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高中文学阅读的天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留学生最缺哪三种能力?》一文中说:
35位欧美大学教授回答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
第二,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这些教授执教于欧美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欧美教授的普遍看法。
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
第一,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二,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得出的看法是——
结论1、语文是多么的重要。
结论2、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多么的失败。
这两个看法几乎是从我参加工作开始就已经形成并越来越确凿不疑的,但是,三十多年来,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等着,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想到了都是痛,说起来都是泪。
有一次在国外读书的学生回来谈到一件事:
说她的一位同学的英文论文始终过不了关,很苦恼,于是在英文词汇、句式和表达上狠下功夫,但还是不行。
我的这位学生对她的同学说:同学,你的问题是,你的母语没有学好!
这个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
我的结论是:母语没有学好将会严重制约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还是回到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上来了。语文教学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祸莫大焉。
前天,看到郝老师的名著阅读课程,让我再次坚信——
我们普通高中的语文课应该毫不迟疑地学习、模仿和照搬IB的课程。
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和各项围绕名著的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以上讲的几种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又在紧锣密鼓进行,我听到这个事儿就害怕,三十年来,改革就没有消停过。现在,整本书阅读啦,任务群啦,可谓风生水起。我可以确凿无疑地说,这一轮改革又是一场闹剧,必将无疾而终,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什么时候语文教学不改革了,消停了,不再喧嚣了,不再浮躁了,大家都安静下来了,都在静静地读书了,语文就有希望了。
语文不就是读读写写嘛,哪里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我以前讲过三本经典巨著撑起高中语文课堂,此其时也。
我对高中语文读写计划的设想,只谈外国文学部分——
高一:《约翰·克里斯朵夫》
高二:《悲惨世界》
高三:《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年一部长篇巨著,这三部作品撑起高中三年文学阅读的天空,将把学生的精神引向人类文明、文化、和文学的高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烂泥塘里打滚。
三部书构成一个整体框架,分别从现实、情感和灵魂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性关怀和精神引领。在其中穿插一些其他篇幅较短的长篇和中短篇——
比如:《米格尔街》《鼠疫》《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我们的祖先》《九三年》《1984》《双城记》、契诃夫中短篇选读、卡夫卡小说选读、托尔斯泰小说选读、巴尔扎克小说选读、茨威格小说、辛格小说、梅里美小说等等,也可以自编《外国中短篇小说选》。
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是跟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也包括一起写作。这儿的“写作”主要是围绕以上作品的概述、分析、鉴赏和评论,以及各种创意写作任务,这种“创意写作”还是围绕以上作品展开,比如续写、改写、重写等等,真正做到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我希望能编写一本“某某作品读写任务”手册。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完成手册里相关任务,教师可以检查督促,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参阅借鉴,过一段时间可以安排集体或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作品也可以编印成册,以作进一步交流用。
当然,这个手册仅仅是一个参考,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由阅读。
如果几部重要作品都有这样一本“任务手册”,学生按照手册的指导和要求,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读写活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啊。
语文教学哪里有那么复杂?就是读读,说说,写写,但很奇怪,谁也不肯花功夫做这个事情。
我不知道语文界究竟在忙什么?
那么多聪明和不聪明的头脑,那么多愚笨而平庸的心灵就不能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吗?
20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