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切缅怀饶宗颐:一代国学大师与中大新华的教育缘

2018年2月6日凌晨

国学大师 饶宗颐 去世

享年101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享年101岁的饶宗颐老先生(以下尊称饶老)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饶老用一生对为人修学的执着,一生对教育的浓烈情怀,为我们谱写了属于他的传奇故事,在这诸多的故事中,他与这所办学十二年,正蓬勃发展的年轻高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中大新华)的教育故事,在南粤这片热土上悄然展开。


心系教育,寄情教学40载


饶宗颐老先生曾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一生与国学、与学术为伴,更是与教育发展、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饶老在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历史学家顾劼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受文学家詹安泰的委托,开始在潮州韩山师范代课,讲授训诂学、诸子百家。


当时在韩山就读的陈伟南记得,一开始学生们对这位年仅20岁的老师十分怀疑,“结果教了一天之后,詹安泰问学生,他行不行?明天还让不让他来?学生说,来啊来啊,他教得好!”这是饶宗颐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从此开启了他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2003年,为了表彰饶宗颐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香港大学在校内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饶老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


2013年,他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同年12月,香港大学将新成立的校内最崇高的学术荣衔——“桂冠学人”,颁给首位获奖人——饶宗颐教授。


百岁饶老正在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题写校名。王保胜摄


2016年,饶老在百岁寿诞之际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祝贺该校东莞校区西校门落成,他亲笔题写的校名镌刻在西校门上,并于2016年11月8日正式启用,成为了该校的一张永远的教育名片、一项永生的文化标志,寄托着饶老一生心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心怀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的教育夙愿。


2017年7月12日,百岁高龄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亲临深圳大学,为深大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揭牌。


去年(2017年)7月12日,百岁高龄国学大师饶宗颐亲临深圳大学,为深大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揭牌。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饶老曾写过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也透达出饶老对后辈学人的殷殷嘱托——“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对于办教育,做学问,饶老认为,更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教育初心,一种宁静致远的育人境界。


国之耆宿,求是创新笔耕不辍


幼承家学的饶老一生以国学为志业,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十三大门类。其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他曾说“做学问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这样。”在饶老心里,始终常存着一个关于中国的“新经学”之梦。“我们不要辜负地下的宝物和考古学家的恩惠。”他坚信,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踏上“文艺复兴”的时代。饶老曾说:“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我们要趁机把‘经’做一个新的整理。当然,我们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前人的宝贵经历好不容易通过历史文物保留下来,我们要珍惜,给以新的诠释。” 


正是基于他对求是创新的执着,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切,2016年11月,在同样关切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挚友吴南生老先生的引荐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创始人刘荣海董事长有幸拜会了饶老,在聊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21世纪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潜心办出好的教育,为国家培育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新生力量和接班人时,刘荣海向近百岁高寿的饶老汇报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这所年轻大学创立11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发展近况。


当听到该校校长王庭槐教授所倡导的 “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教育理念,和“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饶老称赞身为一名企业家的刘荣海董事长办好教育的志气,也十分欣赏身为国家教学名师的王庭槐校长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为后辈们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努力而感动。


饶老说:“我尤其赞赏这所年轻的民办大学‘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定位,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教育理念和育人魄力打动了自己。”他欣然允诺为即将落成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西校门题写校名,并应允将其镌刻在西校门上,让世世代代的后辈学人所赏并铭记于心。


在饶老百岁寿诞之际,饶老兑现承诺,亲笔题写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八字。据王庭槐校长介绍,在饶老行云流水、苍劲有力的题字中,有一个字特别大、特别有力、特别有韵味,这就是“新”字。王庭槐解释道,“新”在汉语词典中,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表达了饶老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期盼与寄望——办品质教育,育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新”字亦有变得更好,与“旧”相对,如“推陈出新”之意。蕴含了饶老对学校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传承中山大学包容、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和人心向学的优良学风,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倡导诚信求是、开放包容、笃实创新的精神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秉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办学理念的肯定与支持。


“中国需要新生代人才,国家也鼓励独立学院办学不断创新,新校门的落成,标志着这所年轻的大学进一步开放包容、开门办学理念的体现,在学校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庭槐谈及,这正是饶老对这所年轻大学的美好祝愿,寄望它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出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这与其一生心存关于中国的“新经学”之梦,以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所倡导“新华梦”异曲同工、心意相通。


饶老百岁寿诞之际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名,其中“新”字特别大,特别有韵味。 王保胜摄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西门落成揭牌,饶老亲笔题写的校名镌刻在西校门上。李波摄


鹤寿无疆,共赴“世纪之约”


在历史悠久的母体学校中山大学的南校园里,鹤发童颜、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已成为一道,为人们所称颂的最美风景线,而在年轻的中大新华校园里,也传颂着几位世纪老人与中大新华的动人故事,其中还有感人的“世纪之约”。


吴南生老先生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园内周有光学术展览馆内,现场挥毫题写“一生有光,永远有光”。  李波摄


他们之中,除了关切中大新华教育事业发展应诺在百岁寿诞之际为中大新华题写校名的伟大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外,还有一心牵挂青年学子、新华教育,现年96岁高龄的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深圳第一任市委书记吴南生老先生(以下尊称吴老),在2015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吴老特意为中大新华题写了“中大新华青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报”等四幅墨宝相赠,并祝贺中大新华建校十周年,祝福新华教育越办越好,2016年1月3日,这位时年94岁高龄的老领导更是不辞辛劳亲临中大新华校园参观指导,他以自身革命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中学未毕业,就参加革命,但从未放弃学习,一步步靠自学提升学养涵识,努力成才的励志治学故事。“学生要想学得更多更好的知识,不仅需要老师的教导,自己的努力也更为重要”,吴老殷切寄望新华学子要好学、自学、勤学,尤其是要奋发求学,力争自学成才。在周有光学术展览馆内,吴老现场挥毫写下“一生有光,永远有光”,并赠予学校馆藏。他还主动提出并题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分别赠予校长和书记,勉励他们要永远坚守教育初心,潜心办好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吴南生老先生亲笔题字“宁静致远”赠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校长,勉励他要永远坚守教育初心,潜心办好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李波摄


也正是在吴老的引荐下,2014年10月11日,学校有幸邀请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独子周晓平研究员来访并开坛讲学,与青年大学生畅谈其父亲周有光教授一生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情怀。讲座之后,周晓平应邀与王庭槐校长畅谈了近三个小时,就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粤筹办“周有光先生从事语言文字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大新华校园内设立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并成立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在南粤高校致力培养“世界文字史”人才的多项事宜中达成共识。遂在周有光老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月10日,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及香港地区的汉语言界、各大高校的百余名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中大新华,对周老的学术研究及传承发展进行学术研讨,并纪念周老110岁华诞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90周年。同日,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在校内顺利开馆,周老赠送的打字机、文献、手稿等珍贵资料就馆藏于此为后人研究,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也如期成立,并在该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挑选青年教师和学生进入中心,开展研究工作。


2014年10月11日,周晓平先生应邀与王庭槐校长畅谈教育等多项事宜。 校记者站供图


2015年1月10日,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的“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大新华东莞校区隆重举行。校记者站供图


2015年1月10日,王建华副会长、陈春声书记、陈小娅副主任、王庭槐校长(从左至右)为 “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揭牌,开启一场学术之旅。校记者站供图


正是有了这些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才有了今日蓬勃发展的中大新华教育事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悉心指导与宝贵意见,我们建设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新华梦”才有了实现的智力支撑与前进动力。在此,祝愿吴南生世纪老人鹤寿无疆,期待他在百岁之际再次亲临中大新华,与新华学子共赴“世纪之约”。


新华学子,深切缅怀千古饶老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老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如今,国之耆宿已殒,世间再无“南饶”,中大新华师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仙逝的饶老,用文字记录,用图片追忆,表达着后辈青年一代对饶老的崇高敬意和悲痛之情,共同祝愿先生之风如明月长存,我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新华学子黎晓彤同学说:作为一名新华学子,以饶老为榜样,发扬新生代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求学的路上走出自我、走出精彩、走出成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改变命运,奋斗铸就辉煌”。学问讲究时间与历练,尽管年轻的我们现在是无法练就如先生般超脱潇洒的大家风范,但是我们在求学路上,我们可以秉承饶宗颐先生“辛苦待舂锄”的求学态度,秉持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敢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敢于表达自我,成长为有远大志向,有广博文化知识,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融通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新华学子赖乐诗同学说:我想做学问无非还是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学问的探寻如果刚入门想必是枯燥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而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埋头钻研,一心向学行之不易。外界的诱惑越多,越难以按捺焦躁的心?如何不受外界干扰,心灵保有一片安宁去做学问?饶老在治学、求学路上“辛苦待舂锄”的态度对于新华学子就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新华学子,应该做到愿意去学更多的东西,不止于表面而是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探寻,保持自己的思考,不只是摄取前人之思还要有独立的思考成果,我想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新华学子王苗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什么时候,饶老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学术的心,豁然地看待整个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脱俗。退休后的饶老仍然不断地探索着,致力于研究国学,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华学子陈晓悦同学说:每天以崭新的灵魂直面人生。每一天伊始,便是饶老开始以崭新的灵魂直面人生的时候。即便岁月逝去为他留下痕迹,但岁月的积累真是他通往崭新艺术道路的契机。“以艺术家的童心探寻学问,以学者的深度加深艺术”是他不变的追求。也正因此,我们才得以见证饶老先生源源不断地产出文化硕果。现今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仍旧保持着对文化的高度好奇,醉心于对文化的探寻。正如校门题字,我于这位百岁老人身上看到了“新”的含义:于旧识中探新知,于旧体中寻新魂。每一次与他的作品接触,我们都能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获得全新的体会。这样的“新鲜”,正是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所需要的“永恒”。


新华学子方琳霓同学说:佛告舍利弗,如代昙钵花。在饶老《优昙花诗》一诗中,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了解饶老的人都会说,饶老喜欢打坐。曾经有一人问他,“先生打坐时都在想什么?”,饶老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自己闭眼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的思想自由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之外。


新华学子邓碧莹同学说:孤独你我都应该学会的技能。孤独为何物?耐不住的孤独是寂寞,耐得住的孤独是人生。在饶老身上,我学到的是: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而耐住孤独是饱满的。现实之中,城市是喧嚣的,人群是吵闹的。网络、微信充斥着整个的交际圈,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是过客,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合群,不是不停地约局,而是去品味孤独,享受孤独。不需要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只需在孤独中一心一意地读一本书,品一壶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你会发现孤独能带给你的是真实的你自己。这个你,要比在一堆朋友中吵闹玩乐的你有趣得多,有价值得多。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让人颓靡慌乱,把握好尺度,孤独便是你真实的人生。慢慢的,在孤独中学会让自己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是你我都应该学会的技能。


新华学子方妙文同学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饶宗颐先生是位百岁老人,但当人问及饶老的高寿之道时,他说,我一直坐在葫芦里。我们在饶老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完成自我的方式,也必有安顿自己的最佳位置。确实,人生是过得碌碌无为,还是出类拔萃;是高调处事,还是谦和有礼,其实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新华学子张楠同学说:“精益求精,勤于学思。”饶老的求精态度贯彻了他整个学术道路,他曾经这么形容自己:“我的缺点是不能浅。”他写的文章不愿意马上发表,因为他始终认为他所写的文章还有所欠缺,他觉得先压一压,找到更好的形容便能使文章更加完美。著名学者陈韩曦在《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中这么形容饶老,泰山五岳中最高,北斗众星中最明,伟大的学者如泰山屹立于人世间,似北斗般指明前进的方向,饶宗颐教授堪称汉学泰山!


新华学子蔡露同学说:“渊博、求精、新奇”,饶老治学的特点有三:渊博、求精、新奇。他的学术研究是以“求是”精神为基础的追索探求。他说做学问必须讲究“从根本出发”的做学问的方法,更要重视“持论要正”的做学问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从17岁走上学术道路开始到如今,饶老退而不休,持续在开展学术、艺术工作。他以他独特的学术自尊心,扎根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为我国的国学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华学子刘少镇同学说:“孜孜不倦,独立思考”。作为一名新华学子,我们可以秉承饶宗颐先生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秉持新华学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培养自身创新意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形态。大胆求真、求新,不迷信、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实践,使自己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新华学子庄渝同学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正确安顿自己,寻到自己的天地。当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生活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能随遇而安,一点一点充实自己。饶老在自己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道理,尤其是在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时期,坚持着教育与学术研究,在风雨中守护文化。像饶老这样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避难到桂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学术圣地——西南联大,在炮火中坚守着文化研究,挥洒着智慧汗水。而今的我们回头看这些民国的老先生,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敬佩!


最后,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世纪老人,道一声:“饶老,一路走好!”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刘英、李波

图片 | 李波、王保胜、霍健斌、校记者站

编辑 | 黄要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