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专访广州新华校长王庭槐:把美育带到海岛,创新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方日报
美育教育的“风”,从广州新华学院吹到了汕头南澳岛。
5月30日晚上,阵阵涛声中,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礼堂里亮起璀璨灯光。来自广州新华学院的学子与海岛学校的孩子们一同走上舞台,开始了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才艺表演。
自2021年起,广州新华学院与南澳县教育局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这场晚会,是广州新华学院美育浸润行动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
“服务地方,民办学校同样有情怀和使命,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表示,学校始终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以“接地气”视角开展校地合作,将实践育人融入帮扶过程,反哺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县域的双向奔赴、携手并进。
发挥办学优势赋能区域发展
南方+:助力“百千万工程”,学校都有哪些举措?
王庭槐:广州新华学院始终将服务“百千万工程”作为学校的重点工程来抓,成立“百千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办公室,并将工作部署列入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议题。全校所有单位全部参与“百千万工程”。
在教育帮扶方面,通过校地合作开展美育、心理、劳动教育等方向的帮扶,赋能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地方培养教师,培育“内生动力”。
杏坛笃行沙龙启动仪式
今年4月11日至13日,我们举办了南澳县教育系统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和第二期“杏坛笃行”学术沙龙。沙龙涵盖教育管理、体育、音乐、美术、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技教育等7个方向,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300多名南澳县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广州新华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主要抓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产业学院优势,为地方带去“高校人才+企业技术”资源。
今年5月,学校药学院联合广东汉潮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汉潮中药科技创新产业学院,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建设科技基地,指导南澳因地制宜开发农产品、中医药产品等,助力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这样的产业学院学校至今共建立了6个,促进产校研学用深度融合,推动学校、企业、地方“三协同”。
南方+:“百千万工程”行动中,学校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庭槐:2023年,我校有2支队伍入选“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12支入选“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省级重点团队。其中,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的项目入选“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首批100个优秀示范项目。
突击队利用电商直播、“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开辟农产品多方销售渠道,推动60余个地区农产业经济发展。
其中,萤火青年社会实践队还与程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三华李示范基地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性提出在广州新华学院两校区开展认购三华李果树活动设想,扩展蓝坊镇三华李知名度,并预计通过扩产100余棵果树种植,促进农民种植增收5万余元。
推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向上生长
南方+: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参与“百千万工程”有什么优势?
王庭槐: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接地气”。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三早”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服务基层,精准把握基层需求,助力问题解决。
广州新华学院学生团队专访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人
在结对帮扶南澳县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联合社会力量为他们建设了智慧课室。接下来还将运用我校医学人才的优势,帮助海岛学校建设心理辅导室。
此外,我们注重发挥药学、护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优势,包括医药、文法、艺术设计等五大实验实训平台等,赋能基层发展。
比如,南澳县需要艺术、体育教育,去年暑假,我校就组建了三支队伍,带去这方面的帮扶,今年还将组建五支队伍开展持续性帮扶。
广州新华学院“百县助百镇”文艺汇演
在美育教育中,实践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审美情趣,并发挥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优势特色,带去心理与急救方面的培训。体育教育则主要开展多种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南方+:您怎么看待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共荣共促?
王庭槐:在帮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不断传承的感动。
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大学毕业后到这所海岛学校工作了四十几年。他是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孩子,愿意回去并留下,是因他被自己曾经的老师所感动。我听了也深受触动。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初心,和广州新华学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办学定位相契合,和“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育人导向相契合,和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契合。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
结合南澳实际,我非常希望当地把合唱团、体育舞蹈、书法篆刻、创客教育等特色社团及课程开起来。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学骨干队伍、在校学生也能多走出去,开拓视野,在实践中共同探索乡镇学校艺术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深化开展“三下乡” 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南方+:参与“百千万工程”,对于学校自身人才培养有何帮助?
王庭槐:助力“百千万工程”,学生们的实践与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校团委以“三下乡”实践成果为依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攀登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省市级平台项目,完成了6篇论文和58份调研报告,获得了广泛认可。
一直以来,广州新华学院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组建了教学改革试验班——逸仙新华班,通过实施“基础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个性化培养计划”,构建并实践了多学科交叉、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创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1234”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优生优培的教改创新不仅让广州新华学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还在“百千万工程”平台得以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惠,进而成长为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广州新华学院老师王清鹤带队“三下乡”,把彩绘艺术送进乡村
南方+:下一步,学校有何“百千万工程”计划?
王庭槐:我们将继续深化开展“三下乡”,并以对口帮扶等形式,实现地方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共赢。
今年,我们与东莞市麻涌镇麻三村和万江街道滘联社区结成对子,合作方向有支教、制作系列宣传视频、开展墙绘美化社区环境、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也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大力支持上述三地的科技水平提升,并协助引进培育紧缺人才。
我校还将结合“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基层社会调查研究,并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基础上,为麻涌镇、麻三村、滘联社区提供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及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地区发展。
为村镇拍摄宣传片,吸引亿元投资
韶关市乐昌市黄圃镇,群山环绕,风光秀丽。
2023年7月6日至20日,广州新华学院名撼岭南社会实践队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却受限于宣传,旅游经济发展缓慢。
于是,实践队想了一个方法——为当地输出定制化的高质量专题旅游宣传片。
实践队联同东莞市驻黄圃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到黄圃镇碧水洞、古镇、古桥等进行实地考察,定制拍摄。最终,碧水洞招商引资宣传片成功吸引了三家投资商,预估投资金额将过亿元。碧水洞地下河项目也被选为第二十届中国文博会韶关市推介的18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
宣传片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黄圃镇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丰富当地旅游产品供应,实践队还精心制作小镇风光系列明信片、善美韶城风光剪影宣传手册和名撼岭南实践风采集等,并针对性撰写了4份专题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建言献策。
“‘三下乡’不仅要有满腔热情,更要踏踏实实走进乡土深处,去田间地头接地气和沾泥土。”实践队队长蔡丽华说,未来,名撼岭南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扎根于乡村振兴工作,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传播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广州新华学院岭南古遗社会实践队由涵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四个专业的11位学生组成。2023年,他们入选了“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省级重点团队,也是“三下乡”省级优秀团队。
他们着力挖掘与转化国家级非遗“跳花棚”的文化和产业价值,联动化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
在“跳花棚”的发源地——化州市长尾村,实践队深入走访化州市非遗中心、团化州市委、长尾公村等8个单位,采访了约80人。经14天深入调查,团队获得了数十本相关书籍材料,并收集整理近万字当地村民、相关部门关于非遗“跳花棚”和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建议和反馈。
充分了解当地村落与文化传承发展诉求后,实践队成功打造出“跳花棚”主题非遗文化墙和以跳花棚为原型设计的“橘橘”“红红”立体故事绘本等IP 文创产品,以文化创意和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故事,潜移默化促进人才返乡振兴乡村。
来源 | 南方日报
责编 | 冯展豪
审定发布 | 陶 强
推荐阅读
关注广州新华学院[●视频号]
掌握最新动态
▼▼▼
标星+置顶
一秒找到官微君
▼▼▼
欢迎投稿
邮箱:XHXW2014@xh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