學術政治的玄宗時代076
御注《孝經》077
御注《道德經》098
御注《金剛經》121
第三章 孝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40
德之本也:《孝經》的作者、文本與流傳141
孝治天下:唐代的孝文化與社會 189
蓼蓼者莪:《孝經》思想的現代寓意209
第四章 開天長歌:世界帝國的絕代風華 220
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城中的紀念碑221
泰山漠北兩相望:書法史裏的君王夢253
知識信仰與制度:東亞史上的文和物288
第五章 泰陵晚照:傳奇帝王的愛恨情仇308
歷史的年輪:悲情的母與子309
相思了無痕:秋雨下的泰陵344
相見知何日:脫靴的高力士369
尾聲390
主要參考書目392
後記396
《石臺孝經》序
陳尚君
本書是王慶衛博士所寫介紹西安碑林名碑《石臺孝經》的文化旅遊讀本,向讀者介紹碑林進口顯著位置即碑亭下保存的盛唐名石的相關故事,其中涉及唐玄宗的人生經歷,玄宗釋讀《孝經》的先後過程及所據文本,《石臺孝經》之刊立過程及歷史命運,碑刻所見與立碑有關人物的人生遭際(其中提到達奚珣墓誌,為我讀此方知),也述及《孝經》一書在唐代的傳播及社會作用,玄宗同時所注《道德經》及《金剛經》之流傳始末,更遠些,則涉及《孝經》作者、成書與流傳,唐代標志性紀念碑建立的意義,乃至玄宗陵墓泰陵的相關事實。可以說,這是一部以《石臺孝經》為中心展開的專題著作,介於學術與普及之間,致力於向讀者立體展示唐代文化雄盛多元、深邃高雅面貌的文化讀物。先期讀到,獲益良多,囑綴數言,不可遽辭。
熟悉唐史的讀者都了解,有唐皇家自稱為道家始祖老子(一說即李耳)的後裔,對老子極致尊崇,乃至有玄元皇帝之尊諡,而佛教更彌漫朝野,民間崇信者尤多。佛道隆替,此升彼降,前後改轍者有之,遽起滅佛者有之,然就總的趨勢言,則可以三教並興、文化多元概括之。唐玄宗之注三經,更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就玄宗之個人好惡,無疑將道教放在首位,當他掌控實權後,特別是他在整個開元時期致力於建設一個開明昌盛的偉大時代之際,很清楚地認識到,革除高宗後期以來女主專政、任用佞幸、鼓勵告密、重用酷吏等弊政,建立以皇帝為核心的皇家權威與官僚系統,選用賢俊,進黜有序,鼓勵農耕,倡導多元,是國家走向強大文明的根本所在。史載有所謂《開元升平源》一書,借他與姚崇的對話,表達他努力有為的若干致力方向,雖屬虛構,但概括得很好。所涉較多,這裏不能一一列舉,其中親注三經,廣頒郡縣,就是有力手段之一。而三經中最重要的,還是《孝經注》。
《孝經》之作者,慶衛羅列了八種說法,比較傾向是出自秦前一位儒家後學之手。在儒家理想的社會構想與人生規劃中,士人應從修身齊家做起,進而治國平天下,所謂家國情懷,家是國之細胞,國是家的保證,不能修身齊家,何能治國平天下?而《孝經》則對儒家的血親倫理秩序作了詳盡清晰的規定,一旦成立,就成為不刊之經典,士人之守則。玄宗選注《孝經》,即有見於此,而《石臺孝經》之刊立,在天寶四載是轟動朝野的大事,千年來在碑林居於核心地位,原因也在乎此。
唐代雖說三教並興,朝廷也經常舉辦三教論衡、釋道優劣之辯論,大多屬於遊藝性質,是皇誕或時節的餘興節目,圖個高興,並非要辯出是非,更不必誇大其學術意義。三教中儒家雖聲勢不大,但朝廷禮儀、選官衡准、民間風俗、家庭倫理,無不依循儒家學說,堅持始終,罕有非議,也是顯見的事實。佛、道二家雖然立場有異,今人多見其彼此爭奪鬥爭的一面,但從民間應響來說,常又調和妥協多於彼此之爭奪。高僧宗密晚年曾歸果州老家省親,其間親注《盂蘭盆經》,表對父母感恩之情。著名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故事,雖本因果報應、獎善懲惡的佛家理路,但也包含修成佛果、回施父母的感恩盡孝內核。五代講經名僧雲辯,曾有《二十四孝押座文》,倡言三教皆講孝道,宣講佛法時充滿激情地高唱:“孝心號曰真菩薩,孝行名為大道場。孝行昏衢為日月,孝心苦海作梯航。孝心永在清涼國,孝行常居悅樂鄉。孝行不殊三月雨,孝心何異百花芳。孝心廣大如雲布,孝心分明似日光。孝行萬災鹹可度,孝心千禍總能禳。孝為一切財中寶,孝是千般善內王。佛道孝為成佛本,事須行孝向爺娘。見生稱意免輪回,孝養能消一切災。”英藏敦煌文書印本第一號(S.P1)存此文,且是刻本,可見當年流布之廣,影響之大。
石刻可以考史,慶衛已經做過許多工作,本書也俯拾可見,我也願意在此補充一個與《孝經》有關的例子。伯三三八六、伯二六三三號有楊滿山《詠孝經十八章》,以十八首五言詩分詠《孝經》十八章,已有陳祚龍《關於敦煌古抄楊滿山的詠<孝經>》(收入《敦煌學海探珠》,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張錫厚《敦煌本<詠孝經十八章>補校》(刊《敦煌研究》二○○五年二期),研究此組詩,作者之名或錄作楊滿川。其人之時代,因詩中有“不及大中年”句,可知為宣宗大中、懿宗咸通以後人。伯二六三三有辛巳年題記,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暫定為後梁龍德元年(921)。伯三五八二有後晉高祖天福七年(943)題記,可以說是此組詩形成的下限。今檢《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續編》九二四號《李敬回墓誌》,咸通十一年(870)立,署“契賜紫金魚袋楊滿山撰”,應該就是此組詩之作者。此點數年前發現,存錄備案,迄未發表,適為本書作序,似可述及,暫記於此。
慶衛歷參名校,學歷完整,修讀歷史、考古與文獻,長期在西安碑林工作,勤奮治學,敏於思考,打通文史,追求卓越,從學以來,論著迭出,舊徑拓荒,時悟康莊,新石初探,獨見紛披,時有賜告,皆足解頤,每與接談,皆得新識,深感後生可畏,足成偉器。因書數語,不足盡慶衛之所學,有屬望焉。
庚子秋末於滬寓
後 記
這本書的完成,我總覺得是冥冥之中的一個約定。
學術的進步取決於材料的發現與學理的發明,而學理的發展又是以新材料的發現為前提的。在學術史上,自傅斯年先生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口號後,新材料的發掘和運用一直貫穿著近代學術發展的整個過程,“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所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受此影響,我在進入中古石刻研究的領域時,入門習作多是圍繞著新材料來完成的。隨著自己閱曆的積累和學力的進步,逐漸認識到對舊史料的深度探討是個人學術能力提升的不二路徑,利用新方法和新理論重新對重要石刻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和解讀,就成為擺在我眼前的主要任務之一了。
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著唐代長安遺留下來的許多重要碑誌和造像材料,這些石刻多記載著當時唐帝國政治、社會、文化、宗教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長安學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榮新江先生在倡導長安學研究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研究視角,一是打破傳統長安文獻的記載體系,注意地理、人文的空間聯系;二是從政治人物的住宅和宮室的變遷,重新審視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三是走向社會史,對於長安進行不同社區的區分並分析研究;四是找回《兩京新記》的故事,追索長安居民的宗教、信仰以及神靈世界。從學習隋唐史開始,就受到了榮老師的深刻影響和指導煦拂,所以我在寫作《從長安到西域:石刻銘記的絲路文史》一書時,計劃完成一篇從長安學的視角探討石臺孝經的文章——《石臺孝經的刊刻和玄宗時代的昭示》。
2018年,我開始搜集關於石臺孝經研究的相關成果,在資料整理過程中,一步步發現石臺孝經的研究涉及到經學、考古學、歷史學、宗教史、書法史、敦煌學等多個不同的領域,我完全低估了這篇文章的寫作難度,加之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海外學人完成的,資料的搜集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文章的篇幅也隨之增加,保守估計是一篇五、六萬字的長文。
復旦大學歷史系徐沖兄打算在2020年上半年舉辦一個關於石碑文化的工作坊,我當時提交了《石臺孝經的刊刻和玄宗時代的昭示》一文的概要:“傳統研究中對石臺孝經側重於從書法史和思想史等方面展開,本文則把其視作一座立體的紀念碑來進行系統性解讀,在分析群臣題名的留存問題後,主要從以下幾個層次展開討論:一,把石臺孝經置立於玄宗御注三經的時代背景下,從現今留下的石刻、文書材料來考察玄宗時代的學術和政治;二,追尋石臺孝經的形制來源,在國家空間中分析相關石刻的意義和社會文化的原因,同時還原石臺孝經在長安城中的位置,考察在長安都市空間中刊刻石碑的意識形態;三,在書法政治的層面,探討帝王書法的盛唐表現,分析目前所見玄宗書寫碑刻的國家人文地理觀念和時代政治;最後,結合《唐六典》、《大唐開元禮》和唐代《月令》等文本的出現,在東亞視角下考察玄宗時代的禮制變化及其影響,而石臺孝經作為長安城中一座獨特的政治文化景觀,無疑是玄宗時代的昭示和見證。”文章的整體思路是從馬克斯·韋伯的學術政治理論出發,在長安學的視野下全面討論石臺孝經所表現出的玄宗時代。由於疫情影響,工作坊取消,西安碑林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機構,日常工作中瑣事雜多,加上我所承擔的國家社科項目結項在即,關於石臺孝經的文章一拖再拖,一直沒有完成,機緣巧合下就直接擴充為這本書了。
適逢西安出版社策劃了“紙上長安”叢書,蒙屈炳耀社長和李宗保總編的厚意,希望我承擔《石臺孝經》一書的寫作。在責編張正原兄聯系我的時候,直接就答應了下來。由於叢書的統一體例要求,本書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沒有學術史的梳理和學術論著所必須的注釋,不過由於全書的主體結構是學術論文的框架和新的見解,所以可定義為一部普及性的學術讀物。
復旦五載,跟隨尚君師讀書,方漸得石刻研究之門徑,這本書圍繞著石臺孝經進行了專題討論,希望可以彌補當年做博士論文時的些許遺憾。從一篇學術文章擴充為一本專書,在原來內容的基本上,主要是補充了御注《孝經》開元本和天寶本的文本文字,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介紹和延展性的文學語言鋪陳。石臺孝經和泰陵作為唐玄宗李隆基最重要的紀念碑性景觀,前者是我供職的西安碑林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國寶級文物,後者坐落在我的家鄉蒲城,所以在個別章節中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許多個人的情感,帶有了一些學術散文的寫作風格。
在前後三年的時間內,離不開諸多師友和單位領導同仁的支持與幫助,有的幫我查找提供海內外的研究資料,有的幫我提供書中相關的照片圖版,在這裏,需要感謝的是一份長長的名單,我一直心存感激。本書以前賢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沒有注明古籍出處和參閱過的單篇論文,只在參考書目中羅列了論著類的主要成果,故在此謹向海內外的所有學者致以誠摯的感謝和由衷的歉意!本書的出版,得益於西安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盛意,得益於正原兄的次次督促和仔細編輯,特此致謝!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為了兒女辛勞一生的父母們!
是為記。
王慶衛
2020年季秋於西安碑林
(感謝慶衛兄提供信息!)
裴建平主編《紀念西安碑林930週年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