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整本书《乡土中国》细读之“家族”

王雷 非语文 2020-09-13
前两章“差序格局”(第4章)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第5章)讲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人和人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在西方是“团体格局”,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差序格局”,后者的实质就是特别重视和强调等级、尊卑、亲疏、远近。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这些道德都是私人道德,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也就是没有公共道德观念。
 
第6章“家族”和第7章“男女有别”是分析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存在的、最基本的社群——“家”及其性质。
 
一、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
在“团体格局”中形成的社群和由“差序格局”所形成的社群是不一样的。
看上去都是一群人,但它们的组织方式和结构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叫“团体”;后者严格地讲,不能叫“团体”,只能叫“社会圈子”。
两者在中西方都存在,只是各有偏胜。
 
二、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定: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
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孩子总要长大,脱离父母的抚育。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这句话说得极其深刻。但是,既然组成了家庭,除了生育功能之外,夫妇间还有其他合作,也就是说,在结束抚育之后,家庭还将存在。这时候的家庭(主要是夫妇,孩子已长大离开)还有什么事可做呢?
 
正是在这儿,中西方的“家”凸显了它们的不同。
 
第一,中西方都叫“家”,但严格说来,西方是“家庭”,中国是“家族”。家庭和家族并不以人数多寡而定,而是它们的结构不同。
西方的家庭很简单,就是一个亲子关系,“亲”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是儿女。
中国人的家(家族)比较复杂,它是根据单系(也就是父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父系方面可以扩大到很远,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荣耀标志。
 
第二,中国的“家”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个结构形态,这跟它所承担的功能是互相配合的。中国的家族不只是承担生育功能,它还同时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事业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事业的兴旺发达是首要任务;生儿育女当然重要,但要服从和服务于家族的发展和繁荣。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而且,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第三,在西方,家,作为一个生育社群,在完成了它的生育任务之后,“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夫妇俩又回到了子女出生前的二人世界里。
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时间,也不允许经营自己的两性情感生活,精神生活更谈不上。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夫妇俩,无论是孩子出生前,还是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直至孩子成人以后,他们均不具有独立性。他们的任务除了生育之外,就是配合家族经营各种复杂的事业,以促进家族的繁荣兴旺,香火延续。
第四,中国的“家”有时可以小到夫妇俩加上孩子,本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由亲子关系构成的、一个独立的生育社群,在西方就是这样。这样的小家庭,在今天当然很普遍,但在过去,这样的家庭就叫做“门衰祚薄”,叫“门庭冷落”,叫“势单力薄”,叫“家道衰落,香火难续”,叫“小户人家,单门独姓”,这是被人家瞧不起,会被人家欺负的。
所以,在中国,追求的就是人丁兴旺,香火不断,儿孙绕膝,五世同堂。
这就不是“家”了,而是“家族”,再大一点,就是“氏族”,再大一点,就是“部落”,再大一点,就是“国家”,再大一点,就是“天下”。
所以,中国的“家”,可以大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就是最大的家长,大大小小的官员也自命为父母官,就像歌词里唱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这就是所谓“家国同构”。
殊不知,如此意义上的“家”也好,“国”也好,只不过是原始部落的遗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国”,也不是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家”。
 
三、传统家庭结构造成的影响
中国传统家庭,实际上是家族,其结构很复杂,不像西方的家庭那么单纯。西方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也就是说,父母之间的感情比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感情更重要,因为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而父母却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所以,“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中国传统家族里,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其中,父子关系、婆媳关系的重要性取代了夫妻关系;而无论哪种关系,都不是以情为重,而是以能不能更好地促进家族的繁荣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制定很多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可谓等级森严,繁文缛节,这个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实际上婚姻大事也由不得自己,甚至连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完全由自己做主。贾政要教训宝玉,反而被贾母训斥一番,只好磕头请罪。贾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就因为她辈分高,年龄大。当年,贾母刚嫁到贾府时,估计也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媳妇,现在,她成了老祖宗,这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下去,等到上一代人全部死光,再等到同一代的人也全部死光,你就是老大。
今天,传统家庭结构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还是根深叶茂,其影响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
1、从政治层面上讲,等级思想和尊卑思想深入骨髓。比如官本位思想在今天仍然根深蒂固。
2、从家庭层面上讲,孩子成为家庭私有财产的观念在父母看来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3、从个人层面上讲,人格独立何其艰难。每个人都是大大小小圈子里的一个环节
4、从夫妻层面上讲,不善于也不习惯从情感上和两性关系上合作经营。
我着重讲一讲最后一点。
在过去,中国社会不需要爱情,也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东西,只要婚姻就行了,而婚姻只要生孩子就行了。生孩子就能延续家族的香火,这个最重要,其他都无所谓,甚至有害处。比如贾宝玉爱上了林黛玉,这个在贾母看来是有害的,所以要把他们拆开,要选择薛宝钗。
在古代,婚姻都是家族的事情,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当事双方没什么关系,到时候你们结婚生小孩就行了。
那么他们会不会在结婚后慢慢产生爱情呢?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也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一起时间长了,慢慢习惯了而已。
当然,说他们完全没有感情也是不对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有时还很亲密,但这不是爱情。有人说,这不就已经是爱情了吗?如果你一定要这样说,那只能说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
事实上,在家族里,我们刚才说过,夫妇关系是配轴,主要任务是生育,其次是为家族效力,生育本身就是为家族效力的一部分。家族有效不完的力,因为家族事务繁多。这个家族就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要繁荣昌盛,要仙寿恒昌,要荣宗耀祖,要泽被后世。于是,男主外,女主内,兢兢业业,克己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早起来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功夫说闲话”,“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就妇女来说,她们也没多少机会跟其他人接触,特别是跟其他男人,这也是不允许的。事实上,就是夫妇俩在一起,“也实在没什么话可说的”。如果孩子在身边,就说说孩子;孩子不在身边,要么各忙各的,要么大眼瞪小眼。
由于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他们之间可能有一些很好的默契,但不太可能有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试图去了解对方,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他们也从来没有训练过两性之间的深入沟通和灵魂上的亲切交流(这个我们下面一章还要讲到)。这个事情一开始就是被防范的,因为两性之间的深入交流是没有穷尽的,一旦开启了这样一个探索之旅,显然会使他们不务正业,“正业”就是家族的事业。“不但在大户人家,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49页)
这种情况我们在《米格尔街》里也看到:街上的一帮老少爷们,有事没事坐在大街上聊天,吹牛,侃大山,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而回到家里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老婆痛打一顿。这个我一直感到奇怪,拉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居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49页)
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2019.10.16

 

近期文章,点击查看——
☆  我讲《苦恼》
☆  我讲《师说》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笔记(2)
☆  读《米格尔街》札记(3)
☆  新高一读写计划(试行)
☆  中学生读写计划(草稿)
 
【“读写推广群”简介】
目的和任务 很明确,也很单纯,就是“促进(自身和学生的)读写”: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读读书,交流讨论,以书会友,自娱自乐;另一方面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学生的读写,可以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谨慎加入 有志于促进自身和学生读写,进而促进自身和学生发展的任何学科老师(大中小学不限,社会人士亦可)都可加入。这是一个微信群,实名制,请谨慎决定。加我微信feiyuwen66,并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和想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