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同谋”
关于疫情的思考(2)
一场肆虐全国、波及全球的疫情让多少人现了原形:尴尬了,我的国!
媒体,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人,无论是官员,还是科研人员,无论是文人,还是老百姓;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办学机构,还是网络平台:包罗万象,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悉数卷入,你方唱罢我登场。
总之,平日里相安无事,岁月静好,到了重大危机时刻,正如《罪与罚》里所说:“嘿,伟大的时刻来到了,每个人都露出了本相。”
吃人血馒头的方式很多,教育界也不甘落后。我最反感的是,在这场深重的灾难中,在成千上万人尚在默默忍受和苦苦撑持的艰难时势中,有些人已经急不可耐地、兴致勃勃地希望从疫情中扒出高考知识点,搜罗作文素材。我们看到,各种课例、教案、写作技巧、高分策略、作文升级指导纷纷出笼,而且美其名曰,紧扣时代脉搏,联系现实,深入反思。然而,在应试资料中,在复习训练中,在考场上,学生真的能认真、严肃地反思如此重大的问题吗?他们可能只能猜测得分点在哪里,怎样回答才能让命题人和阅卷人满意。让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这个事件是必要的,但请不要以高考的名义。这是很下作的行为,它不是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不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恰恰相反,它是在消解这种意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新冠病毒的同谋。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谁也坐不住了,都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个是好理解的,被忽视了太久,总想搞点动静。动静越大,说明平日里越无聊;嗓门越粗,说明平日里越窝囊。这样一个把所有人都卷进来的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刚好给了人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越感动的人,平日里很可能是最冷漠的人,越激动的人可能是平日里最麻木的人。如此非常时期,他们的耀武扬威的程度正反映了他们平时受冷落和受欺负的程度。颂歌写得罪肉麻的人平日里肯定是一个什么也写不出的人,他就靠这一次来露露脸呢,而在群里喊得最凶的人,转帖最多的人,最活跃的人,差不多就是平日里说不上话、插不上嘴的人:人们的热情程度“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弗洛姆《爱的艺术》)
好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随手翻翻手边的《乌合之众》,摘录一些句子,发现一个多月来的喧哗和骚动正是这本书的最好注脚。
1、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急躁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群体根本不会做任何预先策划,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
▽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
▽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会被所有人接受。
▽集体幻觉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简单而夸张,不作细致的区分,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
▽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
▽深刻的保守本能:群体的多变(甚至革命、改朝换代),只会影响到很表面的事情,其实,他们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拜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己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5、群体的道德
▽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
▽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不计名利、自我牺牲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
6、群体的观念
▽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众所接受。为了适应群众低劣的智力水平,对它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造。
▽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里扎根需要很长时间,而根除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多少。
7、群众的理性
▽群众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8、群体的想象力
▽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必须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形象。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2020.2.26
☆近期文章,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