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学期,《羊城晚报》专访国家教学名师、中大教学名师、我校校长王庭槐教授

2018-03-06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国家教学名师、中大教学名师、我校校长王庭槐教授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创的“逸仙新华班”2018年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2016年全面启动的“六大人才计划”也落地开花结出一批批学术硕果,品牌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在这些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掌门人”王庭槐对学校定位的清晰把握。


近日,羊城晚报专访了这位五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七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获得柯麟医学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教学名师奖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听他讲述十二年砥砺奋进背后的“中大新华模式”。



中大新华学院2017年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王庭槐校长(中)和毕业生玩自拍


育人

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私人定制”课表,“三导师制”联合培养


羊城晚报:请结合中大新华“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谈一谈您对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理解。


王庭槐:我们把“德才兼备”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是希望学生成长为有良知、有才干的人。同学们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砺,在兼知兼行“致良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修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有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的社会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德”。


但光有美好的品德、服务社会的热情还不够,还得有才干,能做事,不断追求卓越。所以,我们在“三基三严”的基础上,提出“三早”理念,要求同学们在追求“德才兼备”的前提下,通过“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羊城晚报:作为一校之长,您如何看待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王庭槐:事实上,中大新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践行“三早教育”理念。在去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展评中,许多学生关注的正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围绕学校所在地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道、东莞市麻涌镇就地开展调研,通过“走出去”发现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亲身体验读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羊城晚报:可否介绍一下中大新华的“逸仙新华班”?


王庭槐:在中大新华,有一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验田”,在独立院校中属于首创:每年“不拘一格、不唯分数”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的60余名学生组成“逸仙新华班”,每位学生都可以打破专业、学科局限,拿着专属的“私人定制”课表,体验中大新华的个性化教学。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该班采用“三导师制”。我还把自己多年教学总结、提炼出的教学方法——“四段式”激越教学法首次应用到“逸仙新华班”教学改革中。


创办“逸仙新华班”,就是要创设一个发现、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特质专长、个性潜能的氛围,去帮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实现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看到他们千姿百态地绽放。



2017年7月,中大新华学院党委举办第二期“两学一做”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讨班(遵义),王庭槐校长(右)和周云书记(左)手抄入党誓词


办学

紧跟时代 特色办学

创办“熊猫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羊城晚报:俗话说“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有哪些调整,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王庭槐:2013年,我们将学校的发展聚焦到品牌专业建设上来,并充分利用品牌专业优势带动一般专业统筹发展。例如护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品牌专业,在广东省三甲医院里,我校毕业生口碑很好,还未毕业就被抢先预定。


广东省民办学校中办护理专业以外医科专业的并不多,我们办了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一批医学专业,除了依托中大学科资源优势发展医学之外,还基于对医疗行业的人才需求的调研。例如:全国的大型医院基本都有放射医疗设备,但是懂得维护设备的技术人员却极少,我们就瞄定这个需求,培养这个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如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外省医院也慕名而来。


学校还引进多方资源,创办“熊猫牌”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成为我国第二所成立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的高校。


羊城晚报:近年来出现一些民办院校招生并不理想的情况,我们今年的招生情况如何?


王庭槐:近年来,我校的录取分和生源质量都在稳步提升。2017年面向全国17个省(市)录取6094名新生,广东省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均创新高,其中,文科投档线较2016年提高6分;理科投档线较2016年提高12分。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04%,高出去年0.69个百分点,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治校

学术强校 质量立校

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


羊城晚报:为何将“学术强校”放在第一位?


王庭槐: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简陋的广州校区发展到为横跨穗莞两市2.2万余人在校生规模的一校两区,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完善了办学的基本条件。这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坚保教学质量生命线,增强学科建设硬实力”的发展思路,在第一个发展十年,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均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完成了“质量立校”这个艰辛而重要的历程。


2016年,处在迈入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思考下一步学校该怎么发展?答案是:“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


现实告诉我们:打铁要靠自身硬!只有提升科研硬实力和学术含金量,拓宽科研项目申报、合作渠道,打造出高水平论文和研究成果,中大新华才能办出水平,实现长远发展。而办好一所学校,关键还得培养一批习总书记强调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近年来,我们在“学术强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2017年我校教师成功申报的纵向项目,占近五年来的一半以上(51%),是建校以来最多的一年;全校论文总量、核心论文数量近两年快速增长,特别是SCI论文数量增幅明显。


羊城晚报:随着“双一流”名单的公布,一流学科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学科建设方面,民办院校又该如何发展自身特色?


王庭槐:“双一流”是国家战略,旨在办好中国所有的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独立学院也不能置身事外、“隔岸观火”,而应主动学习“双一流”建设中别人的发展方向、经验。通俗地讲,大鸡不吃的小米我们来吃,做好鲨鱼旁的䲟鱼,培养出社会亟需的、小众的、一流大学未设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


我们始终坚信——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进入工业4.0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更智慧化的生产形势,这对独立学院办学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强产学用合作,培养出拥有第二专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去主动对接、配合一流大学培养出的精于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行动信息决策与自动化生产等方面的跨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的工作。也就是我常对新华学子所说的:“祖国的发展需要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培养的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这类高水平人才的研究构想同样需要我们新华这类学校培育的应用型、适用性的人才去配合实现,构想才能梦想成真,祖国也才能繁荣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3月06日        版次:A20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刘英

编辑 李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