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与高考(三)

王雷 非语文 2020-09-13

“语文”究竟是什么东西?

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连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没有,这简直不可思议嘛。毕竟是自己的母语,就算你不教,也不至于这样嘛。一点不错!如果中小学里没有“语文”这门课,把原先用在语文课上的时间,包括作业、练习、考试的时间(我听说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刷题了,而且有些题目居然有高考模拟题的魔影)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由地听,说,读,写,那么,我敢肯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比现在好到不知多少倍。

如此说来,是我们教错了?一点不错!我们教的不是真正的“语文”,我们不知道教的什么东西。那么,“语文”究竟什么东西?

我引用鲍鹏山的一段话——

在教育西化的过程中,我们干了一件坏事,就是把经典废除了,然后学校里有了特别古怪的一门课,叫“语文”,全世界都没有这门课,只有中国有。加拿大没有语文课,只有阅读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本书一本书地读,每个孩子进度不同,过段时间给你做一个阅读水平测试。我们十二年时间,语文花掉了多少时间,请问让他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没有?所有语文教材都不是书,顶多可以叫“杂志”,几十篇课文形不成一个系统,都是古里古怪的文章,古里古怪的知识大拼盘。

这段话里,鲍鹏山所说的“经典”如果仅仅指中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老庄),我不太同意,其余说法我基本赞同。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学科应该如何定位?

每门学科都有它内在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或者叫“知识框架”,这是把它跟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当然,所有学科都是有关联的,但是每门学科都有它自己明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就是你这门学科究竟教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在中学各科中,除了“政治”学科之外,就是“语文”,它不知道要教什么。一个都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的学科,它能教好吗?其实,“政治”还好,它一会儿教经济,一会儿教哲学,但它在教经济、教哲学的时候,它还是知道自己教什么的,而“语文”,自始至终,就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

英语教什么?教词汇,教句型,教语法,教英文写作。数学教什么?教代数,教几何,教函数,教方程。他们都很清楚要教什么,尽管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东西。但语文这门学科很奇怪,我们一直不知道我们要教什么。走到哪里,英语和数学当然也包括除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任何学科,它们教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只有语文,各个地方教的东西不全相同,甚至全不相同。教材也不一样,教学内容大异其趣。比如他可以教10篇契诃夫的小说,另一个人一篇也不教;你可以教《红楼梦》,读《红楼梦》原著,而有些地方甚至不让学生读《红楼梦》;某位老师可以花一学期的时间教学生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提问,讨论,交流,写读书笔记,忙得不亦乐乎,而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教师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这部小说。再比如说,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处理,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等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似乎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大家自作主张,各行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语文,尽管两者有关联,但毕竟属于不同的“语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语文”分解成两门课。这个问题我以前说过,当时还认为是自己的创见,颇为兴奋。后来才知道,这个事情早就有人讲过,并且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坚持“语言”和“文学”要分家,否则,两败俱伤。甚至,在50年代,我们国家还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只不过很快就夭折了。

兹体事大!我要一再重申:现在,我凭着我30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越来越深刻和坚定地认识到“分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上,两败俱伤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和严重:语言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文学修养更是无从谈起。分开以后,至少可以救一家,把“语言能力”救起来,而“语言能力”救起来,提高“文学素养”就好办了。

我手边有一个资料,叫《认识论指南》,它把高中课程分为6个学术领域——

1、语言习得

2、数学

3、科学学科

4、个体与社会

5、语言与文学研究

6、艺术学科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语言习得”“语言与文学研究”两者确凿地、毋容置疑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两者都提到“语言”,前者偏重于“日常语言”,后者侧重于“文学语言”),而我们的“语文课”则是把这两大学术领域混为一谈,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混乱和低效的最重要的原因。现在,到了把它们分开的时候了!

一旦分开,迷雾消散,几乎所有问题顿时迎刃而解。

分开以后,两门课分别叫什么名称?为了阐述方便,我把前者叫“语言课”,后者叫“文学课”。这样,说到语言课,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大谈特谈“工具性”,而且,它不止是自然工具,更是人文工具。

“语言”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是“人的语言习得”,具体讲就是“听说读写”,它的认识方法是模仿和习得,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习(”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振动翅膀练习飞翔,就是反复练习、模仿、实践的意思。像物理化学需要实验一样,语文也需要实验,只不过它所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像数理化一样,语言也需要练习,需要训练——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的、有序的训练,以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熟练使用语言的能力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培养、训练、实践和提升的,这正是“语言课”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感觉。当然,也要讲授一些知识性和理论性的的东西,比如说,要了解汉语的特点,汉字的演化、结构和表意特征,构词特点、造句特点、语法特点、逻辑特点,思维特点等等。

这个课程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与另外一门课——文学课,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我相信经过12年的循序渐进的语言专项训练和实践,中国人的说话水平会得到相当的提升,网上网下的戾气会少很多,各种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不再有如今这么大的市场,各种“群”各种“圈”里也会干净和清爽很多,汉语将不再蒙羞,中国人跟动物的距离庶几乎能拉开一点——语言毕竟是人的身份标识嘛。

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