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他的呜咽,开始了!

青听间 青听间 2022-03-28

点击收听


《吉他》

作者:洛尔迦


吉他的呜咽

开始了

黎明的酒杯

碎了

吉他的呜咽

开始了

要止住它

没有用

要止住它

不可能

它单调地哭泣

象水在哭泣

象风在雪上

哭泣

要止住它

不可能

它哭泣,是为了

远方的东西

南方的热沙

渴望白色山茶花

哭泣,没有鹄的箭

没有早晨的夜晚

于是第一只鸟

死在枝上

啊,吉他

心里插进

五柄利剑

(北岛译)


The Guitar

The weeping of the guitar
begins.
The goblets of dawn
are smashed.
The weeping of the guitar
begins.
Useless
to silence it.
Impossible 
to silence it.
It weeps monotonously
as water weeps
as the wind weeps
over snowfields.
Impossible
to silence it.
It weeps for distant 
things.
Hot southern sands
yearning for white camellias.
Weeps arrow without target
evening without morning
and the first dead bird
on the branch.
Oh, guitar!
Heart mortally wounded
by five swords.



诗人简介


洛尔迦(1989-1936)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和剧作家,“二七一代”领军人物,著有诗集《深歌集》《最初的歌集》等多卷。1936 年 8 月 16 日在西班牙内战中被右翼军人处决。




诗人的歌,在唱着爱 ︳李清秀


本诗来自洛尔加《深歌集》,他认为,深歌是他写作的源泉:爱,痛苦与死亡。记得纽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阿什伯里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音乐是诗歌最理想的形式 。一首诗中最难译的部分是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译者在别的语言中再造另一种音乐。洛尔加诗歌富于音乐性,大多数谣曲都用韵,尽量在译作中文保持原作自然流畅的诗歌节奏,那正是洛尔加诗歌音乐性的精髓所在。


诗的前两节,吉他已经开始,作为全诗的开始,之后的再次重复构成了回环往复的结构型式用黎明的酒杯与吉他的呜咽在此并置,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互涉关系,使色泽与音调和谐交映。碎了和开始相对应,呈不祥之兆,预示着失望和希望的交织冲突下的必然结果。晨光微曦,酒杯倾斜,是想望和呢喃的终止符。随之而来的是是无法止住的五次哭泣,正如因爱而生的悲痛一般如影随形无休无尽。 第二段音调的转变延展意义。远方的东西是什么?梦,沙漠,花,箭,黄昏和歌唱着的鸟儿,一连串自然意象是诗人心中快乐的来源,此刻在文字中却转为无限的悲情存在,因为这些美好而纯真的生命和事物,与流逝着的时光一同,一去不复回了。带给你快乐的也会让你痛苦,因为一切终将过去,而人的得失心生出的种种感情羁绊,成了无所依托而自嘲般的空空如也。哭泣并非来自现实,可能是青春的骚动,或本质上对生命的绝望,好像克尔凯郭克所描述的致死疾病般,随着乐声蔓延开来直入人心。。接下来是死亡出场,结尾与开始呼应,主角吉他再次显现:结尾之突和婉转,象琴声戛然而止。 手中的吉他之所以弹起来如此动人心弦,只因那是一颗被五把利剑刺透的心,声声尽是泣血悲鸣。在乐手手中,传达每个人的心声,或许就是吉他作为乐器的使命和归宿。


洛尔加出生在格林那达十英里外一个名叫牛郎喷泉的小村庄里。就在洛尔加出生后两个月,西班牙在和美国的战争中惨败,不得不在和平协议书上签字。战败导致由知识分子和作家推波助澜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九八一代”的诞生。他父亲拥有一百公顷地,合一千五百亩,按中国阶级划分必是大地主。家庭富足和睦,父母重视教育,兄妹感情甚深,洛尔加成年后,把童年美化成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 不过和弟弟相比,他从来不是好学生,尤其进大学后考试常不及格。很多年,这成了父母的心病。 诗人和同宿舍的美国邻居总是格格不入,发生这样那样的争执,不断制造着尴尬氛围。他把自己关起来,要么写作,要么无所事事,整天躺在床上,拒绝访客,也不起来接电话。他告诉父母说:“这是地道的野蛮人,也许因为没有阶级的缘故。”31岁生日那天,他收到护照。他们乘火车到巴黎,转道英国,再从那儿乘船去美国。“向前进!”他写道。“我也许微不足道,我相信我注定为人所爱。美国政治系统让他失望:民主意味着“只有非常富的人才能雇女佣。” 1930年3月7日,洛尔迦乘船抵达哈瓦那。他在街头碰见一个自大学时代就认识的牧师,后者为外表的变化大吃一惊,问纽约是否也改变了他的个性。“没有,”洛尔加快活地回答。“我还是我。纽约的沥青和石油改变不了我。”回到自己的母语世界,他如鱼得水,朗诵和演讲获得成功,几乎每夜都和朋友们一起泡在酒吧,朗诵,弹钢琴,不知疲倦直到天明。一个崇拜者回忆:他手指带电,似乎音乐从他体内流出来,那是其权力的源泉,魔术的秘密。

洛尔迦作为诗人,与另一位画家达利,两人的生活和作品恰似双生花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达利一直是洛尔迦最好的朋友,达利常常为他的诗剧制作舞台布景。他们多次计划一起合作写书配画,但最终因他们之间友情的分分合合与纠缠,而未能实现。达利一生都是个“反骨”,他童年时经常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痉挛,却坚信那是灵感源泉,在校读书也总是穿着古怪。1921年,17岁的达利在马德里寄宿学院与23岁的洛尔迦结识,很快两人便形影不离,出入成双。二人的情谊顶点是在1925年,达利带诗人回到地中海边的老家,洛尔迦为他写下诗歌,达利则为诗人画像,两人完全沉溺于“诗情画意”之中。有一回,达里把一张二流作品卖给一对南非夫妇。兴奋之余叫了两辆出租车回学院,自己坐头一辆,让另一辆空车跟着。此举被马德里富家子弟效法,流行一时。随着两人的交往日益亲密和深入,风言风语很快就满城遍布。达里显然听说了传闻,和洛尔加的关系明显疏远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带有浓烈而深重的个人宿命意味,对艺术,从来都必须付出代价。”当洛尔迦写下这句被广泛流传的名言时,声名卓著的诗人一定没有想到,多年后他将为自己的写作付出生命的代价。1936年,洛尔迦因反抗独裁被弗朗西斯科•佛郎哥的军队枪毙并将尸体抛入一个废弃的墓穴。而达利则是走上了与死亡和被遗忘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美国取得了想要和追求的一切:凭借才华在那里汲取了过人的声名与财富。他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他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描绘了一个软绵绵的钟表,是当今世上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一。1989年1月23号,达利死于心脏病和呼吸并发症,此时洛尔迦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之久。同样是艺术家,怀着同样的爱恨,命运却是如此对照鲜明,生命再一次证明了自身的无常和脆弱性。谁也不能把谁拯救,谁也不曾为谁改变,艺术不能,爱也不能。这便是诗人的诗歌,如此哀伤的缘由。


洛尔迦和达利,二人在海滩


达利晚年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2017.06.11

第18次读诗

朗读:魔鬼公子

音乐:@萝小卜 推荐

题图:基于cco协议



青听间  倾听自己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