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民办”有违教育公平,成阶层固化最大帮凶
而今,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几天,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成为适龄儿童家庭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为了博一记所谓“孩子的未来”,城市白领家长们,接受了难以想象的挑选。这种挑选是全方位的,不仅考察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要考察家长的个人素质。
这种考察,有的是暗中进行,有的则是公开测试。家长们一般都要填一张家庭情况调查的单子,家长的学历、行业、岗位、职级、收入、家庭资产等等,统统要认真填写,比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还要来得严密,个人事项申报最多涉及到配偶,而民办学校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要申报,填报的父母莫不战战兢兢,小心仔细,生怕一个不周到,在被学校挑选的时候,落在下风。
除了这种类似于裸奔的信息披露,还有更为离谱的智商羞辱。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在学生面谈过程中,让家长做问卷调查的消息刷屏朋友圈,一个金融学博士哀叹,自己一道题都不会!怀疑自己拿了个假博士。
如果说,这些民办学校都是彻彻底底的私人投资,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公共资源的注入,完全靠自己的资本来运作,那么,门槛设再高都没有关系,想怎么玩都可以,想怎么折腾都可以,孩子和家长都没有二话,毕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情我愿的事情。
但是,我们现有的民办学校,哪一所不是披着民办的外衣,实际上却是由公共资源大量投入造就的?是彻底的假民办。这些“假民办”,其主办方实际上都是公立学校,用公共资源建立起来的。土地是划拨的,而美国的私人学校,人家土地都是自己买来的。民办教师,也大多都是从公立学校流失过去的。这里面,获利最大的,就是那些原公立学校的校长们,摇身一变,就成为民办学校的创立者。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这样流失到了民办学校。
而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又存在极不公平的竞争。公立学校承担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公共职能,必须在学区内招生。而民办学校则可以跨区招生,不受学区限制,全市乃至全省的优秀学生,都可以提前掐尖收割。学习不就是个环境吗?最好的环境就是周围都是一群学霸,大家比学赶帮超,成绩想不好都难。这就难怪为什么家长们对民办学校趋之若鹜。
既然家长如过江之鲫,民办学校招生火爆7:1、10:1的地步,学校自我感觉就好起来了,天下优生,皆入我毂,自然要好好挑选一番。甚至有学校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曾经有哪三个校区,而这个答案在一本售价上百元的该校校史一书里。考学生是看学习能力,考家长是看家庭状况,这就生生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不是贵族学校的贵族学校。
但是,这些伪民办、假民办,用不公平的方式,从公立教育身上揩油,不仅收刮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还提前收割了最优秀家庭的最优秀学生,公立学校完全无法与之竞争。民办初中的学生,在参加中考时,有7、80%的比例能够考上省一级的重点高中,这些省一级的重点高中,又有同样的比例能够考上国家一流大学。
这样一来,民办学校实际上就垄断了一流大学的门槛,这个门槛,同时也是阶层向上通道的大门。从民办小学就开始进行残酷的筛选:要么是权贵家庭,自然而然是民办学校所追逐的对象,要么是富裕人家,按照民办学校的要求,发展各种兴趣爱好达到门槛。就连微信女王咪蒙,在文章里乖张肆意,在现实里也得乖乖去民办学校拜码头。
这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固化的阶层。不是这个阶层的孩子,就进入不了这个通道。没有权,哪怕孩子再出色,在家庭考察一关就过不去,贩夫走卒之子,哪里能和权贵并肩?没有钱,孩子就没法上各种培训班,而今随便一节兴趣课程,没有上百元是拿不下来的。这意味着平时每年的教育开支至少几万到几十万。普通人家,既不是权贵也不是富人,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通道。
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进去?这个难度太大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都在朝着有利于解题技巧的方向倾斜,而解题技巧和超大纲题目,正是这些学校用于区分寒门和朱门学子的关键。朱门学子在大量挪用公立资源成立的民办学校里,学的最多的,不过就是解题技巧。而考试考的就是这个。
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人诟病,但却留下了寒门出贵子的佳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肯读书,只要下苦功,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今,寒门则再无贵子。
所以我们看到,最积极让孩子去申报民办学校的,基本都属于城市里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焦虑在于,自己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但又缺乏更有利的条件,能够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沿着阶层树向上攀登,至少要保持住现有的阶层,毕竟他们的爸爸不是李刚,拼命也要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关键在于,假民办、伪民办动用了大量的公立教育资源,却不为普通阶层提供服务,只为少部分人服务,却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和“教育多元化”,竞争优势远远大于公立教育,垄断了阶层流动的通道,用公共资源补贴中上阶层,并且让阶层固化。这从行政伦理上是不道德的。