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师说》
上次讲到哪儿啦?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句里面的“所以”是什么意思?上文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里也有一个“所以”,这两个“所以”刚好代表了它的两个基本用法。对,一个是“所用来……(的依据、手段、方法)”或者“凭借来(依靠来)干……的”,一个是“……的原因”。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文章里有哪些句子,里面的“所以”分别是什么用法。对的,《出师表》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还有吗?
大家记住“所以”在文言文里的这两个基本用法。这两个用法实际上取决于“以”。“以”在文言文里用法很多,其中有两个用法,一是“因为”,一是“凭借”。因而,相对应的,“所以”就有了这样两个用法。
上句中“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用法很多,大家先记住它的两大类基本用法,一是作代词用,一是作语气词用。作代词用又有很多情况,通常是作第三人称代词,但也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用,也可以作指示代词用。同样,作语气词用的时候,又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比如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等。
在现代汉语里,我们通常讲四种语气,分别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但在古文里面,还有一些关于语气的说法,什么“商量语气”,什么“揣测语气”,搞得很复杂。其实商量语气,应该属于祈使语气,而猜测语气则是疑问语气的一种。我们知道,疑问语气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一是无疑而问,一是猜测而问。那么,猜测语气不就是疑问语气的一种吗?
好了,我不多说了,有人已经开始发晕了。没关系,这儿弄不太明白不要紧,以后我们还会慢慢讲。我们学文言文,在大概疏通了文意之后,要多读,尤其要朗读、诵读,培养和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大家多多少少能感受到现代文的语气、语调,因为现代文接触得多,没什么机会接触文言文。语气语调很重要,有时比语义更重要,语义是表面的,有时跟真正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说话的语气语调来揣摩作者的真正意思。这方面例子很多,我们以后再说。
在回到上句的“其”,你先判断,它是作代词用,还是作语气词用?大家说说……
这儿的“其”是作语气词用,表示疑问语气,如果你说表示猜测语气也可以。
这句话的语义是“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做法)”。什么“原因(做法)”呢?就是上文讲到的圣人的“从师而问”和众人的“耻学于师”。
如果把“其……乎”拿掉,这句话就剩下“皆出于此”,也可以,实际上韩愈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但用陈述句来表述,就显得太武断;而用一个带有猜测意味的疑问语气,就委婉得多了。
有人说,韩愈为什么不用肯定的陈述语气——“皆出于此”,而用一个疑问(猜测)语气——“其皆出于此乎”?是不是韩愈对自己的这个结论也没有把握呢?不是的。韩愈当然是坚信自己的结论的。
这就是语气的作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作用?
用这样一种语气,第一,不影响结论的表达,语感好的人不会误读。第二,语气婉转,别人容易接受。说服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刺激别人,而是希望别人信服和接受。第三,给自己留下了余地。假如碰到一个“粪儿”,他抓住你说的“皆出于此”这句话跟你较真,说皇帝是当今圣人,是生而知之,是天纵之圣,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难道他也是跟别人学来的吗?你这不是污蔑我们永远伟大一贯正确的天子吗?完了,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韩愈多聪明,他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一个“其”,后面加一个“乎”。好了,那些跳梁小丑们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让他们去扑腾吧,”韩愈说,“我可不愿意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回到这句话中来,大家注意,这句话中的“其”跟后面的“乎”是配合用的,“乎”是一个句末语气词,那么“其”就是一个句首语气词,或者叫“语气副词”,这儿大家可能又有点糊涂了,算了,我们也不要搞那么清楚。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把句末的“乎”拿掉,这句话就是“其皆出于此”,那么,这句话,就不像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了,而这个时候的“其”就变成一个代词了,大家看是不是这样?这个语言啊,真是微妙。
我们继续看,下面一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有点突然,再下面一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有点生硬。我们来梳理一下。
前一句是说家长是怎么做的,后一句是说教师是怎么做的,这两种做法都是韩愈反对的。我们看看,后面还写到什么人的做法?对,士大夫的做法,百工之人的做法。作者反对士大夫的做法,用百工之人的正确做法进行对照。
好,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这一段开头第一句就是讲“师道之不传”,这儿就是讲“师道之不传”的三种表现,或者说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或者说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三种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韩愈批评的三种人或三种现象。
第一种是批评家长。说有些家长整天忙着为孩子找家教啊,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啊,而自己却不爱学习,工作上也不求上进,上班刷手机,混日子,到了家不是忙着喝酒打麻将,就是躺在沙发上看垃圾神剧。他们认为学生才需要学习,这是不对的,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好在我们班的家长还是爱学习,爱读书的。我叫大家回去动员自己的父母一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乡土中国》,大家都回去动员了没有?是不是都积极响应?我相信会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我们一起来读书,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一起来参与我们的讨论和交流,我布置你们的写作任务,如果家长也愿意写一点读书笔记或评论,那就更好了。
第二种是批评教师。那些“童子之师”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眼里只有高考,心中只有分数,手边永远是试卷、练习、训练题、模拟题、课课练、周周考、小题狂做、世纪金榜……这些“句读之师”并不明白学习的本质和教育的意义,既无思想,又无方法,只知道瞎楸,不是韩愈“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么韩愈的“传道解惑”,是传什么道,解什么惑呢?答曰:传人生之道,解人生之惑。教育应该是为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考试的教育。
韩愈讽刺他们“小学而大遗”,并用了一个语气坚定的陈述句:“吾未见其明也。”
我们不做那些糊涂虫,我们要做到“大学而小不遗”。
所以,我们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但是,那些“其”啊“乎”啊,也要讲。
第三种是批评那些士大夫,那些达官贵人,那些上层社会的所谓名流、精英。他们有时也声称自己是“朗读者”,有时也搞一些学习活动,说自己爱读书,读了多少多少书,但那都是骗人的。我不相信真正爱读书、而且还读了……这些书的人会是那样一种素质。
正是这些人硬生生地把“教授”“专家”“大师”变成了骂人的话。不过也不能怪他们,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飞扬跋扈和穷奢极欲,剩下一点时间还要闹笑话啦,闹绯闻和丑闻啦,剽窃啦,热列欢迎鸿浩之志啦,到M国去下崽啦,够他们忙的。
韩愈说,今天,整个上层社会在堕落和糜烂,反正子女已经安全转移了,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呢。
韩愈说,今天,真正的智慧和改变的力量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尽管这是一个“君子不齿”的、备受压抑和摧残的民间社会。
韩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里,我们又一次遇到这个“其”。这里的“其”也是一个语气词,或者说语气副词。
这一次,它不是跟“乎”搭配用,而是跟“欤”配合用。表示的语气也不同了,不是疑问(或猜测)语气,而是感叹语气。
“欤”也是一个句末语气词,“也”也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这一句如果把语气词拿掉,就剩下“可怪”,那也行。但把这些语气词加上去以后,感情就更强烈了。
韩愈对这种反差现象感到奇怪,而且是十分奇怪,为什么?这个不奇怪,韩愈的骨子里面还是有与生俱来的精英思想,属于建制派。如果他是故作惊讶,以警醒士大夫阶层,那他就有了亲民的倾向了。但我还是认为,韩愈是属于前者。
好了,后面还有两段,下次再讲。
2019.9(说明:不全是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