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学习”才快乐?

2017-01-09 天骁 天骁说

全文2242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一谈“学习”二字,青年学子最是头疼。中国学生在“学习”二字上经历了太多的伤痛。加之中国家长又最容易拿“学习”说事儿,导致我们的童年要么是灰暗的,要么压根没有。要想知道“学习”这个怪物对中国人压榨有多厉害,可以在高考完后看看学生的表现,也可以看看大学毕业时如雪花般飘落的教科书。可笑的是家长们的说辞:“你天天学习,就学成这个样子?你对得起我吗?”每当这时,我就很想反问一句:“老板月月给你发工资,你把班上成这个样子?你对得起老板吗?”


或许正是因为“天天学习”,我们才学成这个样子!


又或者我们干脆误解了“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如果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那孔子压根就是在胡说嘛!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说:“ 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把“学习”二字等同于“学”字。“经常温习”也还在“学”的范畴里。我们忽视的恰恰是“习”字。


我们大可不必探讨“习”字的起源。用“习”字组组词就会明了:温习、复习、实习、见习、练习、习得等等。由此可见,“习”字更强调的是“做”,是“用”。“学习”二字隐含的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结合“输出式学习法”,我认为:“学”就是把“不知道”变为“知道”的过程,是“输入”;“习”就是把“知道”内化为“运用”的过程,是输出。


在多年对“学习”二字的误解下,中国产生了这样一幅奇妙的景象:专注输入二十年,从来不输出,一毕业就失业。把“学”的过程无限拉长,然后突然把你推向社会,委以重任。你做不好,还说你没“学”好。多么奇妙的逻辑?


如果孔夫子的话就这么点内容,那真的太暴殄天物了。结合上下文,孔夫子的这句话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这里就不赘述了。



交替进行的“学”与“习”


黄炎培先生对其子女实行的学习一贯互进法是对“学习”二字最好的解释。


此儿(黄万里)幼时察其天性、天才,近于工业。乃随时随地加以暗示,如带他坐船行黄浦江,导观两岸建筑之伟大而美丽,使增进其倾向工业的兴趣。到初中毕业,令考入相当高中程度的无锡实业学校,修习工科,以家具业、建筑工为基础,皆重实习。三年毕业,令为建筑监工员,同时补习普通学科,养成其升入大学的能力,遂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学习工程。毕业后服务平绥路,转浙赣路督造桥工。未几,考取官费,赴美研究水利工程,获博士学位。归而服务水利,现在办理涪江工程。第四儿(黄)大能,亦依此轨道进行,现大学毕业,正在服务,尚未完全走完全部途程。


黄炎培先生用自己的孩子实践其“学习一贯互进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从黄万里的经历里面窥得“学习”二字对职业发展真正的含义。


第一步:察其天性→天性工业(准备)

第二步:实业学校→修习工科(家具、建筑)(学)

第三步:建筑监工员(习)

第四步:交通大学(学)

第五步:督造桥工(习)

第六步:赴美研究水利工程(学)

第七步:回国工作(习)



图1. 黄万里“学习”路径


如此交替进行的“学”和“习”,培养出来的黄万里先生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专家(黄万里反对的两项水利工程——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都像他预言的那样,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仔细分析黄万里先生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人,“学”“习”始终是在交替进行的。而我们的“学习”大部分是停留在了“学”的阶段。实际上,孔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髓就在于“学以致用”后体会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样来看,我们就完全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在经受多年的摧残后终于摆脱了“学习”的喜悦。就好比一个人,每天都在吃饭,一直在摄入能量,但不去运动,不去工作,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结果可想而知!



到底该怎么“学习”?


学习原本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关键不完全在于“学”的过程,而在于“学”之后“习”的过程。例如,我今天学了发动机拆装的步骤,明天立马就能用上,练习几次之后逐步熟练,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体现了我的价值。这当然让人产生满足感。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学了也没用,其实是没有想着用。例如,你被人甩了,心里无比痛苦,马克思就告诉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不是么?


因此,学习的正常步骤,套用“输出式学习法”应该是这样的过程:


第一步:小输入(学)

第二步:大输出(习)

第三步:反馈

第四步:反思

第五步:再输入(学)




图2. 输出式学习法理论模型


按照这样的循环,你很容易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底层逻辑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内化为才干。这个过程就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过程。例如,对摄影感兴趣,从而学习摄影方面的知识(小输入),然后练习拍照(大输出),拍的照片让朋友评价(反馈),无论好坏对他人的评价(也可能是自己的)进行反思,然后再继续学习摄影(再输入)。周而复始便完成了知识到技能的飞跃。有那么一天,别人邀请你拍艺术照,你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这个过程难道不快乐么?


我们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进行。例如,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知识,我们便可以把自己这一学期的课程用思维导图画出来。然后展示给他人,无论评价如何,再输入,再输出。这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



合适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学习观上的。那些痛苦的“学习经历”,都源于我们无法将自己所学到的“用”起来。知行合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即使老师没教,我们自己也需要有这样的意识。思路不变,学习只会让你继续痛苦。


欢迎关注天骁说


相关阅读

1、《敢不敢一起玩款游戏?

2、《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三大时间管理能力

3、《深度思考为何越来越难?

4、《你从来没听说过的“输出式学习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