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杭州又被"一线"了,这次不是因为马云

2017-08-16 刘颖 财经第一声

钱塘自古繁华,最忆是杭州。一则杭州临安撤县设区,杭州城区面积将增加近一倍的新闻,让杭州的“江湖地位”再次成了舆论焦点:杭州离第5个一线城市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这种声音,最早出现在G20峰会期间。峰会正开着,央视推出了《聚焦G20杭州峰会》节目。专家在节目中预测,杭州会因为这次峰会,一跃成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以及全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杭州贴上“一线城市”的标签,一夜之间的事。


杭州的底气?


一线城市标准是什么?没有定论。也就是说,“一线城市”是一个非学术性的经济概念。

 

央视《聚焦G20杭州峰会》节目中对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给出了三个指标:是否举办过世界级的盛会;是否具有影响世界的国际大企业;是否具有向世界输出的商业模式或产品。

 

杭州有影响世界的国际大企业,阿里巴巴;有向世界输出的商业模式,如蚂蚁金服的普惠金融。而在去年9月杭州举办了G20峰会之后,显然,杭州达到了央视提到的国际影响力三个指标。

 


但是,对杭州是不是一线城市作出评判之前,另一些指标可能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审慎。

 

经济总量是一个硬指标。虽然不应该“唯GDP论”,但不可否认,它是城市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城市的体量和辐射能力,是一座城市的就业规模、消费能力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对比GDP数据,京沪的GDP规模最大,都超过了2万亿,穗深在1.8万亿左右。2015年,杭州GDP突破一万亿,成为全国第十个突破万亿的城市,但横向对比,杭州经济总量大约是京沪的40%,广深的55%。如此悬殊的体格,让杭州“跃居”一线总少了些底气。

 

换一个坐标体系,同行的二线城市中,杭州经济总量的前头至少还有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五座城市。论增速,重庆才是这些年的领跑明星。早在2002年,杭州GDP为1780亿,位居全国第八,重庆2232亿位居第七,两者差距在五百亿以内。而在2016年,重庆以17558亿位居全国第六,杭州11050亿跌落到第十,两者是6000亿的差距。

 

尽管杭州在声势上光彩夺目,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杭州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为什么杭州的经济活动与一线城市相距甚远,甚至不如苏州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差异是主要因素。

 

但凡一线城市,必然是人口大城。2016年,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双双超过2000万,其中,上海长期作为中国的经济第一城,常住人口规模也是全国第一,2420万人。广州、深圳的常住人口数分别是1404万、1191万。

 

那杭州有多少人口?2016年,杭州有常住人口901.8万。

 

去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上海是唯一的“超大城市”,南京是唯一的“特大城市”,而杭州与合肥、苏州同为“大城市”。而官方划分城市规模所用的人口指标即是:城区常住人口。

 

人口决定城市地位,有人流入,城市才有希望。所以君不见,广深两个一线城市以及包括杭州在内的多个二线城市在今年全面拉开了抢人大战,送户口、给补贴,就是这个道理。而杭州的人口数量,正是冲刺一线城市最大的短板之一。


官方“泼冷水”


一线城市是怎么炼成的?抛开这个非学术性的经济概念不论,可以确定的是,一线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北上广深的“江湖地位”,自然有地理优势、文化积淀等因素。

 

比如上海和广州,有沿海带来的港口及商贸优势;比如北京,扼守华北咽喉之地;比如深圳,靠近香港。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政策。老一线城市的形成,与政治体系紧密关联。

 

北京是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上海是直辖市,全国经济中心;广州是南大门,全国商贸中心;深圳是改革开放“试验田”。这些都是中央通盘考虑的结果。

 

重点说说深圳,这座仅有36岁的城市,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以创新创业、民营经济为标签的中国活力之城,必须背靠“特区”二字。深圳的成长,是中央和地方不断互动、两方使劲的过程,是国家战略需要、政策支持、自身发展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匹配、共同推动的结果。这说明,成为一座一线城市,并非只是城市自顾自发展。

 


目前,根据国务院对全国各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有5座城市被赋予“全国性”的职能,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北上广深不必赘言,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而杭州现阶段的城市定位,主要体现在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定位决定城市高度。从国家层面看,杭州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还不够高,还不到“一线城市”水平。杭州想跃升一线城市或者以PK掉谁的方式成为一线城市,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因此,与媒体和坊间的热捧不同,杭州官方似乎更偏向于给杭州“泼冷水”。

 

去年10月,G20峰会结束不久,杭州市市长张鸿铭便公开回应,给了这个热议话题一个说法。

 

“G20杭州峰会结束后,外界对杭州的评价很多,有人认为杭州是一线城市了。但在我看来,杭州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诸多差距……四个一线城市享受的一些国家政策,杭州也不具备……我们千万不能被一些褒奖冲昏头脑,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杭州现在还绝不是一线城市。杭州目前虽不是一线城市,但要争做一流城市。”

 

是一流,不是一线。


G20营销


一场G20,很难让杭州像央视所说“将逐渐跃居中国一线城市”。但不得不承认,杭州被讨论得越热烈,越说明了,借势营销对一座城市的“生格”到底有多重要。

 

G20前后,被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G20为什么选中了杭州?”

 

过去几年,中央基于对国际化和国家形象的打造,分别向世界推出了多个城市。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推出了北京;2010年世博会,推出了上海;2012年亚运会,推出了广州。到2016年的G20峰会,轮到了杭州。

 

要知道,此前举办过G20峰会的城市,可是华盛顿、伦敦、首尔、多伦多。

 

按照央视的说法,“2016年,中国向全世界打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透过杭州这张名片,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典成果。”

 

杭州的确担得起这样的赞誉。作为一个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在资源上面临着大瓶颈,重工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杭州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找到了相匹配的新兴产业形态:信息经济、智慧经济。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集聚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网站,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电商之都”。2015年,信息经济对杭州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同年,杭州果断关闭了杭钢、半山电厂、萧山电厂这些高能耗产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钢铁厂、没有燃煤电厂、没有黄标车”的“三没有”城市。

 

借助时代的浪潮,杭州做了一回弄潮儿。

 


而浪潮之巅的马云和阿里,则为杭州赋予了新的定义。G20峰会前夕,马云用视频为杭州代言。在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眼里,杭州有太多理由成为G20的主办城市:在北京,人们更追捧国有企业;在上海,跨国公司更受青睐;而杭州,喜欢创业精神。他给杭州贴了三个标签:灵感中心、创新中心和新经济中心。

 

这是杭州在G20营销中真正高明之处。杭州借助阿里,扮演了一种“挑战者”的角色。阿里的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挑战;阿里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对传统金融格局的挑战;阿里所服务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对传统强势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的挑战。就这样,杭州以一个变革者的身份,和北京、上海形成了区分,开启了一次和世界的直接对话。

 

一线城市的标签,是G20给杭州带来的最大福利。人们突然觉得,杭州不仅仅是后花园般的小家碧玉,也是上得了G20峰会这样一个国际“厅堂”的大家闺秀,精致、和谐,也不失开放、大气。

 

至于杭州真正进阶一线城市的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